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13任秀兰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有效陶冶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品格,还可培养学生应有的思想品德素养与文化素养。本文先针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现状展开讨论,然后提出一些将民族音乐有机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策略,旨在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艺术情操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X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159-0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提出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要求,教师需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的赤诚情怀。为了让民族音乐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新时代音乐教师应承担起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责任,将民族音乐与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打造适合渗透民族音乐的高效课堂。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渗透发展现状
(一)民族音乐教育不受重视
许多教师依旧注重依托音乐教材来展开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的渗透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当下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的整体占比并不大。长期下来,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也会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这显然也会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二)民族音乐教育方法匮乏
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将民族音乐渗透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却缺乏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限制了民族音乐的教育优势[1]。而且教师在跟随新课改的步伐,对音乐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改革时,却忽略了民族音乐的教育方法,对民族音乐教育方法的研究力度明显不足。
(三)民族音乐教育不够全面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将民族音乐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受到一些熏陶,但是这种做法却不利于教师挖掘民族音乐教育的全部教育优势,导致教师开展的民族音乐教育不够全面,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面也会变得狭窄。此外,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比较单一,不利于开展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
二、将民族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对于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融合运用问题,音乐教师应更新自己的音乐教育观念,改进音乐教育方法,让民族音乐教育成为中小音乐课堂中靓丽的风景线。
(一)在音乐意境美的欣赏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
有些音乐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意境美,学生在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获得很好的音乐享受。在具有意境美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渗透进来,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意境美进行鉴赏,让学生沉浸在民族音乐的意境美之中,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内涵进行有效的感知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效果[2]。
例如在湘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江南小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江浙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且学会欣赏该地区民族音乐的意境美,可以将《茉莉花》这首民族音乐引进来,引导学生一边聆听歌曲,一边根据歌词和旋律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茉莉花洁白无瑕的模样、清香四溢的味道,使其走进鸟语花香的江南水乡之境,仿佛看到了像茉莉花那般纯洁的少女在悠悠唱着民间小调。这首民族音乐作品拥有婉转流畅的音乐旋律,塑造了纯真含蓄的音乐形象,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民间音乐特有的魅力,促使学生主动了解更多江南地区的民间音乐。
(二)在对比演唱教学中体会民族音乐特有魅力
有些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时,一味地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歌曲的过去模样,然而人们在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时,注重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音乐元素,又融入了一些新的音乐元素,让民族音乐越来越有活力,也彰显了民族音乐特有的魅力。为了改善这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师可引入对比演唱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不同形式的民族歌曲进行对比性的演唱,了解民族歌曲从弘扬传承到创新发展的演变过程。
例如在湘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浏阳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又唱浏阳河》《浏阳河2008》这两首歌曲,然后让学生对音乐风格迥异的三首歌曲进行对比性的演唱,对一步步创新发展的民族歌曲进行深刻的理解。在民族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发现《浏阳河》的曲调具有清新脱俗的味道,歌词也比较简单质朴,而《又唱浏阳河》的曲调依旧质朴、细腻,但是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活力,融入了对未来蓬勃发展的期望。《浏阳河2008》这首歌曲则采用了新的曲风,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表达了创作者对梦想的大胆追求,体现了新时代赋予民族歌曲的不同气息。学生在演唱不同形式的民族歌曲时,从中感知到了丰富的音乐情绪,获得了较佳的演唱体验,可以加深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在主题教学模式下促进民族音乐有机渗透
主题教学是指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引入相应的教育资源,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广泛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民族音乐,就需要引入主题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音乐教育主题,将与主题相关的民族歌曲引进音乐课堂,然后引导学生对相关歌曲进行有效的鉴赏[3]。例如在湘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这一主题引入合适的民族歌曲。教师可选擇引入《银杯》《祝酒歌》等具有浓厚习俗色彩的民歌,在内蒙古农业地区颇为流行。它们的音乐节奏比较整齐,结构也比较工整,还具有叙事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对蒙古族民族歌曲产生一定的兴趣。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属于独唱形式的蒙古族歌曲,教师也可引入《天边》这样的独唱式民族歌曲。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教师还可引入蒙古族器乐曲,比如《万马奔腾》这首歌曲采用的是马头琴这种乐器,能够让聆听者仿佛置身于万马奔腾的内蒙古草原上,带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在教师引入各种蒙古族歌曲之后,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不同的蒙古族歌曲。
为了加深学生对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的解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聆听蒙古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尝试展开联想,将自己置身于草原的情境之中,并结合自己对蒙古族风土人情的理解,用声势律动的方式为蒙古族民族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学生对蒙古族民族歌曲的理解不同,做出的舞蹈动作也不同,教师可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动作更具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或者比一比谁创编的舞蹈动作更具创意。这有利于激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让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获得充足的发展。
(四)在民族音乐文化专题下开展民族音乐教学
教师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则可引入专题学习方式,让学生针对某种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并基于此,对音乐课堂知识进行有效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集中性地圍绕某个学习话题,展开一系列的学习[4]。例如,在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举杯祝福》一课中,教师可设计“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这个专题展开探究学习。
在专题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可合理设计一些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乌孜别克族乐器的图片,并且让学生认识各种乌孜别克族民间乐器,如都塔尔乐器、坦布尔乐器、手鼓乐器等等。学生可自主搜索这些民间乐器的音频,聆听音频中这些乐器的音乐之声,旨在学习这些乐器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将其辨认出来。
其次,聆听《举杯祝福》这首具有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分析它的演唱形式、演唱情绪、演唱节奏,并学唱这首歌曲。在这方面,学生可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这首歌曲相关的音乐知识,体会其音乐文化内涵。之后,学生可形成小组,展开组间的学唱比赛,根据自己的学唱体验,进一步分析自己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弥补不足,优化自身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可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声势律动的方法,对歌曲进行深层的理解,并将其表现出来。学生可了解乌孜别克族的风土人情,了解乌孜别克族存在哪些特殊的舞蹈动作,然后通过声势律动的方式,演绎出《举杯祝福》这首歌曲的音乐场景。这也可提升学生的民间音乐文化素养,并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力度不足,教师也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在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根据合适的教学时机,将民族音乐融入音乐课堂,或者通过对比演唱法、主题教学法等不同的新颖教学方法,促进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机渗透。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新方法来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曹丽艳.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20(10):149-150.
[2]丛雅文.润物有声——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2):202-204.
[3]赵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参花,2020(18):131-132.
[4]李军.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1):62.
作者简介:
任秀兰(1970年-),女,汉族,甘肃张掖人,高级教师(副高),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