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放的环境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2021-04-12徐一蕾徐凯华
徐一蕾 徐凯华
国际化营商环境,代表着一座城市以更高水平开放走向世界的号召力,以及赢得全球投资者的生命力。“十四五”期间,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势必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持续优化。杭州如何发力?关键的着力点在于要以开放倒逼改革,通过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全力改善市场投资、政务服务、科研创新、人才要素等环境,建设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为通关开启“快速通道”
自2020年以来,钱江海关萧然办事处在帮扶辖区企业复工复产中,抓住最新投入使用的公用型保税仓库这一新亮点,充分发挥保税物流政策优势,为全球制药巨头法国赛诺菲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杭设立的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进口原料药品量身定制全新通关模式,有效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企业物流和人力成本,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全球供应链。
“我们原先一直都是以一般贸易方式通过上海口岸进口原料药,随着进口药品量的增多,存在整体通关时效慢、费用高的痛点。”赛诺菲公司进出口部主管郭芳表示。
2020年上半年在走访调研辖区进出口企业时,钱江海关萧然办事处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第一时间主动协调高新区(滨江)相关政府部门,前往企业开展现场办公,试图寻找症结。
原来,依据国家对于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企业进口药品时,必须申领药品通关单。自2019年5月起,药品通关单必须由入境地的药监部门出具,即企业每次进口药品,都要去上海办理出药品通关单后方可向海关申报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被拉长、企业成本费用也居高不下。
找到“梗阻点”后,萧然办事处迅速组织处内业务骨干,成立帮扶小组。帮扶小组仔细分析企业物流走向,对比各种通关模式,考虑到赛诺菲所在的滨江区区内首家公用型保税仓库已于2020年年初投入使用,而保税仓库具有存放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功能,最终拟定了“进口药品先以保税货物暂存保税仓库,在出库时办结提交药品通关单等各项通关手续”的物流模式。
2020年6月29日,企业首批货值为1300多万人民币的12.4万瓶碳酸司维拉姆片(诺维乐),以新的物流模式暂存入保税仓库后,于当日办结海关手续后运至企业。
萧然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采用这种模式有四大优势。一是货物未到上海港前就可提前报关,到港后无需等待,可直接提货至保税仓库,减少货物滞留港口的各项费用。二是药品从保税仓库申报出库时才实际入境,因此所需的药品通关单由杭州市药监部门办理,较之前在上海办理缩短1-2个工作日,且省去了以往企业经办人员每周2-3趟的沪杭往返,人力成本极大降低。三是货物的检验检疫查验由钱江钱江海关负责办理,较之口岸海关,对属地企业进口货物的熟悉度较高,查验时间缩短1-2个工作日。整体通关时效,从以往的3天缩减至1天,压缩了三分之二。四是药品暂存于保税仓库,实现缓缴税款功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资金占用成本。
“自6月底起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采用这种通关模式,就已进口77批次药品,货值达5.8亿元人民币,同时累计5000余万元的关税、增值税可享受暂缓缴纳便利。”赛诺菲公司进出口部主管郭芳表示。
近年来,杭州不断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动落实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和关检机构融合,并全面启用“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模式,大力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改革税收征管模式,实施“汇总征税”,引入“关税保证保险”等,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一半。同时,杭州不同于其他沿海城市,跨境贸易主要依赖于外地口岸。因此,杭州重点加强与上海、宁波、乍浦等口岸城市的交流沟通,联合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相继建立口岸城市跨境贸易便利化合作机制。
虽然面临疫情影响,杭州跨境贸易仍然实现逆势增长,利用外资后劲增强。2020年,全市(不含省级公司)进出口总额5485.59亿元,同比增长5.8%;同年1-9月,实现境外企业总投资额43.61亿美元,其中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23.04亿美元,同比增长68.2%。
为扩大开放补足短板
2021年1月15日,杭州高新区(滨江)举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滨江区块建设推进大会。会上,自贸区杭州片区滨江区块建设方案、36条政策措施和创新清单正式发布,滨江区块自贸大厦揭牌,首批18个项目签约入驻。
“作为高新区(滨江)的本土金融科技企业,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自贸区滨江区块的建设,将给行业和企业带来又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连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包可栋说道。
据介绍,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滨江區块建设,将围绕杭州市“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聚焦数字创新、数字产业、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政府五大重点领域,努力建成贸易投资便利、创新活力强劲、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的数字自由贸易区。
高新区(滨江)是杭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服贸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的重要阵地。在支持数字服务出口上,全区依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争取优先承接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国际滨”蓄势待发。立足扩大开放,以改革之力强优势、补短板——这是高新区(滨江)深谙的优化之道。
在做大城市开放的基础上,高新区(滨江)聚焦重大改革,持续擦亮试点金字招牌。全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利用高新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和改革创新的活力,瞄准国际比较中的短板指标、潜力指标,不断推动科技研发、产品市场、人才集聚、资源配置国际化。
过去一年里,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改革、构建企业上市生态圈两项改革在浙江领跑,知识产权改革经验两次登上全市改革红榜,唱响了“浙江创造力第一区”“浙江资本第一区”“一流人才生态区”的主旋律。
2020年9月8日,全国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的“火炬”,自杭州高新区点燃。杭州高新区(滨江)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启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
高新区(滨江)的创新改革能力有目共睹:率先出台商事登记“无人智能审批”,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学一件事”申请跑零次,发放全省首张“智慧审批”企业营业执照,率先推进“去中心化”改革……与此同时,高新区(滨江)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全门类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并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杭州代办处、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高价值培育平台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获全省试点推广。
补齐要素保障,这片土地拥有着优良的创新生态。高新区(滨江)围绕人才、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招商引资等方面,实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类别、不同功能平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种种创新政策的加持,点燃了无数人才创新创业的梦想。
对标一流高科技园区,高新区(滨江)通过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始终领跑在争先创优的征程中。从多项指标来看,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总指数列全省首位,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入选全省唯一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全省唯一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全省唯一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0年全区GDP增长7.2%,工业增加值增长10.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7.0%,外向型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综试办、高新区(滨江)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