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根战王室:再现英美价值观鸿沟

2021-04-12何任远

南风窗 2021年7期
关键词:英女王王权梅根

何任远

黑白混血、离过婚、早年参演过《金装律师》系列美剧的梅根·马克尔,借着脱离英国王室将满一年和怀上二胎(女儿)的时机,和丈夫哈里一道接受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专访,倾诉在英国王室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时引爆英美舆论界。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梅根利用这次收视率巨大的专访所带来的不菲人气,谋划着进军政界,甚至被英国工党官员传言有可能竞选下届美国总统。

此事无论朝哪个方向发展,都暴露出英美公众在君主制方面的价值观鸿沟。美国娱乐霸权之下,受损的也不仅仅是英国女王的声誉,还包括更悠久的权力制衡模式。

又一离异美国女人冲击王室

2021年对于英国王室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年份。

在年头,哈里王子和美国妻子梅根接受的电视专访,引起了美国民间对于英国王室涉嫌种族歧视的声讨;即将迎来100岁寿辰的王夫菲利普亲王,因为心脏问题住进了医院(现已出院)。等到年末,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将会正式终止英国女王作为其国家元首的地位,改由民选总统担任国家元首,成为名正言顺的共和国。这是自1992年毛里求斯废除英国女王作为毛里求斯国家元首以来,首次再有英联邦国家与英女王撇清关系。

在英国当下的温莎王朝记忆中,王室成员与离婚的美国女人发生关系,总带来不祥的后果:爱德华八世被美国离异女人辛普森夫人吸引,最终决定逊位,导致伊丽莎白二世患有口吃的父亲乔治六世不得不继承王位;时隔85年,又一个离异的美国女人冲击王室,在英女王晚年酿成了重大的公关危机。《纽约时报》煽动推翻英国君主制的社论,更让人感到英国王权似乎开始摇摇欲坠。

在伊丽莎白二世担任女王的漫长时期,现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的日常模式被固定下来。在英国这种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王权只有权威而无实权的常态,被作为各方默许的“共识”,成为英国当代政治架构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在保王派英国人看来,相比起虚位总统的共和制度,以血脉为继承法统的国家元首更加稳定,在政治上更能保持中立姿态,是一种对首相权力的“良性制衡”。以循序渐进改良为自豪的英国人,把延续了千年的王权视作社会脉络没被粗暴打断的最佳佐证。

当然,保王派英国人忽略(或不愿意提及)的一点,是以生理为周期的王权本身也具有极大不稳定性。老而弥坚的伊丽莎白二世打破英国君王统治的任期纪录,而且严守政治中立,到老依然兢兢业业,的确为英国提供了异常稳定的君主面貌。但是,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逃不过的规律。换一个性情和身体素质完全不一样的人担任君主,也许英国的王权面貌就截然不同了。

随着伊丽莎白二世年事渐高,梅根事件的爆发给共和派人士提供了新的话题:在女王身后,英国是否有必要保留君主制?脱欧后的英国,王室危机将会给其带来什么冲击?同样把女王视作国家元首的15个国家,也将面临相似的问题:在女王身后,是否还有必要把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岛国君主奉作自己的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在18岁时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宣示自己要一辈子服务的英联邦,在未来是否将分崩离析?

英国王权:美国人不理解

任何一个受过基本公民教育的美国人,都从美国《独立宣言》中读到一段段严厉谴责英国国王滥用王权的段落。也正是对王权滥用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尽管语言相通,文化也接近,美国和英国的立国之本有根本性质的不同之处:美国《宪法》写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没有成文宪法的英国则把王权视作有历史正当性的法统道统。

梅根在美国电视网络CBS做的专访中,除了曝光让美国公众感到气愤的王室涉嫌种族歧视之言论外,也披露了让美国观众不解的情节,尤其是王室成员对梅根各种心理情绪的“漠视”。根据梅根自己所言,她在英国肯辛顿宫生活期间,有好几次已经到了要自杀的临界点。在梅根与哈里正式结婚后,她就被收走了护照和汽车钥匙,甚至连跟母亲到外面喝咖啡都不被允许。

民选首相之所以愿意对女王卑躬屈膝,胜选后要遵从古老的仪式,吻过女王的手背才算是正式掌权,与其说是对眼前那个女人毕恭毕敬,还不如说是对其肉身象征的英国主权表达足够的敬意。

不少美国报纸的评论人问道,英国王室成员为什么要维持一副“扑克脸”?实际上,正如英国保守派智库人士乔安娜·威廉斯反驳所言,英国纳税人之所以愿意供养王室,让他们在公在私过着风光的日子,一个代价就是要保持这种“扑克脸”。

在现代立宪君主制度下,王室成员最大的忌讳就是在公共议题上亮明自己的态度。从外交到内政,从环保议题到同性婚姻,王室成员都必须采取严谨的中立姿态,其发言措辞也暧昧模糊,让人难以摸清立场。

在位几近70年的伊丽莎白二世,让外界很难摸清她的基本世界观和立场是什么。握有实权的民选首相之所以愿意对女王卑躬屈膝,胜选后要遵从古老的仪式,吻过女王的手背才算是正式掌权,与其说是对眼前那个女人毕恭毕敬,还不如说是对其肉身象征的英国主权表达足够的敬意。

而梅根和哈里在结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于日常政治和社会议题上介入甚深,无论是对环保议题还是女性主义,可以说俩人的立场底牌都被外界看得一清二楚。而言论表达的自由,以及俩人生活的富足奢华,却存在着矛盾。

在梅根与哈里的大婚仪式上,新娘子的婚纱价值高达5万英镑,是英国人均年收入的两倍。梅根怀上第一胎之后,他们俩居住的霍格莫尔住宅,修缮费用也高达240万英镑。而在另一厢,英国纳税人不但为这些庞大的花销买单,也乐于围观他们自己掏腰包供養的王室成员举行的各种红白喜事。哈里梅根俩人大婚之日的电视直播,单在英国国内就吸引到1300万观众收看。

英国纳税人愿意为王室成员的风光生活买单,然而公众对王室的“慷慨”不是没有任何期待的。与美国的“三权分立”不同,英国国家主权的根本,是英国议会的主权。而具有主权的议会,其基本由君主、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淋漓尽致地表达政见诉求的是下议院,拥有实权的内阁首相也由下议院产生。

英国王权实际上也是整个议会主权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议会之外的行政首长。纸面上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立宪君主王权,其权威在于大部分时间保持中立和沉默,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调和作用。比如,在大选后如果没有政党能够单独筹组政府,那么君王这个时候就要挑选首相人选。

英国公众期待一个政治上严守中立的君主不偏不倚地挑选首相,而不是拥有地位和荣耀的同时,还要在具体政治议题上发表意见。就好像是球场上的裁判那样,置身事外的君王在关键时刻对政客进行权力仲裁,而在大部分时间应该保持沉默。在许多保守派英国人看来,梅根和哈里不断高调地对社会发声,实际上相当于打破了议会中王权和实权的制衡,破坏了英国宪政架构。

不断被蚕食的王权根基

正如保守党创党元老之一的本杰明·迪斯累利所言,“保守中改革,改革中保守”,在宗教战争、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中挺过来的英国王权宪政,既试图保存社会的脉络纽带不被剧烈变革砍断,其架构也不得不面对不断演变的社会形态。

二战战后,影响英国社会最大的外来者,自然是美国文化的入侵。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以及美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老派殖民经济模式,英国原来严谨的“王室/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模式遭到严重挑战。

原本处于不同阶层的英国人,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感:各个阶层有自己的衣着、消费品牌、教育模式、文娱消遣和居住地点,甚至连口音也完全不同。但在电视和报纸崛起的大众传媒年代,英国的阶级鸿沟在表面上开始趋于平顺。英国海外殖民帝国的衰亡和其他新兴行业的崛起,导致财富出现重新洗牌。

在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展开的经济改革后,英国的传统工业加速衰亡,伦敦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中心。掌握社会资源的“新贵”们对王室和阶级,与旧贵族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底层出身的“王后”乐队红极一时,敢于把自己比作王公贵族,也算是新贵在文化领域的大肆张扬。如英国著名文化研究者理查德·霍加特所言,当代英国社会从“阶级社会”变成了“大众社会”。

在1960年代,英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跟大部分英国年轻人一样热爱“披头士”乐队,英国王室与媒体之间也開始了复杂的爱恨关系。一方面,王室希望保持与民众接触,让这个越来越像橡皮图章的机构变得与时俱进,但是又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1969年,英国王室曾经允许BBC进入王宫拍摄伊丽莎白二世一家的日常生活。

底层出身的“王后”乐队红极一时,敢于把自己比作王公贵族,也算是新贵在文化领域的大肆张扬。如英国著名文化研究者理查德·霍加特所言,当代英国社会从“阶级社会”变成了“大众社会”。

通过这部影片,英国人第一次看到了英女王在与老公和孩子吃饭的时候,原来是会拿到访过的外国政要开玩笑的。然而,这部创下BBC至今仍未被打破之收视纪录的纪录片,最后因为王室的压力而被迫撤回。其中一个原因是,王室并不希望君主制的神秘面纱被大众媒体完全拿掉。

但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在英国捅开了一个洞:英国媒体界开始出现以专门刺探王室和名人私生活为职业的狗仔队。在1950年代,英国王室依然是英国的“模范家庭”,是传统社会家庭美德的标杆。然而,多得狗仔队的不断刺探,英女王妹妹玛格丽特公主走向破裂的婚姻生活,终于打破了这种“模范家庭”的幻象。

英国战后文化的新旧冲突,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之间全面爆发。在他们的威尼斯蜜月之旅,狗仔队全程跟拍到查尔斯好像老派贵族那样在游轮的一边对着威尼斯画起水彩画,而戴安娜则在游轮的另一边百无聊赖地看着岸上围观的民众。两个世界观属于不同年代的人走到一起,最终酿成悲剧。到了1990年代,英女王的子女相继出现婚姻危机,英国王室传统的“模范家庭”幻象终于破灭。

大众名流,各显神通

被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全方位监视的英国王室,从道貌岸然的“天授神权”开始走向一般的大众名流行列。出席揭幕剪彩仪式、领导慈善公益机构、代表英女王到英联邦国家访问,成为了英国女王以外其他王室成员的主要工作。英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甚至口没遮拦地说,自己就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揭幕剪彩者。

在现代社会,舆论也开始拷问,纳税人到底要不要养着这么多到处跑场剪彩和主持揭幕式的王室成员?甚至连哈里王子在2020年1月退出王室一线职务后,也说这种到处赶场剪彩、对着媒体镜头挥挥手、跟群众握个手的方式,根本不是真正的慈善事业。

在女王长子查尔斯主持下,英王室在过去十年也开始精简一线王室成员的编制,让受纳税人供养的王室成员减少。那些没有获得王子头衔的成员,日后将要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社会人员。在梅根事件中,梅根抱怨自己的儿子阿奇没有获得王子头衔,有可能是因为种族原因。矛盾的是,作为查尔斯第二个儿子的后代,阿奇在继位顺序上排名相当靠后,已经不具备一线王室成员的资格。而阿奇的出局,正是王室试图现代化的结果。

除了法统道统,君王的个人魅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除了英女王本人之外,王室其他成员的民望一直不温不火。查尔斯王子也许能够继承温莎王朝的王位,却继承不了伊丽莎白二世长久在位积累的民望。在英国以外的英联邦国家中,英女王本人作为元首多年,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多国依然享有较高的声誉,与其多年苦心经营英联邦不无关系。然而,撇除文化纽带,英联邦扮演的地缘政治角色可以说在今天并不重要。在殖民时期,贸易往来一直是维系大英帝国各个部分的重要纽带;在今天,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而加拿大则与美国经济紧密捆绑在一起。

梅根抱怨自己的儿子阿奇没有获得王子头衔,有可能是因为种族原因。矛盾的是,作为查尔斯第二个儿子的后代,阿奇在继位顺序上排名相当靠后,已经不具备一线王室成员的资格。而阿奇的出局,正是王室试图现代化的结果。

在种族成分变得越加多元化的美国,作为曾经宗主国的英国影响力也下滑。1965年越战正值高潮时,英国首相威尔逊顶住了美国压力,拒绝派兵越南。而作为补偿,英国王室派出了玛格丽特公主到美国访问,所到之处众多好莱坞一线明星出面捧场,甚至在旧金山引起了交通大堵塞,在民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今天,除了梅根之外,英国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够在美国民间有如此影响力的王室成员了。

哈里梅根夫妇在去年离开英国前往美国洛杉矶定居后,要不是迎面赶上了全球疫情,早就铺开重回好莱坞的计划了。稍后,两人一度转向公益行业,签约了一家精英演讲机构,制作并主持了一系列播客节目,其后又与全球流媒体巨头Netflix签下价值7500万英镑的巨额合同,生计完全不愁,舆论行情看好。这就像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爱尔兰专栏作家帕特里克·福来恩所说:“温莎王朝和加州名人圈终将结合在一起,当然最后只有一方活下来。那就是签下了Netflix合同的那一方。”

猜你喜欢

英女王王权梅根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 for long gap discharge streamer-leader system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浅析赫梯国王维护王权统治的监管措施
哈里梅根活得这么欢脱 却以一己之力引发英美两国舆论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梅根,别开门
“梅根”泳衣
英女王圣诞致辞
英女王庆祝登基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