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2021-04-12王姣
文 / 王姣
说起气候变化,大家最熟悉的大概是全球气温升高。住在北方的朋友可能更加深有感触。以我自己为例,我家乡在东北,20世纪80年代,冬天的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很常见,出门要穿好几层,如同洋葱一般,依次包括秋衣秋裤,外面套上毛衣毛裤,外面再套上棉衣棉裤,最外面是外衣外裤,有时候还有棉衣厚外套。把这一系列装备穿在身上大约要半个小时,才能出门。当然从外面回到家中,依次脱掉它们也需要不少时间。那时候下雪的日子很多,雪也很厚,甚至到我的腰部。可能南方的朋友们没有体验过,生活在东北的中小学生都有集体扫雪的经历。每次大雪停了之后,会以班级为单位,老师带领我们去学校附近的马路扫雪除冰。
后来,冬天不那么冷了,下雪的日子越来越少,雪也再也没有到腰那么深,自然穿在身上的衣服也不需要那么多层了。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从1951年到2019年,中国的年均气温整体趋势在上升。例如在1996年之前,年均气温没有超过10℃,之后的许多年份都超过了10℃。特别是2013年至今,每年的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当然,这个数字是全国的平均值,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会有空间上的差异。例如位于北方的哈尔滨的年平均温度是5.0℃,位于南方的三亚的年平均气温则有25.8℃,二者相差20℃之多。
另一方面,虽然总体温度是上升趋势,但是并不表示,之后的所有的日子就越来越热了,实际上,低温天气依然会出现,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冬天,全国有许多地方出现持续低温,北京的温度一度出现-19.6℃。体感温度更是-30℃,低于北极的体感温度,朋友圈里许多人贴出了北京比北极还要冷的图片对比。
这次低温主要是由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造成的。说到北极,北极的冰在不断融化,覆盖的范围也在缩小。
海平面上升会导致低海拔的地方被淹,人们需要迁移到更高海拔的地方,一环扣一环。比如马尔代夫,这个国家被称为世界上最平的国家,80%的国土都在海拔1米以下,最高的地方也不超过3米,令它成为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两个国际机场都距离海边不到50米,如果海水上涨淹到机场,将对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旅游业造成极大冲击。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海水将上涨0.8米,最多甚至到2米,如果这一切成真,马尔代夫的大部分国土将被海水淹没。马尔代夫只是面临这个问题的岛国之一,实际上,有的国家,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已经开始把生活在一些小岛上的国民整体搬迁到位于大陆的国土。这些小岛国本身大多依靠旅游业或者农业,和工业大国相比,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多,然而它们受到的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更直接也更快。那些有大陆国土的国家还可以把住在低矮的岛上的国民搬去大陆,而那些没有大陆国土只有岛礁的国家,最后可能甚至要把国民搬去其他愿意接收他们的国家,眼看着自己先民一直生活了许多年的土地被海水吞没,上面的建筑、历史遗迹和自然也将一起消失。这不仅是受影响的国家的损失,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其造成的损失,人类需要迅速地行动起来。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虽然大气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温室气体,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减少未来的排放,就是减缓气温升高的速度和降低升高的幅度。2020年底,亚洲的几个国家纷纷做出承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日本和韩国也承诺在205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其他承诺实现碳中和的国家中,承诺最早实现的是埃塞俄比亚(2025年或者2030年),最晚的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2050-2100年)。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例如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不过好消息是,新任美国总统拜登作出承诺会在2050年或更早实现碳中和。碳中和这件事,不仅在国家层面可以做出承诺,城市也可以,例如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承诺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这些有志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还组成了“碳中和城市联盟”,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把碳排放降低80%,这一目标是整个地球在城市层面设立的最有雄心的目标。联盟包括了位于发达国家的17个城市,包括美国的波士顿、纽约、旧金山、西雅图、华盛顿,丹麦的哥本哈根,英国的伦敦,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悉尼,日本的横浜等。
从国家到城市各个层面上,人类都在努力减碳,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目标的实现就是最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