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2021-04-12朱应华
朱应华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一中,湖北 黄冈 438000)
1 引言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17)》)中明确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深刻领悟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制定科学、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核心素养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新课标(2017)》,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综合体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方面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勤于反思、健全人格、社会责任、问题解决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更清晰地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得以体现。“这一界定既体现了物理学科本身属性所特有的物理观念、科学精神的追求,又呈现了物理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品质的具体要求”[1]。
笔者认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互通互融的综合体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以物理观念为基础,同时又有助于物理观念的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前提,是另外三个方面的素养提升的有力保证。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而逐渐培养起来的,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制定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方法。
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是课堂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可从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对照我国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取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预期,通过实施课程教学,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标准或发生的行为变化。相应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实施物理课程教学活动,教师期望学生在上文提到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所达到的标准或发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既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又制约着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与策略,也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知识分类、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努力做到既有系统性、全面性,又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3.1 整合、规范两手并重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宏观学科教育目标、中观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微观课时目标中的具体化体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逐级分解各项目标,既要对根据课程标准安排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不遗漏,也要对课程教育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这也是教学目标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此外,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语言描述还应该符合规范。被广为接受的教学目标叙写方法是ABCD 梗概式写法。具体包括:
(1)学习主体(audience),即目标所指向的对象——学生。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标准,但通常教学目标很明确,所以常省略这个要素。
(2)学习行为(behavior),即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常用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辨别”“解释”“阐述”等。学生的行为变化是教师评价教学的依据,学习行为要素是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行为条件(condition),即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的情境,一般包括时间、环境、老师等因素,如“在5 分钟内……”“通过小组讨论”等。
(4)行为标准(degree),即学生学习行为合格的最低标准,如“清楚地解释…….”“准确地说出……”等。
根据核心素养,在“物理观念”方面,高中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认识自然,对涉及多个因素的力与运动的物理现象作出准确的描述和解释,结合动力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解决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综合性问题。学习本单元的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学目标就更具体了。根据上述写法,笔者将本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描述为:
1.物理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实验中的相互作用现象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互作用问题。
2.科学思维:通过设计不同物态、不同性质和不同运动状态有序递进的相互作用实验,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3.科学探究:能针对任务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对各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共同特征,得出实验探究的结论。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成员保持交流与合作,能对实验结论进行逻辑推理并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2 “三位一体”充分考虑
“三位一体”指的是文本、生本和校本。文本即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和大纲、教材等。生本即学生的认知特点,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等。校本即立足本校,考虑教学条件对教学内容和过程实施的保障。依照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了解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时以学生为本,制定教学目标既考虑学生的短期学习目标,也考虑学生长远发展需要;既能给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拓展的空间,又能使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学有所得。比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由于在初中物理中有所涉及,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现象有所认识,但因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笔者认为对有的学生要侧重于培养物理观念及应用,有的则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物理学史料,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和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科学家的贡献,侧重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责任。
3.3 预设、生成互相补充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预先制定的对教学活动将要达成的结果理想化的表达。但是,有效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存在,教师不可能只按预定的目标机械地完成教学流程。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会导致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差距。而且,无论教学目标怎样具体,立竿见影地实现所有的预设目标也很难,尤其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或能力的目标。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预设目标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生成的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给教学目标的设计留出一些弹性空间,给教学留有调整的余地。如果说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有目的的旅行,生成的教学目标则是旅行路上未曾预见的精彩。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主,生成的教学目标为辅,二者互相补充,使教学更加有效和精彩。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将预设的教学目标描述为:
1.物理观念:(1)能说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运动性质,建立正确的运动观;(2)能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科学思维:(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构建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模型;(2)会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得出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关系。
3.科学探究:能设计实验测量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大小,探究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关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树立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体会物理学家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高尚品德。
实际教学时,笔者通过不同质量的小球、纸团等物体下落快慢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因素。学生虽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得出的结论更多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因此,笔者将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中“能设计实验测量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大小,探究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关系”改为“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逐差法处理纸带数据得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这样,教学目标设计中弱化对自由落体下落快慢的理论分析,强化对物体下落快慢的实验探究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数据分析,让学生在探究、实验、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 结束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标志着我国教育目标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重大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任重道远。广大物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立足于课堂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教学目标系统性、全面性、具体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