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引领我国迈入“科学的春天”
2021-04-12
◎ 本刊记者 白 静
4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多年前,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伴随改革开放,科技体制改革一马当先、持续发力,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发挥了改革的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4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实现多点突破、群体跃升、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高速铁路、超级计算、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实现量质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壮大。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全国科学大会的动员与筹备
根据中央的要求,1977年6月2日,方毅同志召集中科院、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办、国家计委、教育部、石化部、卫生部、农林部、一机部等单位负责人,讨论成立了由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筹备工作,并决定立即起草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6月6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由方毅任组长,包括李昌、武衡、张爱萍、李耀文、方强(后改为邹家华)、姚依林、刘西尧等16个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设立了秘书组、文件起草和简报组、评选组、宣传组、组织组、规划组等工作组,分别负责筹备日常办公、会务准备、起草文件和编发工作简报、组织评选先进单位和人物以及获奖成果、大会宣传报道、筹办科技成果展览、安排代表名额方案,以及科技规划工作的组织等。
1977年6月9日至15日,方毅等中科院领导同志分三批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同志、国防科委、中科院和京区各单位有关负责人以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领导和有关负责人传达了中央指示。筹备工作随即全面展开,全国迅速形成了大办科学的热潮。许多省市和部委都是第一书记亲自抓,省(市)委、部委专门讨论科技工作,并召开一万、几万、几十万,甚至一二百万人的动员大会和广播大会,发动广大群众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内外一切职务,并分工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为了解决科教战线的问题,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由中科院和教育部承办,科教界30多名专家出席。8月6日,在武汉大学查全性副教授痛陈“推荐上大学”办法的弊端之后,邓小平当场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8月8日上午,邓小平在座谈会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文革”之前17年的科学和教育工作的成绩作了客观估价,并对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科研和教育的体制、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后勤工作及学风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和方毅与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刘西尧等同志谈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在此前后,他还对恢复高考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一系列指示。在当年10月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后,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恢复统一考试制度。
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宣传工作
为了指导全国各新闻、宣传、出版部门搞好科学大会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大会筹备工作办公室于1977年8月29日发布了《关于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宣传要点》: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实验革命运动的伟大意义;要大造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声势;要宣传在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科学兴旺发达、捷报频传的新形势;要表扬先进,特别要表扬有发明创造的科技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文化、出版等部门随即行动起来。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有关单位摄制、创作出更好的、以科技工作为内容的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作品,为科研工作大干快上,为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大造舆论。
当时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人民文学》杂志社为了配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约请著名作家徐迟深入中科院采访后撰写发表的。这篇作品让“臭老九”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生动地描绘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呼唤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文章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发表,2月17日《人民日报》加以转载,并迅速在科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的形象,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科学英雄。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与科技工作开放改革的开启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就绪后,1978年3月5日,中共中央通知全国科学大会定于3月1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3月8日,成立了以方毅为组长、共56人的大会领导小组,负责大会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大会秘书处,负责日常会务,蒋南翔任秘书长。在他们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全国科学大会如期召开。
3月15日至16日,各代表团陆续到达北京。出席大会的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国防科工方面的5586名代表,其中科技人员3478人,占代表总数的62.3%。包括中科院学部委员117人,各学会理事长54人,占代表总数的17.5%。
1978年3月18日下午,在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主持下,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指出新中国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摘掉了长期加在知识分子头上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我国科技发展扫清了障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中科院副院长方毅作了重要报告,报告分3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全党动员,大办科学。
3月19日至23日,分组讨论邓小平的讲话和方毅的报告,并讨论了《全国科技规划纲要(草案)》。分组座谈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方毅、苏振华、王震等,曾分别前往代表住地看望,并同代表座谈。
3月24日下午,邓小平主持大会。华国锋作了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的切身事业,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3月25至26日,分组学习和讨论华国锋的讲话。3月27至30日,每天上午分组活动,交流工作经验,下午则为全体大会,由代表作大会发言。3月31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式和授奖仪式,纪登奎副总理主持大会并致闭幕词。
大会闭幕前,由播音员宣读了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他在讲话中欢呼:“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讲话画龙点睛,凸现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性意义,为大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筹备全国科学大会期间,党中央一再明确提出“科技工作要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到邓小平在科学大会开幕词中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也为20世纪80年代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随着1981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科技发展方针,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春天的气息传到海外。许多著名的华裔科学家也坐不住了,纷纷来中国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都不再做旁观者。其中就有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丁肇中。
1979年暮春5月,来自全国33个科研单位、78个高等院校的数百名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齐集北京科学会堂,听李政道讲学。在长达7周的时间里,天天座无虚席。
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李政道越过太平洋,不远万里来中国讲学,共讲授了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
在国外,每年他平均只讲28-30个小时,这两门课程一般要讲两三年。这年,他感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急需科技人才,决定用两个月的时间讲完几年的课程。
科技创新正迎来又一个春天
回溯40年历史,科技体制改革之路凸显出三条主线。一是加快战略追赶。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论断鼓舞人心,我国将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作为战略目标,“赶上时代”的历史自觉激发出创新的强大动力。二是注重科技经济结合。国家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战略方针,着力打破科技与经济两个体系的封闭循环,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充分释放创新活力。20世纪90年代“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推动了科研机构分类管理,扩大了研究所自主权。进入新世纪,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国立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成为创新中坚力量,区域创新高地、行业科研机构异军突起,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也逐步得到确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抉择。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高质量科研论文贡献国;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5%;在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一半来自中国,中科院连续五年蝉联第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逐步融入全球创新格局,创新能力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国家目标、全球视野、人类福祉成为谋划创新的重要准则;面向国家需求、实现创新驱动、助推高质量发展成为科技发展重要任务;自主创新、协同融通、开放合作成为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还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当前,虽然科技创新的格局、环境和要求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但科技创新本身的使命、规律和逻辑却一以贯之。因此,以过去40年科技体制改革为基础,我们更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创新宗旨上不忘为民之心,在创新目标上不移超越之志,在创新格局上不改融通之略,在创新主体上不变活力之源,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科技创新从量到质、从点到面、从内到外的提升和转变,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言之切切,再次强调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40年前,我们从“科学的春天”走来,创新的种子开花结果;40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技创新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