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有关思考——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协为例
2021-04-12林之瑶赵智博
周 磊 林之瑶 杜 一 赵智博
(1.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2.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179,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学技术协会,辽宁沈阳 110179;3.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179;4.沈阳星科汇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00)
概 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群团组织改革要注重夯实群团工作基层基础,科协工作的基层基础就是基层科协组织。基层科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协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是否敏感、是否通畅,决定了科协系统这个肌体的健康程度。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协(以下简称大学城科协)是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城科协建设对改进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展科学普及与推广,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与提高以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城科协基本情况
2017年7月以来,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大学城科协正式成立。大学城科协以《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引导,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依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汇集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新锐企业和优秀的实干企业家。目前,大学城科协招募包括院士、长江学者、领军人才和科技创业者在内的会员106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家,成立院士工作站3家、专家工作站3家,拥有授权专利538项。大学城科协运营主体——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是沈阳高新区对外的投资孵化平台,是国家备案众创空间、中国基金业协会备
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改委备案创投企业、沈阳市中小企业公平服务示范平台。围绕科技创新创业,大学城科协从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咨询、资源整合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的创新服务。对于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城科协建设的创新举措
2.1 围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形成特色化服务模式
深挖有关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具体需求,结合会员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依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汇集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新锐企业和优秀的实干企业家。秉承“科技孵化、价值创造、投资加速”的理念,联合投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对优秀科研成果开展创业“面诊”、导师走访、差异化辅导能服务,改变传统保姆式创服模式,累计共进行技术对接310余次、服务长江学者、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40余人,帮助企业(团队)梳理股权、市场、客户等商业模式170余次,服务咨询 1300余次。
2.2 线上线下互动结合,搭建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搭建创新360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分级分类采集、管理科协系统组织信息数据,打造以各级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载体为节点,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组织互联、服务开放、资源融合的网络平台,提升科协组织网上联系服务和动员能力。通过创建创新360网站,线上以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多元的企业技术需求、尖端的科技人才储备、精准高效的对接合作,是链接科技匠心和创新创业的大平台。线下建立实体空间——星咖汇创新空间,面向尖端科技成果、成熟科技项目和极客创新人才,为技术对接、创业培训、导师辅导及交流合作等提供场地,形成“极客苗圃+科技孵化+创新加速”全链条的科技服务品牌。
2.3 搭建多层次投资体系,助力企业加速发展
创业投资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资本力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搭建“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的多层次投资体系,帮助大学城内科技企业对接投资需求,着眼于科技成果的核心竞争力与商业化的投资价值,助力科技创新,助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帮助企业对接PE、产业基金和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投融资等增值服务。集合国内26家投资机构及各类专家导师,发起成立“投资人俱乐部”,建立共享交流平台,形成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推进产融结合,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促进辽沈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4 整合要素资源,开创科技服务“支付宝”制度
针对供需双方的切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种创新要素资源,为科研人员、企业和高校院所提供精准、高效、一体化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投融资服务。采用“支付宝”模式。一是供需对接服务。针对科技成果与市场衔接不畅等诸多难点和痛点,大学科技城科协通过搭建供需创新交流平台,营造交流分享圈,消除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二是资源整合服务。与辽宁省科协等部门深入合作,通过政策宣讲、企业走访活动,为企业对接各类服务资源,帮助企业申请产权保护、高企认定、扶持项目、人才补贴、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等政府资金。三是差异化辅导服务。改变传统保姆式服务模式,授之以渔,赋予科技创业者对企业管理及商业运作的实操能力。
3 大学城科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争取上级科协组织支持,打造高层次品牌赛事
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先后被列入辽宁省科协九大报告等政策文件,已成为海内外科技创新创业的品牌赛事。要通过数届的探索,通过打造“大赛招引+平台培育+创新协同+产业加速”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探索“以赛引才”的沈阳模式,吸引一批海内外“强链补链”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沈创业,积极争取省科协、中国科协的政策支持,为全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和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支撑。
3.2 丰富品牌创业活动内容, 培育科技生态圈层
围绕科技创业者需求,打造系列创业训练营品牌活动,围绕技术创新链,全面配套孵化载体链、企业成长链和金融支撑链,通过创新交流类、培训辅导类、精准对接类、赛事路演类等各类“星”活动组织,形成面向科技工作者、创业者、企业家、专家智库的“星”社群,形成全要素聚合、全服务集成、全产业链接的科技创业雨林生态。将科协工作和科技元素融入基层党群服务阵地,架起科协资源和基层群众需求的桥梁,推动基层科协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创新。
3.3 扩大大学城科协有效覆盖,向“两新”组织拓展延伸
扩大大学城科协组织影响力,重点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和各类产业园区建立科协组织,逐步向“两新”组织拓展延伸,推动企业科协数量快速增长,强化对企业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引领覆盖。创新联系服务机制,加快企业科协联合会、园区科协、中小企业科协建设,指导联系一批中央企业、冠军企业和活跃科技企业,鼓励支持各类新型协同创新组织建设。推广企业科协工作手册,提升基层组织负责人创新服务能力。
大学城科协的建设坚持把科协系统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职能优势,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协同、志愿服务、群众参与的科协组织共商共建共享工作机制。是对基层科协组织力提升的一项有益探索,有助于开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局面。 (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