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育的治理:学校教育主体性迁移与回归
2021-04-13张喆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持续增加,而影子教育的出现,加重了教育内卷化现象。对此国家多年来陆续出台系列文件管束校外收费培训,并于今年印发“双减”政策,加大气力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影子教育的崛起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失落,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出现学校场域信任缺失、应试教育束手就困及学校教师言语倭化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将围绕最近的社会发展及政策变化,谈谈影子教育被约束治理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回归有何意义。
【关键词】影子教育 “双减”政策 学校教育 回归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030-02
一、影子教育及其发展历程
(一)概念与兴起
“影子教育”一词最早由史蒂文森(D.L.Stevenson)和彼克(D.P.Becker)提出[1],是指发生在学校教育实体外, 针对学校学科展开并收取费用的私人课外辅导, 是国际上对课外补习的一种称呼。
说起影子教育的兴起,首先教育的社会分层现象是根本原因。如今的教育不再仅仅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个人能力,正应了那句“学习不是给你自己一个人学”的调侃,“就近入学”演变成“学区房高价拍卖”、“课后作业完成”变成了“一对一家庭辅导”,“义务接受教育”最终沦为了“支付能力比拼”的主战场。其次,经济因素是基础。父母甚至隔代一辈的收入,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为学生的成长消费买单,这就为影子教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编制内教师的收入依然偏低,导致部分教师做起了影子教育的兼职。最后,个性化教学是影子教育的最大优势。比起学校教室大规模班级授课制,一对一式分科教学就有效解决了优等生“学不够”和薄弱生”学不懂“的问题。
(二)规范与治理
有调查显示,许多国家参与影子教育的家庭比例持续增长,但成绩没有明显提高,说明影子教育的价值固然存在,但更多消极影响也显现出来[2]。从影子教育自身角度来看,不是每一家课外补习机构都是正规民办培训机构,很多非正规现象鱼龙混杂在其中,诸如,证照不齐、教学场地随意、教师无证上岗及后期权益无法保证等。而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来看,影子教育着实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校生的学业负担、国家教育部门的工作负担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状态下的升学负担。基于此,影子教育的治理日益紧迫、刻不容缓。
1.初步规范阶段
2008—2013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可见这一时期国家对影子教育的治理,重点在“治”。严查细纠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收费乱象,坚决杜绝公办教师在校外兼职授课、严禁将教学重点移步校外、杜绝划分重点非重点学校、坚决杜绝教育功利化。
2.全面整顿阶段
国家于2014年出台《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直至2021年印发的“双减”政策。这阶段国家对影子教育的治理重点俨然转移到“理”上:一是对在职教师不正之风的处理,二是对问题机构的清理,三是对主流学校教育外的校外培训市场环境的强制统一管理。
(三)补差与培优
培优补差的宗旨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但现状却更多地表现为公平理念的背离,优等生和差等生这样的概念存在本身就与教育公平相左,但这却是影子教育受到大部分家庭充分信任的初步原因。由于影子教育高昂的费用和小班型的教授形式,使许多在学校课堂上被老师偶有忽略的“灰色地带”中等生和“红灯区”学困生在校外的学习中更能体会到平等和被尊重优待,同时,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为了保持好成绩也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这无疑造成一个变质的教育“现象”:所有在校生周末整体移步校外补习机构去学习校内课本知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全年无休”。
二、学校教育迁移的现实原因
(一)学校场域信任缺失
学校是学生进入公共领域的第一个社会机构,是激发儿童后续发展可能性、提高未来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融入的关键场域。家长满怀信任地把孩子交给学校,把对孩子进行智育活动的主线任务交给教师,而学校教育的近乎“标准化运作“却让这份信任出现危机: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习方法各异的孩子变得被迫适应;统一的教学进度让接受能力各异的孩子变得参差不齐;统一的课程标准让日新月异发展的孩子变得按部就班,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甚至把课堂延伸到了家庭,這都一度让家长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面对学校教育的“机械化流水作业”,影子教育的“量身定制”反而带给家长更多安全感。殊不知自己早已深陷更激烈的内卷中,为孩子的学业负担加重又添上一笔。
(二)应试教育束手就困
当前我国这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为影子教育提供了土壤,而影子教育的出现却反而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学校教育在力求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被困于生源、师资和升学率这些现实的世俗观念中,这种以选拔尖子生为唯一目的的淘汰式教育,实质上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政策文件中都规定着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但中、高考的实际情况基本仍偏重智育,这也正是国家强调减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科类知识的硬灌输和重复教育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三)学校教师言语倭化
学校教育中最典型的倭化现象是教师语言倭化,属于对学生的一种变相体罚,超越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合理限度,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是“严师出高徒”的教师权威急需建立,与之相对学生会把“严师的肯定”作为优秀的标识;其二是“恨铁不成钢”的焦急无处诉说,有灵性又不听话的学生让教师爱恨交加;其三是“老师也是为你好”的苦心经营,作为学生的替代父母,教师有时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才在情急下口不择言;其四是“一看这就是你干的”教学经验中的惯性思维作祟,班级中出现影响秩序的事件时教师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锁定成绩差又好动的学生。
三、学校教育回归的实践路径
学校教育在重塑个体与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需要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在统筹时代转型背景、生命发展需要以及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尊重与关怀每个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在促成个体成长的同时,回应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家校合作关系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除了影子教育机构的大量退费现象外,还出现了一场滑稽的“教家长”热潮,这直接说明多数家长缺席了孩子放学后在家的课业辅导时间,以影子教育替代了自己对孩子的辅导任务。这场政策带来的影响正是改善家庭教育的重要契机,是时候询问孩子的意见,把强化型的自作主张式教育冷静下来,关注孩子的需要与失落。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影子教育,家长最关心的始终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质量能否得到有力保障。家长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就需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深入到学校场域中,摒弃“学校就是负责教孩子的”“和家长沟通是我职责外的事”等界限分明的旧有观点,建立与校方在观点和立场上的理解共享。分享即信任,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应对教师坦诚相待,教师教学中遇到困难更要和家长商量对策,新型家校合作关系的形成计日可待。
(二)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回归教学主体地位
学校教育重智轻体的现状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已久,双减”政策之所以给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留出一个很大空间,与大多学校目前的非学科类培训实力不足有关。未来随着国家对体育、美育的重视,这类补习势必进一步增多,由此学校教育的非学科类师资力量亟待扩充,学校课程设置必须扎实围绕综合素质提升展开。
学校教育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把重点放在自我参与以及自我修养与判断上[3]。正如芬兰教育改革的“森林教学”一般,让学生涉猎广泛,感兴趣就自会多接触。教会学生放弃奴役性、应付式的学习,定期设置综合素质能力测试,实施综合性学业评价,发挥主流教育的领军作用。
(三)构建民主师生关系,增强学校主场吸引
学校教育是师生双方在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务必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成为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过程的共同学习者。这里的关键在于合作的方式和策略、教学的语言和动作、情感的表达和收缩,有时甚至在课堂上停顿片刻也是教师在此刻最该做出的一种教学机智。
构建民主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以人格平等、彼此尊重对方个性为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由教师主动培养,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会关心学生、及時反思工作、改善教学方法,真正地做到对话性的合作,建立师生间的民主关系,从而在民主的氛围中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质。学生要全身心接受老师,不要惧怕教师的权威,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信心,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洵.教育全球化中的影子教育与文化资本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4):51-55.
[2]郑淑超,任涛,刘军伟.影子教育治理长效化:困境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58-63.
[3]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J].教育研究,1994(10):32-35.
作者简介:
张喆(1998年-),女,辽宁铁岭人,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