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破坏监控报警和拒绝整改重大事故隐患行为的最新刑法解释
2021-04-12卞际
卞 际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北京100013)
一段时间以来, 个别企业主安全意识法制意识淡薄,无知无畏,对政府监管部门下达的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指令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逃避监管、拒不整改, 但监管部门除了经济处罚却缺乏应对这一现象的“杀手锏”。还有一些企业,从负责人到一线操作工人,对安全监控、报警设备设施不会管、不会用,为了避免麻烦索性予以关闭甚至破坏, 这类行为危害很大但法律后果轻微。
2020 年12 月26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安全生产相关犯罪作了重大修改。 《刑法修正案(十一)》在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后新增一款:“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关闭、破坏直接关系生产安全的监控、报警、防护、救生设备、设施,或者篡改、隐瞒、销毁其相关数据、信息的;(二) 因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场所或者立即采取排除危险的整改措施,而拒不执行的”,也就是说关闭、破坏生产设备设施以及隐瞒销毁数据信息的,或拒不整改重大事故隐患的, 即使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也可被追究刑事责任。将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入刑,刑事责任前移将有效解决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问题。企业应如何认识《刑法修正案(十一)》这一重大修改,如何规避刑事责任风险,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
1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
“拒不整改重大事故隐患”的前提是企业客观存在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制定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 ” 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7 年陆续发布了金属非金属矿山、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行业等行业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并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将《判定标准》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依据。 如《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中明确了“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等20 项属于重大隐患的情形。 经询问应急管理部,目前这几项《判定标准》仍有效。 因此认定重大事故隐患主要依据是上述《判定标准》。
2 犯罪主体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因此,可以认为对《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一百三十四条新增条款的犯罪主体的认定也应延续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范围, 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业者。
3 企业具体做法
《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 年3 月1 日起实施后,多数企业都将会“暴露”在这一刑事责任风险下。 在明确了重大事故隐患如何判定和犯罪主体范围后,如何避免这一刑事责任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 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给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企业主们敲响了警钟。 企业作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 首先主要负责人应加强对《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内容的学习,认识到此次修改的重要意义; 同时带头组织全体员工加强对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和考核,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是自查自纠。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建立完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安全风险排查治理主体责任, 尤其是对照自身所处行业领域的重大隐患判定标准, 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精准化排查评估。同时,还要对企业内各类监控、报警、防护、救生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排查,发现有关闭、破坏生产安全设施情况的,要立即进行整改。
三是依法整改。企业一旦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场所或者立即采取排除危险的整改措施的, 应立即依法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在整改后向有关部门报告,经检查合格,方可恢复生产、经营、使用。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安全生产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着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关系着城市安全公共安全,将事故发生前的严重违法行为入刑, 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严重危害安全生产行为的惩治力度, 是全社会高度重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体现, 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安的必然要求。 面对《刑法修正案》这一重大变化,企业需要尽快转变观念,先行自我检查、立即整改,以有效化解这一刑事责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