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
2021-04-13杨树
杨树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教学标准都有所提高,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主线。就美术学科的教学来说,教学不再只局限于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的培养,还要切实的落实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在美术学科的渗透,需要教师树立渗透意识,在教学目标中进行明确,然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重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美育 渗透方法 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163-02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使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可以实现对学生关于美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掌握美学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积极的美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传播美,实现美育效果。
一、树立在美术学科渗透美育的教学理念
思想意识决定着行为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意识上树立渗透美育的观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美育的渗透。教师要认识到美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明确美育的渗透目标,营造美育的渗透氛围,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美育的渗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美育作为重要的环节,在多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美术学科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渗透美育是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美术学科本就与美育有着重多重合和契合的内容,作为美育的教育途径是非常适宜的[1]。
一直以来美术学科的教学,都只停留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注重对学科专业知识和绘画技能的教学和培养,对于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等虽也有要求,但却无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所以传统的美术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一维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美术学科的教学要求也不断提升,从一维的双基教学目标,提高到三维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就会发现,在三维的核心素养目标中,就体现出美育渗透的意识,使学生通过三维核心素养目标,具备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具备积极的美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实美育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理念,深入分析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领悟核心素养的内涵,找到核心素养与美育的共通之处,以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
二、在美术教学中明确美育渗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也是教学成效检测的标准,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美育渗透的目标,然后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求,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测自身的教学成效,反思和优化自身的教学[2]。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教材的参考价值,并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美育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美育的渗透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即知识技能目标、思维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既是核心素养的体现,也是美育的体现,因为美育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共通之处,都是对美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育的渗透契机,提炼出美育的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拓展。
比如在《花卉装饰画》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以花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使学生感受到花的美丽,并通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夸张、归纳和概括的手法,创作出花卉装饰画。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就在第三维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明确美育的渗透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美和美术产生兴趣,产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情感和乐趣,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并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有意识的渗透美育。
三、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
想要更好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就需要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学生只有对美术感兴趣,才可以积极地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否则即使学生身处美中,却感知不到美,无法辨别美,更无法欣赏美。因此美术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只有使学生具备了兴趣这种内在的趋动力,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直观教学法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各种美术作品、美的事物,以及美的元素。把抽象的美学知识,以具象的形态展现出来,对其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在具体的作品中进行诠释。从而使得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趣味十足,使美术鉴赏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降低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作品资源,按照教学的需求来呈现各种美术元素和美术作品,使美术课堂成为视觉上的盛宴,可以从中认知各种美的元素,欣赏各种艺术作品。这样学生就会在感官的刺激上,提升自身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落实美育[3]。
比如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线上的美术艺术作品,各种雕塑、各种绘画、各种工艺品、各种摄影、各種建筑等,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视觉的震撼,感受到美,从而产生愉悦的感受和浓厚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
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必然要发生变化,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讨论中和实践中,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兴趣[4]。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提出思考问题,引发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通过布置小组合作任务,使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进行美术鉴赏中,教师可以经常性的让学生小组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通过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对比,通过同一主题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鉴赏等,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观,然后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引导。教师要表达出主流的审美,对学生的审美进行熏陶渐染,引领学生的审美。当然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艺术作品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要秉持包容性的态度,营造活跃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只要审美观积极健康,都可以予以肯定。
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在美育渗透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才可以认知美、发现美、鉴赏美。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事物,人们天生有着想要亲近、想要欣赏的情感。那么到底什么是美的事物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一个意境有人觉得清悠,可也有人觉得荒凉,同一幅画有人觉得色彩缤纷,可也有人觉得眼花缭乱。不同人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虽然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体验,但也需要符合美学的基本规则,符合主流的审美价值观。因此要想实现美育,还需要通过美术学科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具备认知美的能力,并在不断的艺术作品鉴赏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欣赏生活中的美,鉴赏美的艺术作品[5]。
教师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通过专业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解析,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艺术作品中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并从不断的艺术鉴赏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鉴赏齐白石的《虾》时,从专业的视角解读虾生动的整体造型、动作,虾与水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整幅画布局的浓淡变化,枯笔飞白表达虾的须子的表达手法,虾尾中枝节的晕染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专业解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实现美育的渗透。
五、结束语
除此之外,教师在渗透美育时,还要在美术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哪方面存在欠缺,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美是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与人的情感体验、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各学科的融合渗透是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多元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陳武.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刍议[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15):117-118.
[2]李展.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性研究[J]. 读与写(上,下旬), 2019, 16(35):216.
[3]辛瑞芳.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方法[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8):148.
[4]胡琴.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方法探索[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14):2.
[5]王秀琴.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