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小青城市书写的深刻内涵
2021-04-12张晗
张晗
内容摘要:范小青,出生并成长于古城苏州的当代作家。新世纪前后,范小青发表了几部与城市变革相关的作品。近年来,范小青的城市小说集中于城市改造、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关注人的命运,挖掘现代人生存的精神困境。本文意在寻找其城市书写的特殊审美内涵和深刻主题。即城乡两类人群的文化困境、身份迷失、生存焦虑,对城乡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考和追问,并试图从中表现出范式城市书写对当代城市小说的独特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范小青 城市文学 身份寻找 城市改造
城市文学创作这种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形式提出来的,它是与乡土文学创作相对应的两极,乡土文学是自然的代言人,而城市文学则记录下人类走向文明的每一步,一部城市文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程史。①城市文学不仅仅是在题材和内容上描写城市景观、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而是能够以现代意识烛照城市生活的一种具有城市审美风貌和艺术表现特征的文学。范小青小说的城市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塑造于苏州城中的故事来表现城市化、城镇化大时代下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城市的现代化改造到现代人的文化焦虑,她自觉关注了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及城乡文化的隔膜与困境,企图寻求城乡的对话和交融,并由此提供城市书写的新思路。范小青对于城市转型进程中各类问题的独到理解,形成了其城市书写的三大主题,具有其特殊的审美内涵。
一.古城的现代化:城市改造与城市建设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正在崛起的经济中心。风雨飘摇的老宅和旧园,挤挤挨挨的桥洞巷弄已经与金鸡湖畔越建越高的苏州外滩格格不入。苏州老城如何改造,如何在保留历史名城韵味,如何实现古城保护性开发间取得平衡,城市的政治文明如何建设,苏州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开始成为苏州人民和范小青努力探索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特殊角度与创新体裁。
范小青有多部涉及城市建设、城市改造的小说,叙述的焦点是文化古城遭际现代都市时所产生的冲突及忧虑。在现代化与城镇化已成趋势的语境下,如何在古城的基础上兴建新城,旧有的传统如何融汇当下,当下如何迎接过往,这是范小青都市小说直面的问题。②城市的中心是人,一座城市改建的方向要符合此处市民的向往,范小青在探讨城市改造问题时,带有了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旧城改造其实是如今很多城市真切遭遇而又处理不得当的问题,早在其80年代发表的《裤裆巷风流记》一书中,范小青就显示了其远见,表达了她对于城市发展的隐忧。“老灭渡桥确实是老了,狭窄了,何况这种老式石桥,上桥下桥有石阶沿,不好行汽车。”人们建造了新的灭渡桥,两桥并行,却还是无法解决繁重的交通任务。张师母盼望的三号胡同最终也没有拆迁。古建筑如何修复,古桥众多的苏州如何解决水上交通问题,作者当时并没有给出回答。
在《城市表情》中,范小青借助这场改造的指挥官市长秦重天的视角来面对这个复杂难解的问题,南州因为历史悠久,遗留下了很多逼仄、拥挤的小巷,在交通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曾经的小巷已经无法承载新时代市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无论是巷里巷外不间断的堵塞,还是住房下拥挤的人员怨声载道都让秦重天一开始就焦头烂额,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困扰下,秦重天终于明白,城市的改造必须要依靠城中市民的素质的提升。范小青最初将城市的改建放到市民中去展现,最终得到的答案也是从市民中而来,只有城中市民完成了自我的新生与改造,其居住的城市才能相印地焕发新生。另一方面范小青希望的是在城市改造中让这座城市既保留古文化的传承,又生出面向新时代的活力,秦重天在这样的创作需求下由不断的探访古宅老路途中意识到了一座城市旧时传承对于现在与未来市民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将保护古城区、保留城市的传统气息作为了工作的重心。范小青借秦重天之口道出了她自己心中理想的城市建设方案,即要实现文化与人化的结合,让城市首先保留其历史的痕迹,保留哺育了无数代城里市民的文化,再讓市民带领这座古老的城市去一步步走向新的时代,这是人对城的反哺,这是范小青人道主义的深刻体现。范小青正是带着这样的期盼和设想,“如今,老城保留了旧时光,新城发展一日千里,改革开放为苏州这座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二.权力场上的女性人物
九十年代开始,范小青的视线逐渐的从狭窄的小巷转移到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并结合自身出任江苏省作协主席、省政协委员等经历与体悟,开始了其对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创作,以及一些官场小说。《百日阳光》塑造了一系列像项达民这样在乡镇企业面临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拼搏奋斗的党政干部和企业家形象,《城市表情》中则塑造了对于城市建设工程敢想敢干的市长秦重天。到了《女同志》创作时期,范小青把女干部这一题材引入到叙事中来,让女性参与政治,范小青开始审视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遭遇以及复杂工作关系中细腻的心理变化。范小青关注于现代都市中被权力规训女性的命运沉浮,写尽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突出被职场所异化的女性,以及做出的反抗。
范小青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女性干部形象,比较典型而又有对比意义的是《女同志》中的万丽与《桂香街》中的林又红。这两个女性首先都在社会与生活中扮演了相同的角色,即在官场活动而同时又在家庭中是妻子、母亲与女儿。相似的人物背景在范小青不同的创作倾向下使两个人物的发展有了大相径庭的走向。万丽是一个强硬的官场女性,她工作努力,不顾自身的健康,把个人的情绪放置在工作的需求之后,在工作的高低起伏中始终保持了斗士的姿态向权利的顶层进发。而为了更细致地描绘女性在权利场中摸爬滚打时的情态与心理,范小青在万丽的官场生涯中加入了陈佳入职的一段插曲。陈佳晚于万丽入岗,却更受到同事的追捧,这勾起了万丽作为职场女性心中深处的酸楚和失落,因此在陈佳向其上交一份漂亮的报告后,万丽在其中却找到了不符合大趋势的内容缺陷并在略有挣扎的思索后把这处缺口上报了。万丽在进入官场前并非如此这般容易妒忌而为权利不顾其他的女性,但在官场沉浮的过程将万丽本身的性格与情绪打磨削去,而固化了其应该符合官场的人物特色。《桂香街》中的林又红走的就是另一种道路了,她虽在官场,但对于权利的争夺并不敏感,反而对于平常生活中的百姓家常事十分关心,以她的古道心肠自发而不求回报地为他人解决大大小小的难题。林又红可以说是身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的典范。
范小青借这些女性形象,改变了以往城市小说中忽略女性或过于在意女性的身体经验及欲望抒写,官场题材中把女性作为配角或贤内助的定位。而是突出女性的社会性,抬高女性的政治地位,她们是同样积极参与社会和城市改造的,着重描写女性在政治生涯中的摸爬滚打。同时也如实反映了女性性格和身份中特有的柔弱和复杂性,还原了女性在职场中的微妙关系。这在表达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中是相当独特的。
三.城市文化困境:身份迷失与生存焦虑
城市化进程席卷而来,不可阻挡,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理念、观念与信仰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潮时尚的都市生活也给年轻一代带来物质欲望的冲击,卫慧《上海宝贝》里反叛、轻浮的生活态度背后隐藏着深层的迷茫与不安。机械化的生活、信仰的缺失,使得钢铁森林里的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去处,精神困境成为新的书写热潮。范小青后期的城市小说里,生活的困境不再是一地鸡毛的困窘状态,而是身份迷失的寻找者的迷茫状态,“寻找身份”成为一种集体的症候。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中突然出现了很多追问式的主题,比如《谁住在我们的墓地里》《不要问我在哪里》《来自何方的邮件》《哪年夏天在海边》《谁在说话》等等。《今夜你去往何处》一文中,半夜到达小区的冯一余和邻居争抢车位失败后,索性和同事换岗,以准时回家抢车位。而家中的太太又和他争抢起电视和电脑,两个人互相疑神疑鬼。看似便捷和高端的新科技和城市人标配的车辆、楼房,反而变成了人们的困扰和苦恼。时间、空间、信任的紧缺,身体与精神无处安放的迷茫都化作人们的焦虑和追问。高度发达的科技和密集的人口竟反而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萎缩,进而带来人对自己及身边人和事的怀疑与寻找。
其新作《灭籍记》更是将身份探寻放置于历史追述的过程中,试图揭示现实生活复杂表现背后的纯粹本质,借此以表达对历史叙述和人的主体认知等问题的追问和反思。“身份”其实本就是在时代变化中产生的荒诞的东西,新旧时代交替的缝隙也产生“身份”的荒诞。如同书中不断出现的那句“有人才有纸,有纸才有人”。现代人的身份只能靠一张户籍纸、靠一张身份证来证明。小说用三重视角叙事,三个主人公的经历重叠互补。以苏州老宅改造的现实问题为切入,吴正好通过寻找父亲的亲生父母来寻找他要的房籍,继而发现了父亲郑见桥、母亲叶兰乡及姑姑郑见桃等人交错复杂的人生秘密。郑见桃为了远走他乡追寻爱情,不管不顾地随意丢弃了自己的档案,导致没法登记和证明身份,只能一生都借着别人的档案,活在假的身份里。可笑的是,郑永梅明明并不存在,却依靠着早就编造好的户籍纸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空中,人人都称见过她,直到吴正好为了争夺家产给其申请死亡。祖辈们荒诞的命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充满了苦涩的黑色。又如《桂香街》也以林又红的身份错位为线索展开叙述。林又红的身份本是外企高管,却因食品安全事故而赋闲在家。想做晚饭而打不着家里煤气的她在前往居委会的路上,被意外地被误认作即将上任的居委会领导“蒋主任”。以此发端,她逐渐承担起“居委会主任”的重担。她被误认为的“蒋主任”其实实际上只是人们期待出现的可靠、善良的人物罢了,而她自己也常常产生动摇。
“我是谁”的追问正是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范小青将这一命题放进城市书写之中,正是肯定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们看似想要极力摆脱科技或者寻找某种真实,结局却往往是发现离开这种现实,一切都不复成立。人生的意义和真相的寻找本身就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游戏。范小青借这种荒诞性的、先锋性的手法,表达了她对于人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四.范式城市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在《南来北往谁是客》中,范小青曾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现代化建设给人类带来的变化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贯穿其城市书写的始终。现代人身份追寻的谜与思、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隔膜、女性视角下的现代政治体验、城市改造与乡下人进城难,范小青城市小说对社会问题的反映,表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底层人民命运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范小青是一个力求创新的作家,不断地尝试写作技巧的变化,每部新作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近年来,她的作品不断显现出先锋性的叙事,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感受到城市生活中那些不易为人察觉的对人造成挤压和侵害的荒诞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手法描绘出来,以叩问人们的心灵,寻求现代人存在意义丢失的根源。这些是她对当代城市文学的有益补充,也在城市文学中为苏州占领了一席之地,并以其静静的观照、淡淡的同情、深深的理解,形成了苏式的城市小说审美风格。
作为一个“温暖的现实主义”作家,范小青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看的透彻,却采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提出和讽诫。范小青塑造了很多“进城乡下人”的悲剧,但仍愿在笔端留下一片温馨的人情美风景。《回家的路》中,进城后开了搬家公司的吉秀水能在彭师傅的智障儿子走丢后,放下手中的生意,陪着他一起寻找。进城的农民身上的朴实与温情终于不再被城市的冷漠击倒与嘲笑,而是以其特有的人情美去感染这偌大而冰冷的城市。市民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得不让作家们思考,原本两个相对隔阂的群体,尤其是代表了乡土中国老大国民的农民群体能否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原本城市“土著”居民能否接纳而相互和谐地融合。③范小青能够积极关注农民工进城这一题材,不断探讨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中,农民与市民的人生追求和境遇,也写实地描绘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隔膜、无奈。正像她说的那样,“这是一种新型的边缘人,他们的肉体和灵魂都在穿梭城乡,他们又是连接城乡的桥。”④她企图通过“农民工”这座连接城乡的桥梁,来发现城乡之间精神沟通的可能。
她意识到了城乡结合的巨大隔膜,但并不是简单的讽刺、批判甚至否定,讽刺乡下人的天真、批判城市人的高傲或者否定城乡之间交流的可能。也不是一味的抱着美好的幻想与乐观的态度,她的作品中有乡下人进城的自卑与苦涩,也看到了乡村以及乡下人对城市的不可或缺,也描绘着他们获得认可和成功的些许可能。她总是以众多的“底层人物”群体作为桥梁、连接城市社会與乡村世界,完成队人性和谐共处之道的探寻、实现对城乡和谐相处的温暖关照。这正是其城市书写的过人之处。
在她的笔下,城市里,无论是小巷天井的烟火人生、大刀阔斧的乡镇企业改革,还是职场官场的人生百态、城市乡村的世事变迁,都因为其始终如一的现实关照、恒久不变的温情主义而显得与众不同。她的视角是犀利的,是超前的,八十年代初期她就开始书写对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情感认同的疏离,否定和批判古城的过早改造,并提出了自己的城市想象新思路。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在现代化进程、物质化欲望膨胀的加快,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成为作家普遍的书写主题。范小青则是坚持了其一贯的“寻找”主题,寻找身份与身份认同,从现实主义到荒诞主义,加之对女性官场的关注,强烈的现代性倾向和独特的叙事策略使其城市小说不仅是当代城市的独特发现和书写,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小青.女同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范小青.灭籍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3]范小青.桂香街.[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4]何平.范小青的“我城”和“我乡”[J]当代作家评论,2008(1)
[5]樊星.“苏味小说”之韵——陆文夫范小青比较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3(2)
[6]彭晓川.城市与城市文学[J]文艺评论,2014(11)
[7]王宇婵.论范小青小说的寻找主题[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8]张德明.优雅从容的当代短篇叙事—论范小青短篇小说创作[J]文艺评论,2011(9)
[9]周思辉.城市想象与文化焦虑——范小青都市小说论[J]当代文坛,2018,(06)
[10]宋文坛,孙立阳.温暖的讽诫——解读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城乡文化困境主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9(3)
注 释
①彭晓川.城市与城市文学[J].文艺评论,2014,(11):61.
②周思辉.城市想象与文化焦虑——范小青都市小说论.[J].当代文坛,2018,(06):74.
③周思辉.城市想象与文化焦虑——范小青都市小说论.[J].当代文坛,2018,(06):74.
④范小青.变(创作谈)[J].山花,2006(1):13.
(作者單位: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