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
2021-04-12李杰科
李杰科
内容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之外,还应该注重的是如何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彰显中小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使其掌握一定实用性语文知识和基本语文能力,以便走出校门之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让语文教学体现实用性,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本文通过分析语文教学现状和概述语文实用能力的内涵,论述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语文 实用能力
语文,是学生们从小就接触的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怎么样,不仅对别的学科有影响,且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还要知道如何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一.实用语文能力的内涵
培养中小学生语文实用能力,意思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存在不重视语文教学的现象,语文教师还是沿用老一套的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不研究授课年级的课程以及该年级阶段对语文能力培养的特殊要求,用同样的教材、教案、教法和进度来教不同的年级和学生,并不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导致许多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此,从中小学教学现状出发,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转变,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联系现实生活和未来就业的实际需要,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遵循的特殊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必要性
1.是改变中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需要。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从未缺席,然而,当“语文遇见中小学校”时,语文却成了各门学科中最“不起眼”的学科。在学校面前,语文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别的学科,语文教师也不知道创新,一直教“死书”,学生们在这种環境下更不把语文当回事,促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困境。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语文的错误认知,觉得语文“没用”。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是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知道语文的“用处”,对语文产生重视,语文不单是基础的听说读写教学,而是教会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继而提高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再通过各方合力,不断促使中小学语文良性发展。
2.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如今社会,要想胜任社会工作,光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还不够,还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中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一大主力。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是在他们初步建立意识形态是就要进行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不仅对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形成人格魅力有决定作用,而且对他们在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得到有效发展有很大影响。就这一点上,加强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就显得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实用语文能力培养途径
1.思维能力。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重使学生思维得到扩散,自觉接受新知识。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主动思考问题。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要交给学生思维方法。正确的语文学习思维方法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每个人的思维发展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体验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时就需要语文老师加以引导,传授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形成独特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将其灵活运用。
最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评判标准。想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多维度出发看问题,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判断,勇于质疑,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限时问答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语文能力。第一,要让学生读。现在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僵化现象,学生们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并没有真正的读进去,自然就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阅读,为什么要阅读,怎样去阅读。然后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开发课外资源适当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读物;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阅读活动,在其中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当然,教师在其中要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第二,要让学生说。现在许多中小学校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为了升学率,不顾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死学”。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无论何时何地,口语表达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要在中小学时期就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让学生敢说话,能说话,能说好话。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听说训练中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演讲、论辩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掌控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写。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写作习惯。许多学生的写作习惯是不正确的,他们只会从范文中摘抄,或者直接死记硬背不同题材的作文素材,写作时直接放进去,不会灵活运用,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如何写作。其次,写作离不开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储备,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再次,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促使其逐步养成多看多问多想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最后,写作要有点评,只有全面的点评加上反复的修改,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反复训练中找到写作的“窍门”,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特色。
3.自主学习习惯。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诸多条件的驅动下进行的,他们自己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而想要学生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项很艰难的工程,这并不是单靠老师或家长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作用达成的。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给与学生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价值,促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其次,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不可忽视的,不仅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还会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品德素养,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榜样作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辅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最后,重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学生的认识、性格、三观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来自家庭氛围的影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学生更积极向上、乐于学习。同样,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着重大作用,要想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学习的社会环境,即和谐的政治氛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结束语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就必须要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和发展能力同时进行,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刁妮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03).
[2]张倩.浅谈几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1).
[3]王海.当前语文教学怪象及其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07).
[4]张占书.怎样提升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J].大观周刊,2012,(05).
[4]王喜红.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几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