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课堂行为探讨中外大学课堂教学的差异性
2021-04-12王路珍孔海陵顾国庆刘根林
王路珍,孔海陵,顾国庆,佘 斌,刘根林
(盐城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大学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水平,也影响到国家人才储备工作。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探讨[1-7]。对此,部分教师正在尝试翻转课堂[8-10]、混合式教学[11]、案例式教学[12]等新的教学模式,但总体上看,我国大学教学还是传统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现阶段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情况如何?国外大学的课堂教学情况又如何?与我国课堂教学有什么差异?文章仅以作者工作单位盐城工学院和访学交流所在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为例,从中外学生的课堂行为来分析中外大学课堂教学的差异,并对如何提高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做一点探讨。
1 国内大学教育的学生课堂行为分析
根据作者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统计,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主要分为三类:主动学习类、被动学习类和“佛系”类。以作者所讲授课程为例,课堂教学学生人数共279人,主动学习类的同学不到10%,这部分同学是课堂教学能够持续的动力,他们的课堂行为表现为:上课主动记笔记、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面对没有听懂的知识点会利用课间时间找老师答疑、主动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被动学习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50%,这部分同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众,他们的课堂行为表现为:上课会带“课堂三宝”(书、笔和草稿纸)、老师强调的问题会在书上划出来、为了拿好一点的平时分和学分会主动完成作业以及参加一些竞赛;剩余的同学大多比较“佛系”,上课时一般只带“两宝”——手机(娱乐宝)和充电宝,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不会抬头,沉浸于自己的世界。
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不禁要问: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了?这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将严重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影响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未来50年人才竞争中的表现。因此,迫切需要了解国外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行为[13-15]。
2 国外大学教育的学生课堂行为分析
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为例,作者在访学期间全程听取了阿德莱德大学的两门课程《Rock Mechanics》和《Mining Geomechanics》。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者观察了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对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教学大纲,教师依据自己设定的教学进度进行授课,授课环节也是PPT配合板书(水笔配白板)。但是没有老师照着PPT读的现象,板书的占比也要比国内课堂多出一大截,老师没有跟国内一样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努力互动。而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国内学生相比则有较大的差别。根据作者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统计,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也可以与国内学生一样分为主动学习类、被动学习类和“佛系”类等三类。但是,主动学习类占比达到50%以上,他们上课听讲非常认真,记笔记(没有教材、教材比较贵),遇到没听明白的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直接提问甚至反驳教师的观点,上Tutorial时更加积极的答疑。被动学习类大概占30%左右,大多是国际生(尤其是亚洲学生),相对比较含蓄,没听懂也不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认为这样行为不太礼貌,一般在Tutorial课堂才会提出来。当然,哪里都有“佛系”学生,在课堂看NBA直播、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也有,但是极个别学生,占比在5~10%左右。
3 课堂教学差异分析
盐城工学院在国内排名约300位,阿德莱德大学则是全球100位左右。诚然,这样对盐城工学院和阿德莱德大学的对比分析存在不对等性,阿德莱德大学培养的尖端人才和精英人才远多于盐城工学院,但是两所学校培养的大部分都是普通工程技术人才,这些才是企业发展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所以作者认为需要正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差异。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的认知[2]。目前,国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工作是根据教学大纲将教材编写成教案和PPT,再根据教学环节的设计将教案和PPT讲授给学生,主要传授给学生一些陈述性的知识,如关于某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怎么将其应用等,这些陈述性的知识被认为是低阶知识,是低阶层次的认知活动。这种讲授方式如同老师将搭配好的饭菜喂到学生的嘴里。学生只要张开嘴就行,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做到聆听教师讲解、记忆知识点和理解知识点。然而,目前学生的课堂行为却给了老师巨大的反差。主动学习者和被动学习者在聆听,主动学习者在记忆,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尝试去理解。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包括玩手机、睡觉、吃零食、聊天等等,他们对于课堂教学以及课程知识缺乏应有的兴趣,对知识点的记忆缺乏欲望,更难以谈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以及创造。这样的课堂教学传授的是低阶层次的知识,形成的是低阶思维,发展的是低阶能力。这种只需“饭来张口”的课堂教学会扼杀学生自我“寻找-尝试-批判-创新”的高阶“觅食”能力。因此,要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将低阶课堂转变为高阶课堂。
而反观阿德莱德大学的课堂教学,尽管教师的讲授方式表面上与国内相比没有太多差异,PPT加板书。然而,在讲授的内容上并不局限于某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怎么将其应用等,而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甚至如何学习和进行思维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了输送。这种教学已然属于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易于掌握高阶知识,形成高阶思维,发展高阶能力。而且,学生的课堂行为如有问题打断求解答、批判教师讲授观点等已经达到分析甚至触及评价的层次,这显然已经属于高阶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模式。
这样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 是大学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学生层面上,国内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采取的是高压的、强“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且反复告诉学生“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学生在持续的高压下遏制了受自身性格、外界环境等影响的“自我”,进入“轻松”的大学后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终于不用学习了”,“大学就应该是轻松的”,“60分万岁”等观点充斥着当代不少大学生的脑海,加上沉迷于游戏、直播、体育赛事等各种爱好,可想而知还有多少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相比而言,国外的基础教育要轻松不少,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未被压抑个性的发展,也就不存在“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样想充分释放的想法。
教师层面上,目前国内高校的青年教师(戏称青椒)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是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考核:科研项目、论文、经费……,科研压力、职称压力、经济压力等外部环境迫使青椒们的精力更多的投向了有更多产出的部分——科研,而对于出力不讨好的教学环节,并没有多少人舍得花力气去做好它。相比而言,国外的教师职称上升空间比国内还小,但是只要谋得一席教职,哪怕只是一个讲师,基本能养活一家老小,不存在经济压力;而一旦获得助理教授职位,就进入“终身制”教职序列。所以,老师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协调好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学校层面上,尽管国内目前的大学招生不再是“精英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范围,但是在大学教育方面仍然实行典型的“严进宽出”:招生要通过严格而且残酷的高考进行选拔,而一旦进入大学却好似进入了保险箱,考核要求比较宽松,尤其是目前追求就业率、考研率等指标的情况下,大学更加放宽了毕业的出口、降低了门槛。如此低的考核要求又怎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再说了,就算没考过,没关系,每个学分80元就可以重修一次,如此低的犯错成本又如何引起学生的警惕呢?相反,在国外不少大学,更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每门课期中、期末成绩各占30%,而平时成绩、签到又各占20%。所以,平时也必须非常认真,作业花费时间更多。如果一不小心挂科了,据作者了解,每个学分的重修费用约1 000甚至2 000美元,如此高成本试问又有几人能毫不在乎?
社会层面上,国内由于近些年高校招生人数剧增,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人才市场的本科生薪酬也远低于毕业生的期望值,而且社会提供的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相比差距较大。就业压力大、心理落差大,再加上较多的毕业生未能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和工作,更加激发了“上大学有什么用?”、“挣得还没有打工的多”“什么专业都一样,反正一毕业就失业”等悲观论调的市场。如此悲观、低迷的就业前景和就业市场又怎么会激发学生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呢?国外高校的就业情况也类似,但是其招生规模相对国内院校小不少,就业时还可以面向国际人才市场,大多数毕业生都能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毕业后就成为工程师、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高社会地位、高薪酬使得学生都为之而努力。
综上所述,要解决好目前国内大学的课堂教学顽疾,应对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挑战,仅从某一个方面去解决问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需要学生、老师、大学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 结 语
在教育部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8 号),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际,文章以盐城工学院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为例,探讨了国内外大学课堂的学生课堂行为,从“认知6层次论”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行为的差异,并从学生、老师、大学和社会四个层次深度剖析了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为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