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软岩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构建
2021-04-12
(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隧道工程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在我国的铁路、隧道及公路的施工工程中,大断面软岩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是比较常见的施工类型。目前在大断面软岩浅埋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由于施工方法不合理或保护措施不当,如塌方、换拱等问题,阻碍了工程施工进度,对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因此,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工程安全顺利开展,应加强对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促使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提升施工效率,为我国隧道建设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工程项目概况
该隧道建设项目位于剥蚀低山区,坡度范围25°~35°。隧道的部分区域具有山势陡峭的特征,坡面上植物茂盛,通过对地面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地面表层主要由碎石土、黏土夹碎石和全风化晶屑凝灰岩三层结构组成。此工程项目属于孔隙潜水的地下水类型,雨季时地面水得到补给,水量比较丰富。风化晶屑凝灰岩位于地下水下面,具有节理缝隙发育表现特征,且岩质具有较好的密实性及硬度。在隧道设计工作中,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隧道穿行距离较长,导致在隧道的进口段两侧发生偏压的情况,影响隧道的正常施工,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2 施工难点分析
2.1 隧道底部的承载力较差
隧道进口处的围岩类型主要为软塑状粉质黏土夹碎石和碎石土。工程正式开展后,根据地质勘查得到的数据信息可知,隧道进口的明洞段存在隧道底部晶屑凝灰岩风化严重的情况,增加了全风化层的厚度。风化层遇到水后软化,承载力发生变化,与具体的要求标准不相符。通过实际测算后得知实际承载力为230 kPa,与设计过程中明确规定的300 kPa不符,无法满足要求。
地表的相关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工作在暗洞施工流程开展后进行,在暗洞内布设大量的观测点,用以观察拱顶沉降情况,顺利开展相应的测量工作。分析测量数据可以发现,地表沉降累计值为175 mm,拱顶沉降累计值为190 mm。以上条件不具备合适的稳定性,会对正常施工造成严重影响,且具有隧道下沉的风险。
2.2 隧道发生横向位移现象
在较长的一段距离内,隧道会沿着坡脚穿行,受实际情况的限制,且此段地形复杂,不同厚度的覆盖层分布于隧道两侧,会对侧压力造成直接影响。在进口段,隧道覆盖层厚度范围为4~25 m,主要土质为坡积土,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发生变形或塌方的风险。因此,应加强监测工作,结合工程自身特点与隧道偏压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观测隧道横向位移情况,结果表明90 d横向位移累计值为34 mm,对隧道横向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分析可知其稳定性情况,且具有出现横向位移的可能性。
2.3 围岩自稳能力较差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隧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洞穴,洞穴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对其深度的测算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对这些洞穴的直径进行估算,大约在0.4~1.4 m之间。原因主要是一定量的块石存在坡积土层中,块石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滑落现象,且当石块滑落时互相间会出现搭架的情况,最后形成空洞[2]。土体中会有地表水渗入,在此基础上会形成相应的空穴水路,如果受到扰动会出现坍塌和变形,围岩的自稳能力较差。
2.4 围岩处于饱和软化状态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土体中存在较大的水量,对其进行取样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知,土体中含水量为20%~25%。进行进口明洞段的三个断面的地质勘查工作后,钻孔处存在地下水外涌的情况。土层中存在较大的水量,会对围岩产生一定作用,促进围岩向软化和饱和状态发展,对土体的自稳能力造成影响,进而引起坍塌。
3 大断面软岩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分析
3.1 施工原则
首先,根据本隧道工程的具体地质特征及前期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难点,研究观测资料,明确隧道施工加固处理工作的原则。在进行软弱围岩偏压情况较严重的隧道施工工作时,首先应提升围岩的自身稳定性,确保不发生隧道横向位移的情况,隧道底部围岩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的要求,可提升隧道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循快速开挖、减少扰动、快速支护等原则。
3.2 施工注意事项
在进行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方式主要包括超前支护、临时支护等,可有效促进施工的安全。隧道的上部位置一般下可使用超前支护,提升防护效果。临时支护一般应用在初期的支护变形阶段,可以起到控制作用,对防止回塌现象的发生有较大的帮助,且可促进隧道支撑能力的提升。待隧道开挖到下半段时,应加强钢筋焊接钢架和钢管的使用力度,加固小导管,保证导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为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可增加锁脚锚杆的数量。
3.3 施工措施
(1)合理调整进口明洞段的长度,促使暗洞段覆盖层的厚度加大,并降低偏压的严重程度。比如,以往明洞段设计长度为3 m,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经过现场勘察和分析后,可以将其调整到44 m,增加暗洞进口覆盖层的厚度。
(2)针对施工方法的选择,本隧道工程可以采取双侧壁导坑法,此方法对于容易出现浅埋偏压地段,可缩小开挖断面面积,可保证工作面的稳定性。
(3)为提高工作面围岩性质的稳定性,提升基底围岩的承载能力,应科学合理调整以往设计的预支护结构形式。在进行暗洞段施工时,可增加超前长管棚预支护,控制环向距离,再开展施工。
(4)对初期的支护结构进行调整,促使围岩稳定并减小围岩的压力。对于山侧边墙,将原来砂浆锚杆施工调整为带排气装备的中空注浆锚杆施工,并对环向和纵向距离进行合理调整,适当延长施工长度[3]。
(5)采用小导管进行注浆,在工作面开挖过程中,采用小导管注浆施工,对易发生坍塌的部位进行稳定操作。
(6)应加强工程的防水和排水工作,防止围岩的性质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发生改变。具体措施是进行隧道沟渠的疏通和完善工作,排除雨水的工作可以利用排水装置完成。为防止出现雨水下渗的情况,应封闭空洞或裂缝,及时堵截流水的洞穴,可以采取集中排放和饮水归巢的方法,解决工作面渗水问题。
4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应用分析
在大面积软弱围岩浅埋偏压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隧道工作面的特点,科学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合理调整施工工序,不断完善施工方案[4]。
首先,针对隧道进口段左侧偏压问题,可先对右导坑进行施工,以减少左导坑施工时的侧边压力。由于软弱围岩稳定的时间较短,应保证开挖的速度,减少作业的高度和坡度,可利用弧形方式进行施工,有效避免因开挖面出现下滑导致的安全事故[5]。进行下部分施工工程时,不可忽略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减少支护和围岩受到的侵扰,在进行两侧错开施工时,应注意上部悬空的问题。
其次,须对拱脚进行加固,须做好对钢架的锁脚稳固处理工作。
再次,两侧的导坑和上部支护结束后,须通过监测点的设置,以监控拱顶、拱脚及中部隧道横向的位移情况,发现位移的速率过大时,须采取措施,对初期的支护进行及时封闭处理。
最后,需要拆除临时搭建的钢架,及时跟进二衬结构施工,完成并对其进行加固防护[6]。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大断面软岩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方法,解决了在进行复杂地质地形的隧道施工时易出现作业面坍塌、滑移变形的问题,尤其在软弱围岩并存在较多的地下水的隧道施工中,更易发生上述现象。
为保证顺利安全的施工,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在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中,应重视隧道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技术。
应做好监控测量及防水排水工作,可通过加固处理,以提升围岩的承载力和自稳定性,减少施工受到的干扰,避免出现工作面坍塌的情况。
在隧道施工设计时应减少使用偏压隧道设计,完善施工方案时,应以现场勘察的资料为依据,严格控制开挖方式,应尽量不在地形较复杂的地段使用挖掘机,促使隧道结构施工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为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