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雷隐隐初惊蛰
2021-04-12梁永刚
梁永刚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也被称为二月节,顾名思义就是农历二月的节日,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今年的惊蛰就出现在正月。古人云,蛰者,藏也。寒冷的冬天,昆虫、小动物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描述惊蛰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大地回暖,春雷乍动,万物重生,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古人将惊蛰15天分为三候:“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的意思是桃花开始盛开,“仓庚鸣”的意思是黄鹂开始鸣叫,“鹰化为鸠”的意思是鹰变成了鸠。当然,动物之间是不会相互变化的,鹰也不会变成鸠,古人只是看不到鹰了,发现鸠逐渐多起来,就误认为是“鹰化为鸠”。在古代,人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冬眠的动物是被春雷震醒的。按照现在科学的解释,蛰伏地下的动物们根本听不到雷声,春回大地天气变暖才是把它们从睡梦中唤醒的真正力量。古人受百虫被春雷震醒这一认识的误导,于是将这一天称之为“启蛰”。这个名称一直用到汉朝皇帝汉景帝刘启的时代,为了避皇帝名讳,才将“启蛰”改为“惊蛰”。后来虽经历了一次次改朝换代,但由于惊蛰听起来更响亮生动,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惊蛰是什么意思?有句俗话“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说的就是惊蛰日天上要打雷,听到隆隆作响的雷声,那些藏在土里过冬的虫子就苏醒了,开始拱出地面。受好奇心的驱使,每年的惊蛰日里我期望着能听到滚滚春雷,可每次都是以失望而告终。没有雷声的惊蛰,能叫惊蛰吗?小蟲子又怎么从睡梦中惊醒?等我上到初中时,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师才解开了我心头的谜团,原来我国幅员辽阔,“惊蛰始雷”的说法主要指南方,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惊蛰日是很少打雷的,要想听到春雷,还要耐心等上一段时间。
惊蛰,两个再平常不过的汉字,组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奇妙无穷的含义,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画面,演绎了美好传奇的故事。这是汉语言文字独具的魅力,用一种简约之美铺设出深远的意境。可以想象,惊蛰一声雷,为冰封大地送来了热闹缤纷和生机盎然,昏昏欲睡的万千生灵在尘封的幽暗中,欣欣然睁开了惺忪睡眼,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下懒腰,踏着春暖花开的节拍,迎来了一缕缕久违的明媚阳光,那种重见天日的亢奋之情是无以言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