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青年小辞典(一)
2021-04-12团团
团团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 要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现在不少高校毕业生感到就业难,但同时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也就是一個人对应一个半岗位。
这就是为什么五中全会提出“要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简单地说,就是需要的培养得不够,饱和的毕业得太多。
怎么解决?
短期看,党和国家将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规划《建议》中特别使用了“千方百计”这个堪称最重的词。
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缓解普通岗位“供过于求”的压力,满足技能人才旺盛的需求。当然,在这里要专门强调一句,今后的职业学校可完全不是大家传统印象中那样了,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脑补一下。
这意味着,相当部分中国家庭需要彻底转变关于面子和成功的定义。人生在世,有价值才有面子,能劳动才能成功。相对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战场”,一条国家下了大决心、充满机遇的新路正在铺开,就看谁能抢先获得“先发红利”。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 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也许因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或者养孩子越来越金贵,现在很多小朋友体质越来越弱,“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一些大中学生因为压力大选择轻生的惨剧也偶尔出现。
教育在是最具国民度的话题之一,承载着厚重期待,每一项政策都牵动着亿万家庭。传统教育模式重文化成绩,而轻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的弊端,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因为能够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大显身手的生力军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规划《建议》指出,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对未来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为社会、学校、家长提供一个重要导向,不要再仅仅用分数来评判孩子的优异,而是既要文明精神,也要强健体魄,要用心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这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他们将获得更加优质、健全的生长学习环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教育更加现代化,我们民族的未来就会更加光明。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幸福”,可是当今社会,“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对此,中央已经出手了!五中全会提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四个最”来定位“劳动”,这是何等力度!在“劳动创造幸福”的宣传活动下,是劳动报酬在分配格局中的提升,是劳动者地位和尊严得到更强力的保障,是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的“刚性凸显”。一盘大棋正在布局,需要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调整自己的人生预期和规划。
挣快钱的念头该打消了,普通岗位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该安心了,“五谷不分,只要成绩”的子女培养观念该转变了,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正在来临,也必将来临!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乡镇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末梢,处在乡村改革发展的前沿,是统筹衔接城乡发展的关键一环,把乡镇建设成能够更好服务农民、服务乡村振兴的区域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未来的农村生活将更加便捷幸福,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展现出新气象,走在乡村振兴大路上的新时代广大农村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权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农民进城落户,在全新的城镇生活中,刚进城的“新市民”们往往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有着很多不确定性。原有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权益分配权等农民权益保护的问题尤为凸显。
党中央提出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权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让进城落户的“新市民”既拥有因国家快速发展而无比广阔的城镇生活前景,又拥有因政策特别“厚爱”而巩固稳定的田园后方。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 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低收入人口较多,集中了大部分的脱贫摘帽贫困县,且摘帽时间较晚,综合实力仍然偏弱,自我发展能力水平较低。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帮扶,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促进这些重点帮扶县不断提升内生发展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提出:“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全国一盘棋、先富带后富、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的制度优势和优良传统。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而科技人才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不少领域已经全球领先,但是在科技人才特别是顶尖科技人才的数量上与世界一流还有不小的差距。“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引擎,助推“复兴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已经从“乡土中国”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方面要“以工补农”,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上。另一方面要“以城带乡”,依靠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发挥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推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