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趣横生,讲述家乡风俗

2021-04-12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邮咸鸭蛋鸭蛋

左读范文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個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节)

亮点借鉴

1.写端午风俗,一见情趣。作者笔下的“贴符”富有个性和情趣。“符”是由城隍庙的老道士送来的,“蓝”与“黄”相间,色彩特殊,符上的一“道道”“朱笔”叫人“莫名其妙”,还外加“两把小纸扇”,这些都能激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兴趣。写“放黄烟子”和“十二红”也是这样,在“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些语句里,读着“我们那里”“我的家乡”这些称呼,我们既能领略到悠远民俗带来的趣味,又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故土的爱意和引以为豪的感情。

2.写家乡鸭蛋,二见情趣。“苏南、浙江”人的“肃然起敬”,上海店铺的“特别标明”,双黄鸭蛋的“使人惊奇不已”都属于侧面描写,写出了作为高邮人的自豪。作者还将这种情趣表现在句式的变换中,“所食鸭蛋多矣”“与有荣焉”“为别处所不及”属文言,“我实在瞧不上”是口头语,“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是反问句。透过这些多样的句式,我们咂摸到的,正是作者的乡土情结。介绍“平常食用”咸鸭蛋时,作者展开笔墨,食者的“敲”“挖”和“扎”,那模样仿佛不是在品尝一种食品,而是在小心翼翼地把玩一种罕见的艺术品!“红油”的“吱”和“冒”,绘声绘色,极富趣味!

3.写端午鸭蛋,三见情趣。这里的“趣”和“情”是结合着“美”来写的。煮熟的鸭蛋一要“挑淡青壳的”,颜色看来比白的要美;样子呢,“要挑形状好看的”,给人“秀气”美;将这“鸭蛋络子”“挂在大襟的纽扣上”,孩子们都认为“好看”,把它当作“心爱的饰物”,要挂上“多半天”,玩到尽兴时才“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而这“吃”还挺有讲究,或者说就是在进行一次有趣的“艺术创作”——制作“鸭蛋壳萤火灯”。孩子们“小心”地“敲去空头”,认真地清洗内壳,“晚上捉了萤火虫来”,又在空头处“糊一层薄罗”……这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又充满情趣的过程,也许这引发了制作者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吧,面对那能“一闪一闪地亮”的情景,儿童会产生“好看极了”的赞叹。在这里,民俗之趣、自然之趣、创造之趣水乳交融。

在很多地方,哪家哪户遇上红白喜事,那都是要办场酒席的,用我们家乡话来说就是“整酒”,这“整酒”就得吃饭,又称“吃酒”。

我是不怎么爱吃酒的,因为家乡小镇上的居民“整酒”的地方一般都不大,前来“挂人情”的人却不少,吃酒便得排队,分为第一席、第二席、第三席……人们或是赶时间或是觉得后面的饭菜是剩菜,都认为吃得越早越好,便有了“抢席”的习惯。而人们“抢席”时那股积极的野蛮劲儿是我最难挑战的,跟“日本鬼子进村”差不多。

邻街一小叔结婚,放假在家的我忍不住想去目睹一下新娘子的风采,于是不得不挤在人群中,为自己正在“咆哮”的肚子争夺吃饭的宝地。可惜来晚了一步,人早就坐满了,我便靠在墙边张望席位上有没有熟人,突然,看见一中年妇女旁边还有一个空位,便挤过去,俯身问:“婶婶,这儿有人坐没得哦?”中年妇女一句话也不说,扭过头,将自己的手搭在那空位上。

无奈,等着第二席……

我守在一个小孩后面,那小孩的吃相可好笑啦,两手不停地往嘴里塞吃的,像个大笨熊,临下桌,还拿了两个馒头在手里,我正准备去“接班儿”,可说时迟,那时快,一位老奶奶把凳子抢了去,一秒之差呀!这位老人抢座位很有一招,都快成勇士了,我真是自叹不如呀!

直到第三席,人差不多都要散了,我才争到一块“宝地”。我不时看看手表,真为这一顿饭浪费的光阴而惋惜呀!

家乡人都爱吃“洋芋”,也就是土豆,我更是“洋芋片片”的超级粉丝,眼看桌上这盘佳肴快被吃光了,我还夹不到一块,心里真是着急。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位老爷爷很热心地说:“小妹子,来,我帮你夹,都长这么高了,多吃些嘛!”说着便一个劲儿往我碗里夹“洋芋片片”,我忙站起身道:“谢谢!够了,您自个儿也吃一些!”

终于,我吃完了这顿酒。怅恨不已的我真想在下次吃酒时“一雪前耻”。

(重庆巫山县白坪中学,指导老师:龚清敏)

点评

小作者介绍家乡“吃酒”这一习俗,富有情趣。如“抢席”这一环节,先概述家乡人“抢席”的情况,诙谐幽默;再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家乡人“抢席”的热情,形象地写出了“吃酒”在当地受追捧程度之高。语言中夹带重庆乡音,“整酒”“挂人情”“有人坐没得哦”“洋芋片片”等,加深了民俗文化的氛围。

(张亮)

猜你喜欢

高邮咸鸭蛋鸭蛋
夕照高邮湖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咸鸭蛋里的“四好学生”
鸭蛋小厨神
我的家乡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