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下体育社会组织资源系统的构建与策略
2021-04-12董芹芹
刘 璐,董芹芹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3.武汉体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社会组织作为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治理主体之一,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 体育作为社会的缩影,展示着中国社会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一项带有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这意味着人们对于体育与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组织必须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多元的体育选择。 根据民政部2018年8 月公布的《2017 年社会服务统计公报》和中国社会组织网大数据公布的数据, 体育社会组织由2012 年的2.3 万增至2017 年的4.8 万个[1],体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推进了体育强国建设。 在脱钩时代,支持、培育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不断提高自治组织的治理效能, 将是下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体育社会组织原有的资源环境也随之改变, 通过挖掘组织的内外部资源, 为内部外资源搭建中介渠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资源系统, 进而分析体育社会组织自身应采取何种行动策略获取特定资源, 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体育社会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更具环境适应性,进而提高组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走向转型发展的道路。
1 资源依赖理论的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依赖理论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 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流派,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的生存取决于能否从外部环境中取得关键资源。 为了减少所需资源流动的不确定性,组织会尝试用各种策略重组其依赖关系[3]。 资源依赖理论代表著作《组织的外部控制》的作者杰弗里·普费弗在书中提出4 个重要假设:1)组织最关注的事情是生存;2)没有任何组织能够完全自给自足, 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维持生存;3)组织必须与其所依赖的资源要素发生互动;4)组织的生存建立在控制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 由此可以看出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始终以资源为焦点进行互动,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对外部组织的依赖程度。 埃摩森指出, 一个组织在资源上过分依赖其他组织就会生成权利,即过分依赖丧失权利。 萨德尔则指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顺从于服从的关系, 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4]。我国学者虞维华认为组织的管理人员为了确保组织的存在与延续, 要尽可能地管理组织对外在环境的依赖情况, 从外在限制中得到更可能多的自主性与与自由度[5]。王思斌指出为了获得资源减少不确定性, 组织应该实现资源依赖的协作网络,通过建立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和伙伴关系,由此提高竞争力[6]。 刘林青认为积极营造对称的资源交换关系,既有助于实现公平的价值分配与关系治理, 又有助于减少冲突,最终达成共赢的、和谐的互赖关系[7]。
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组织关系的观点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究其根本更多是侧重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关于组织对于环境的影响、组织关系的探索研究较少,以体育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跨组织关系、战略联盟、政府购买机制的出现,体育社会组织原有的资源环境也随之改变,资源依赖的路径不再是仅依靠外部资源供给的单向度形式, 而是逐渐挖掘自己内部资源,通过向外输出以壮大自身影响力,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非认为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就是系统。 在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构建体育社会组织的内外部资源系统可以帮助体育社会组织监测到外部的竞争环境以及自身的市场、优势及发展困境,以此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的战略规划能力与执行能力。 因此,首先, 需要从微观层面上对体育社会组织内外部资源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其次, 找到内部资源要素与外部资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中介渠道。 最后,从整体上分析内外部资源各自的问题进而提出体育社会组织应采取何种行动策略获取特定资源, 为解决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系统面临的资源生态失衡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同时也为相关组织的资源系统构建带来新的思路。
2 体育社会组织资源系统构建
2.1 体育社会组织资源系统的构建依据
目前对于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研究较少, 缺乏现成可寻的系统作为借鉴,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找出相关的资源要素。向祖兵、汪流[8]认为人力资源作为社会体育组织的专业力量,在联动运行中全职融入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杨志亭[9]认为体育组织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资金与场地设施两方面。 同时,体育行政部门也在通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扶持、资助体育社会组织。 董芹芹[10]认为地方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逻辑以资源平台共享作为日常管理, 其中体育社团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信息,能促进体育社团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 郑柏武[11]在对农村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实地调研中认为信息是传播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有效载体,它能提升民众和组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也能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它的更新对于保持农村草根体育组织的活力和吸引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冯晓丽[12]认为在体育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最优化发挥组织的动员社会资源功能。 韩磊磊[13]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自身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能与社会各治理主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契约, 进一步形成具有广泛认同感的体育公共精神。 王晓芳[14]则认为体育非营利组织除了通过服务收费筹措资金外,还应努力争取与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达到筹资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效果。 在构建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系统时,综上言论,再通过德尔菲法提炼出重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以及根据内外部资源的相互关系搭建而成的中介渠道。
2.2 体育社会组织资源依赖系统的构成要素
内部资源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资源表现形式作为划分标准,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1)人力资源指的是体育社会组织内部具有能动性的人员, 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内部管理精英、志愿者等。 此外,相关部门领导出席社会组织举办的活动也算作在人力资源范畴内[15]。在组织的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发挥着统领各项资源的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2)物力资源包括体育社会组织自身拥有的活动场所、活动服装、设施设备、优势体育服务项目等等,这些都是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社会互动的基本条件。 3)从信息的流向来看,信息资源可以分为“外部内向型”和“内部外向型”两种。其中“内部外向型”信息资源是体育社会组织的内部资源,是指该组织自身的历史、传统、社会贡献、核心竞争能力、信用等信息。 包括“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体育交友”等理念成为了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些信息为外界所了解,就会转化为组织谋求发展的重要条件。
外部资源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资源的主体为标准对外部资源进行划分,把外部资源分为: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 1)政府资源的主体是相关行政部门,通过一些扶持手段展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合法性认可。 包括减免税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等相关“外部内向型”信息资源政策,以及部分项目资金输送也可视为政府资源等。 在我国,政府资源是体育社会组织的主要资源来源, 是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2)市场资源的主体是市场中各类营利性机构和组织,出于形象建设或是投资驱动等动机,通过赞助、捐赠的方式,成为体育社会组织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来源、人脉资源。3)社会资源的主体是社会公民,出于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或者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加入或参与到体育社会组织的生产经营当中。 社会公民的志愿精神、共享理念、互助意识也可以直接转变成为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中的体育院校专业人才、体育科技研究人员等专业化资源,也为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前沿理论、人才培养等。
体育社会组织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在彼此联系, 互相依赖中通过不同的中介渠道, 形成了内外部良性互动的耦合机制:1)政府资源与人力资源通过“购买服务”这一机制实现链接, 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为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进行平等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社会组织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力资源、体育精英能更获取政府的信任,政府能以购买服务为机制平台, 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等行政性资源来扶持体育社会组织。 2)市场资源与物力资源通过“供需杠杆”产生互动。 体育社会组织的日常运营所需要的一些物力资源需要由市场提供,比如说一些有形资源包括办公用品、体育场地,体育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支出组织经费获取。 同时,在这些有形资源的条件下反哺市场所需的体育服务产品或项目。 出于形象建设的需要, 一些市场主体将通过与体育社会组织合作来提高声誉,争取潜在客户。 3)社会资源与信息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彼此强化。 体育社会组织内部的信息资源通过新闻媒体、社交网络等平台的宣传共享自己的健身理念及体育健身视频、活动资料等,可以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提高组织的社会形象。 另一方面,社会资源也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监督、指导,输送相关资源以确保体育社会组织守住公益底线,为社会提供有效体育服务。 这些中介渠道沟通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内外部资源, 不仅帮助体育社会组织不断获取外部资源的供给, 同时也不断催生体育社会组织内部资源自我造血功能。
图1 体育社会组织内外部资源系统
3 体育社会组织面临内外部资源困境
3.1 内部资源短绌
体育社会组织的内部资源整体都呈现出短绌的状态。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组织间、组织和用户间的信息沟通方式,信息传递趋向透明化, 直接改变了经典资源依赖理论产生的信息沟通结构,改善了信息不对称,也直接影响着组织间的资源依赖关系[16]。 然而,体育社会组织在信息资源的挖掘上刚处于启动阶段,由于长期处于体育行政部门的管制之下,体育社会组织往往缺乏能动性,信息渠道单一,大多通过“外部内向型”信息资源的被动获取,难以承担起满足体育需求的使命,出现志愿失灵的现象, 同时许多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文化呈现字面化、口头化,品牌建设路径不清晰,“内部外向型”信息缺乏说服力。 这便导致了两个结果:其一,体育社会组织尚为形成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 缺乏多方联动信息共享机制;其二,忽视对于内部文化的建设与推广,缺乏信息整理、收集与推广意识,导致社会认可度较低。
在物力资源方面,根据2016 年《中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报告》,体育社会组织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公益类的体育社会组织居多,占比为53%。这些体育社会组织基本都经历过因资金匮乏导致无物可用、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在开展组织活动过程中时常受到场地的限制, 需要花费有限的资金缴纳场地租赁费、水电费。 缴纳水电费的标准参照的也不是体育民非的社会公益属性,而是所租赁房产所有人先前的缴费标准[17]。 即使可以通过政府财政预算的专项拨款得到物资的支持, 也是数量有限,难以支撑起丰富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生产,不利于组织运营的长期发展。
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逐渐扩大。 据2019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19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6.6 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 037.1 万人[18]。 然而,当前体育社会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的推进, 缺乏类似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待遇,导致体育社会组织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吸纳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缺乏优势, 一些具有能力的体育人才不愿意加入到体育社会组织当中, 体育社会组织的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同时,社会公众对体育社会组织的不理解不参与,社会体育人才在体育社会组织中唱的是独角戏, 很难看到发展前景,也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撑[19]。 一些体育社会组织也因单一、冷门的活动内容(如棒球、飞盘等),影响力与辐射力较为有限,不受政府、社会青睐。
3.2 外部资源失衡
组织只有在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获取必要的资源,才能够维持生存和发展;但过度的“唯一性依赖”,也会影响和制约组织的发展[20]。 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互动, 因此非常依赖外部资源实现体育项目的推广目标。 目前, 我国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强, 获取社会支持和募集资金的能力有限[21]。 我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的引导与调整,鼓励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流入体育社会组织。 市场主体即企业受履行社会责任新战略的驱动,在外部资源的占比开始增加。 同时,公民权利意识与服务意识的觉醒, 让更多的社会资源逐渐参流入到非营利组织当中。
然而,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不够强大,对政府资源依赖过高,甚至部分组织陷入了政府单维资源依赖的困境当中。例如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要利用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向体育社团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截止到2017 年,该部门已向26 个体育社会组织购买过公共体育服务超过700 万元[22]。政府资源的扶持确实为体育社会组织解决了生存问题, 但在未来发展上难以调动体育社会组织主动汲取潜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积极性。 大多数资源都被具有官方色彩的内生性体育社会组织所控制,所以,脱离政府之后资源匮乏现象较为严重,发展呈现出“松散”状态[23]。 体育社会组织的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占比微乎其微, 单向依赖政府资源导致了依赖关系的不平衡。 由于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尚未累积出能与政府资源相对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时只能一味迎合政府的需求与喜好,服务内容呈现出“错位化”,缺乏开发服务与资源的动力与能力。 另一方面,体育社会组织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难以保持社会组织本质的中立性,在参与体育治理的过程中将丧失独立性与公正性。 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体育社会组织的合法性不仅仅来自于政府,同时也来自于市场与社会。 仅依靠政府获取到合法性认可,容易导致自身身份的边缘化。
4 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获取行动策略
4.1 加快内部资源的催生与挖掘
人力资源方面,对内部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化与职业化发展, 要求组织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体育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的构成是多元的,不仅包括稳定的内部全职人员, 同时包括不稳定的少数志愿者人员。 首先,由于体育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在人力资源的任命与汇集上应优先关注个人的价值认同与使命感。 再者,吸引与留住专业人才,薪酬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体育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合理的薪酬,坚持效率和公正的原则做好薪酬设计,进而调动受薪员工的积极性。 通过自己核心价值吸引专业志愿者的参与,同时在服务结束后,应对其专业服务给予表彰与激励。 最后,在人员管理上,应采用扁平化管理,倡导民主决策与自主管理,便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调动组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内卷化局面。
物力资源方面,推进服务产品化有形化发展。 物力资源的匮乏难以匹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庞大数量, 因此组织的生存发展应通过创造更多高质量体育服务项目来扩充物力资源的广度与深度。 体育社会组织要发挥好专业作用, 组织开展竞赛活动, 为群众普及体育技术技能。 要根据运动项目发展的特点与群众的需求,制定产品项目的技术标准。 服务产品化是一种管理层发起的服务创新,通过把体育服务的内容切分,实现标准化,让体育服务产品能够被评估。 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大多是无形的,为了让服务对象更能直观地感受与认知,其服务产品也应向有形化转变, 如承接体育赛事的过程预备书面实施方案、应急预案,在活动场地通过摆放具有组织文化的衍生品来传递服务信息。
信息资源方面,加强组织的信息整理能力与推广能力。 体育社会组织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因此组织的使命与价值观是其产生、运作及发展的基础。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经营非营利性事业应以使命为重。 要实现体育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我们赢遵循自由、民主、信任的互动原则基础上,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机制要予以保驾护航。 “内部外向型信息”要求组织坚守使命,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必须将服务社会公众这一首要任务作为组织行动的目的,积极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同时向政府部门表达和反映合理的权利诉求与利益诉求。 除此之外,体育社会组织需要巧用新媒体技术,整理内部服务信息,向外传输运动健身理念,不断丰富社会形象。 “外部内向型”信息要求体育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共享利于组织发展的有益信息,不断学习先进运动技术,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对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社会需求的分析与解读能力,将无形的信息资源转化成自身的社会资本。
4.2 增强汲取外部资源的能力
政府资源方面,依靠良好互动争取政府支持。 体育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顺应改革之大势、大潮,凭借公益性、志愿性、灵活性以及高效益之优势积极承接公共体育服务, 与政府部门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关系[24]。政府通过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能有效将行政资源与导入组织内部, 实现资源互动共享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尚未形成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机制,竞标失败则意味着失去政府资源,缺乏稳定的资源供给不利于体育社会组织的整体规划。 因此,如何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体育社会组织需要关注的重点。 首先,组织需要了解政府的需要, 定期举办学习讨论会去分析政府政策及工作报告。 其次,组织需要熟悉政府的运作规律。 科层制度要求体育社会组织需要了解体育部门的关键人物, 与其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尊重政府的规范,积极配合招投标程序。
市场资源方面,借助组织优势激励企业合作。 依托市场做强体育, 就是要相信市场具有更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持续的创新创造能力, 是体育发展中先进生产力的主要策源地[25]。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为企业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了契机。 企业在CSR 议题的倡导下,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合作一方面能推进品牌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赛事服务能满足员工的体育需求,舒缓工作压力。 由于体育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企业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捐赠时等同于向国家缴纳税款,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税收优惠, 这是体育社会组织向企业争取捐赠的谈判筹码, 应该利用自身优势, 有效提高企业向赞助者、捐赠者的转变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及时回应企业问题, 同时通过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产品, 吸引企业投资,搭建合作平台。
社会资源方面,需要协同社会力量增强自身能力。 从数量上看,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规模十分庞大,从质量上看,服务效用却呈现内卷化,缺乏创新与突破。 因此,通过搭建体育社会组织联盟,能发挥集体行动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激发协同创新。如深圳市“公益社区行+社会组织联盟”项目,以社区为单位,让各类体育组织通过联盟取长补短,弱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强强携手,充分利用组织各自的优势,共同为社会公众提供项目和体育服务。 体育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不足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掣肘之一,因此,加强与体育院校的合作,争取专业资源支持,比如员工深造培训、专业场地设备租赁、社会体育指导员引进等。 组织管理者与组织成员应该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当中,拓宽专业视野,学习体育技能与知识,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意识。
5 结语
体育社会组织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 其队伍规模的壮大既是全民健身战略的直接成果, 也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 在脱钩背景下体育社会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变得更加严峻与复杂, 这要求体育社会组织有更高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内部事务管理能力, 追求更多的资源以保障自身的利益。 内部资源是组织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稀缺的、有价值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产生持久竞争优势,新时期体育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与信息资源不仅要做到增量,也要做到存量。 内部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资源向资本的转换,能有效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与治理话语权。 外部资源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部资源失衡问题反映了仅靠政府资源难以维系庞大的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及发展任务,体育社会组织应主动出击,积极争取政府资源、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这三大类外部资源,促使外部资源环境走向平衡,进一步加快脱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