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体验,让习作在新奇感中渐入佳境
2021-04-12成竹
成竹
习作教学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内在的认知趣味,对写作的内容及方式产生新奇感。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习作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选择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生活
习作之所以成为很多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出发,一要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课堂内容;二要引导学生敢于去做自己从未做过、从未想过的事情,打破他们原有的认知;三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却很少留心观察的事物。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该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很显然,这篇习作的关键词是“缤纷世界”,其价值在于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它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避免被动地做一个“传声筒”。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和维度开展富有实践性的观察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嘴巴尝,从而用不同的方式介入看似熟悉却不够深入了解的环境。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产生全新的认知和发现,并在观察中留意事物的变化。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改变了与社会、自然的接触方式,丰富了观察的方法和维度,发现了生活与众不同的一面,从而为习作进行了素材准备。
二、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新奇活动
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渐进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新奇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多维的平台,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主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写作之前自己设计一场小电影,将要描述的活动想象成不同的长镜头,并把它们带入电影创作中。学生在思考之后,交流了自己设计的电影长镜头。有的学生以暑假的青岛之旅为素材,镜头中有全家出发的场景、第一次来到海边的场景、在海水中畅游的场景等。这种“情境电影镜头”的习作导入方式,会对学生形成情感冲击,引导学生从镜头中找准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并将其进一步放大,提升习作质量。
这样的习作活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新颖的,更是独特的。在活动中,学生借助電影设计的方式,既可以梳理习作的素材,又可以聚焦与主题吻合的重点素材,厘清哪些场景最能体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在这种新奇的方式中抓住习作训练的关键点,推动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范例,带动学生捕捉新奇语言
对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语言表达方式的训练,要从模仿开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板块中设置了两篇例文,旨在让学生在品读好文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内在的语言结构。教师要捕捉例文与习作训练重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解构和品味例文中的语言,为习作打好基础。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中,罗列了家里每天定时开关窗户,以及全家人每天晚上九点定时休息的例子。作者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总分”方式,是因为这与本单元的重点习作知识密切相关,即“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描写”的习作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习作例文的重点学习内容有两点:其一,“总分”结构的习作方式;其二,作者选择的事例非常典型,如一家人晚上休息的时间也被爸爸纳入一天的计划中,它们都体现了爸爸这个“计划狂人”的鲜明特点。例文无论是语段结构,还是素材选择,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构思,给予了读者新奇的感受,从而强化了人物的特点。
这些蕴藏在文本中的新奇元素,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进行引导,否则学生将难以对此形成有效的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此进行模仿甚至创新,从而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有了新奇感,学生就会形成语言创作的内在冲动,最终推动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