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PACG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12李继英潘旭方崔宏宇张志宏郭黎霞

国际眼科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虹膜植入术晶状体

李继英,潘旭方,崔宏宇,张志宏,郭黎霞

0引言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以眼压急剧上升为临床表现,存在特征性眼前节解剖结构,约占所有类型青光眼的80%,是仅次于白内障的致盲性眼病[1]。PACG的病因至今尚未能完全阐明,研究指出,PACG的发生或是基于浅前房、房角狭窄的病理基础,瞳孔阻滞或非瞳孔阻滞导致周边虹膜突然或缓慢进行性阻塞小梁网,使前房排水受阻而导致眼压突然或缓慢进行性升高,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便可引起视神经损伤,最终失明[2-3]。传统内引流术、外引流术虽可有效降低眼压,但术后白内障、眼内炎、恶性青光眼风险高[4]。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从根本上解除闭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滞,并重新开放全部或部分房水流出通道,达到降低眼压、改善视功能的目的[5]。但在适应证选择、术后疗效评价上仍存在一定争议[6-7]。鉴于此,现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的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探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并对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PACG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2017-01/2018-12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的PACG患者75例75眼,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47~72(平均50.95±11.36)岁;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Lens Opa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LOCS)Ⅱ级40例40眼,Ⅲ级35例35眼;急性PACG 59例59眼,慢性PACG 16例16眼;术前前房深度1.80±0.25mm;房角黏连<150°30例30眼,150°~159° 38例38眼,>160° 7例7眼;晶状体厚度4~5mm 44例44眼,>5~10mm 24例24眼,>10mm 7例7眼;入院眼压44.05±8.08mmHg,术前眼压24.69±2.58mmHg。纳入标准:(1)符合PACG诊断标准[8];(2)LOCS分级Ⅱ~Ⅳ级;(3)角膜水肿消退,动态房角镜检查前房角黏连关闭≤1/2房角;(4)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5;(5)病程<6mo;(6)知晓手术内容及手术相关风险,并自愿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继发性青光眼;(2)患有PACG以外的眼部疾病;(3)眼部外伤史;(4)既往有眼部手术史。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严格完善视力、眼压、裂隙灯等术前检查,对眼压≥25mmHg的患者给予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将眼压控制25mmHg以下。术前1d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术眼。术前60min按每次间隔10min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行术眼表面麻醉,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常规铺消毒巾,开睑器开睑,于角膜缘3∶00位作1.5mm辅助透明角膜切口,前房内注入弥散型黏弹剂,角膜缘12∶00位作3mm宽透明角膜切口,前房注入聚合型黏弹剂加深前房深度,部分黏连或固定小瞳孔采用虹膜拉钩分离黏连,牵拉瞳孔至瞳孔直径≥5mm,作连续环形撕囊。囊膜下充分水分离至晶状体浮起,并可在囊袋内转动。再次输入聚合型黏弹剂,囊袋内十字劈裂法分裂晶状体后超声乳化吸除,包括残留晶状体皮质,再次注入聚合型黏弹剂,抛光后囊膜、囊膜袋内注满黏弹剂,囊袋内置入折叠式IOL,并将其调整至最佳位置,吸出前房及囊袋内黏弹剂。术毕取出开睑器,结膜囊内涂地塞米松眼膏,包扎术眼。术后第1d常规抗感染,并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地塞米松眼膏等药物,术后给予持续随访,定期复查。

1.2.2观察指标以查阅临床病历、手术资料方式统计患者术后眼压(IOP)、视力(LogMAR)改善情况,记录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裂隙灯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lit lamp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L-OCT)检查结果,包括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500)、房角隐窝面积(angle recess area,ARA),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文献[9],依据术后3mo眼压改善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成功、条件成功及失败三个等级,术后无需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视为成功;术后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视为条件成功;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仍≥21mmHg,需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治疗视为失败。

2结果

2.1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虹膜损伤、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至术后3mo,手术成功45例45眼,条件成功20例20眼,失败10例10眼。

2.2术后眼压及视力情况术后1wk,1、3mo时本组患者IOP均低于术前(t=7.462、9.959、11.671,均P<0.05),BCVA(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19.610、19.966、19.200,P<0.001),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眼压及视力情况

2.3术后眼前节情况术后3mo,UBM、SL-OCT检查均可见ACD、AOD500、TIA500、ARA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眼前节情况

2.4影响PACG患者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2.4.1单因素分析手术成功、条件成功视为有效,失败视为无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65例65眼)和无效组(10例10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晶状体核硬度及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效组患者术前BCVA优于无效组,急性PACG占比、术前ACD显著高于无效组,术前IOP、房角黏连>160°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见表3。

表3 PACG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术前BCVA(原值输入)、PACG类型(急性PACG=0、慢性PACG=1)、术前IOP(原值输入)、术前ACD(原值输入)、术前房角黏连(<150°=0、150°~159°=1、>160°=2)]作为为协变量,疗效(有效=0、无效=1)作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PACG、术前IOP是PACG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4。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ACG的发病因素与晶状体、虹膜、小眼球、小角膜、眼前容积小等因素有关。既往报道指出,多数PACG患者晶状体较厚,晶状体厚度增加可直接导致周边虹膜前移,引起房角关闭;再者,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扩大其与虹膜的接触面,增加瞳孔阻滞力,最终引起房角关闭[10-11]。而眼轴短、角膜小则可直接导致前房拥挤,眼内容量变化使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导致瞳孔阻滞,引起房角关闭,这也是PACG多见于远视、小眼球患者的原因之一[12-13]。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PACG是通过将具备超声振荡功能的乳化针小切口深入眼球内,利用乳化针规则的高频振荡震碎病变的晶状体组织并吸出,可加深前房,增宽房角,改善周边虹膜黏连,打开房水通道,且术中超声乳化头前液体与晶状体间的撞击作用所产生的冲击力、灌注液在前房形成的压力还可再度开放房角,减少黏连,缓解PACG症状,临床应用相对广泛[14-15]。

本研究纳入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不良反应,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安全性良好。PACG患者术后眼压均下降,BCVA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潘兰香等[16]报道结论相符,均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PACG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眼压。曾招荣等[17]报道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可有效增加前房深度、改善房角结构,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术后采用UBM、SL-OCT检查均可见ACD、AOD500、TIA500、ARA较术前显著上升。但本研究75例患者中,仍有10例患者术后局部使用降减压药物后最终眼压≥21mmHg,需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提示治疗失败。进一步分析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慢性PACG、术前眼压是PACG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疗效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发现,慢性PACG患者较急性PACG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无效的风险增加4.336(1.333~14.111)倍。目前,临床针对慢性PACG患者是否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主要参考其青光眼病史、房角是否关闭、房角是否黏连情况而定,一般病程超过6mo的PACG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后,在开放黏连房角、降低眼压上获益不显著[18]。本研究虽排除病程超过6mo患者,但可能存在病程不精确计算现象。同时,慢性PACG患者在疾病早期、中期时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多数出现症状就诊时已为病程晚期,多数患者不能准确描述病程,也不能理解房角黏连概念。这也提示临床或应规范、加强慢性PACG的早期诊断,这对提升慢性PACG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成功率有益。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眼压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疗效的危险因素,且术前眼压越高,手术无效风险越高。这与张鹏程等[19]报道结论相似,其指出术前眼压与术后眼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直接关系术后眼压水平。但考虑本研究的局限性,如样本量少,无效组仅10例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统计学误差,因此认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PACG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危险因素等仍有极大深入探究空间。

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PACG疗效佳,可显著降低眼压,提升视力,改善视功能;积极控制术前眼压、慎重评估慢性PACG患者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可行性或是进一步提升治疗疗效的关键。

猜你喜欢

虹膜植入术晶状体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基于轮廓匹配和多项式拟合的虹膜分割算法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有晶状体眼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