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021-04-12王秋荻
王秋荻
内容摘要: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体一直都是散文,其中回忆性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这类文体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描写人物运用角度不同,语言风格多样,学生容易领悟。但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一直是教师在教学时头疼的问题,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散文教学时率性而为,易将散文这种特殊性的文体与其他文体相混淆。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最基本的工作,只有把基础处做好,散文教学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本文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藤野先生》为例,谈谈如何对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 教学内容 《藤野先生》
一.引言
散文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文类,教好散文对改善和促进整个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而回忆性散文在初中教材选文中占的比重也很大,并且就其本身而言,回忆性散文的价值更在于它以展示了人在历史的某个瞬间所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可以分享作者这种回忆带来的“特有的情绪状态”,这是其他散文所不能展示的。但是教师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经常不能准确地抓住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更不会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文体所特有的美感。因此,发掘回忆性散文独有的教育教学价值,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让教师学会“怎么教”,学生学会“怎么学”,这才是本文中所要探讨的问题和关键。
二.回忆性散文概念的界定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记叙类文本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其次,作为回忆性散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写文章时作者常常用第一人称视角,站在当下去回忆过去,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1]这是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及难点。
三.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路径
在实际散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很难把握,学者们对散文教学内容的探讨也一直在继续。王荣生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线路图,教师们都普遍认为很有效,这个路线图的设计过程为: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而在体式和学情的中间部分,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分析学情
对学情进行分析,是备课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在准备散文阅读教学时要按照学生所处的阶段来进行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够确定教学的起点。九年级的学生对鲁迅并不陌生,并且《藤野先生》这类记人叙事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整体认知也不困难,但学生们对于这类散文所要表达的文本以外未能涉及的缘由和故事并不了解,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学习的情况展开分析,找出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层次。在笔者查阅了部分名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大概总结出了以下四点:第一,了解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特殊情感。查阅文献资料,向学生讲授鲁迅在仙台留学时的真实情况。第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事例,共同学习文章中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第三,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第四,把握鲁迅文章语言的风格。这些教学层次的划分都是立足于文本,不断地加深,以达到让学生能正确的把握文本。
当然,教师也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情,调整自己的计划,让学生有所收获和感悟。
(二)確定体式
“文体是指文学体式,是由有相近形貌特征与精神内质的篇章构成的且有独特性区别性的作品类体型,它的基本指称对象与单位是篇章,散文阅读教学之难,就在于散文这种文体从整体上缺乏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规定性”。[2]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特点,“是文中有着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在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在回忆往事时对这件事情的“再感受”[3]。我们应该透过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去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把握好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对文本认知出现了偏差。这篇文章是鲁迅描写他去日本学习医学时他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以及当时所处的精神困境,这段经历在鲁迅的生命当中起到了转折的作用,鲁迅在此之后便决定弃医从文,藤野先生可以说是影响了鲁迅人生选择的一位重要的人。因此《藤野先生》的关注点不只是在于鲁迅的爱国之情,藤野先生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作者与读者分享“我”对藤野先生的感受。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体式和学情的交叉部分,也就是教学内容,根据以上的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体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后,容易把这篇课文误以为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这样说也是没有错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作者确实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黑瘦,戴着眼镜,有些邋遢的一位先生的形象。但如果仅仅把文章当做是写人叙事的散文,那就有点有些片面了。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如果教师没有向学生讲明回忆性散文的特点,那么学生就会把这篇文章与其他文体所混淆,这样教学方向就与之前预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点,是教学内容的首要部分,只有对文体特点了解足够清楚,学生才能在接下来更好的学习。
2.赏析情感。《藤野先生》是鲁迅发表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此书可以说是鲁迅对于早年生活的回忆录,它记载了鲁迅从读书到在北平工作时的许多人和事,也包含了他在思想情感上的诸多变化。
文章的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到藤野先生,而是写了在东京中国的留学生。这样的写法也是这篇文章的巧妙之处,这样写体现出鲁迅独特的含义与意图。在开篇时,鲁迅在塑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时,写了自己当时百般别扭的心情。通过几个事件阐述了他和这些中国留学生并不合群,他觉得自己的国人都是麻木的看客的微妙感触,那种弱国子民在异国遭受歧视而产生的愤懑与无能为力之感通过这些事件跃然于纸上,也为后面描写藤野先生做了铺垫。
作者在描写藤野先生时,通过耳闻亲见侧面描写了一个治学严谨,生活简朴的老师印象,这是对藤野先生的初步印象。之后作者又叙述了有关藤野先生的事件,包括帮“我”批改讲义,更正解刨图,询问裹脚这些事情,从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诚实热心,没有民族偏见的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这样一位老师,怎么会促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接下来的泄题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是在泄题事件之后,作者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在这些人的眼中,来自中国的学生都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泄露题目,这不可能是中国学生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就能达到的。这种偏见和结论引起了作者极大的愤懑,这种愤懑不只是作者因为自己的人格遭到欺辱,更因为自己的民族遭到歧视而无能为力所产生的悲哀。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藤野先生》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3.品味语言。品味语言,需要师生共同寻找文本深处的意图,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巧妙。《藤野先生》语言易懂,勾勒人物形象简洁,多运用反语,这也是鲁迅写作风格的一大特色。
在人物形象描写上,“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老师,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惟妙惟肖的藤野先生,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
这篇文章语言简单易懂,学生基本上都可以看懂。可能会有个别的词语或句子不太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文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互呼应。作者以用十分厌恶的情绪和讽刺的笔端,描写了在东京的留学生们颓靡恶俗的生活。作者的远大理想与周围黑暗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身处在這样的环境之中而无能为力,于是作者将自己的复杂心绪都容纳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
文章在反语的运用上,体现了鲁迅讽刺笔法的绝妙。文中的“实在是标致极了”中的“标致”这一词语是鲁迅的反语,对当时的留学生进行讽刺。用“实在”加强“标致”,更是以强劲的笔触加强了这一句话讽刺之感,突出了了作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这也是鲁迅语言中最为人称道的特色。
四.结语
散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散文难教,主要就是在于散文体式多样,每一篇散文都是独一无二的。散文的教学方法没有共性,每篇有每篇的教法。弄明白散文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理论,更要以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散文教学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3]鲍静静.因体而教: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0):53-55+2.
[4]温丽芬.基于真实学情,遵循文本体式——《背影》教学知识的择定与建构[J].中学语文,2020(23):39-43.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