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的建设与管护研究
2021-04-12张革
张革
(贵州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贵州 六盘水55000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向镇村延伸。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乡镇与建制村道路都实现了硬化,广大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得到极大保障。
1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重大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其深远的重大意义。其一,通过建设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为各类农副产品的运输及向商品的转化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转化为高附加值农业,并促成农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村市场吸引工业品和生活物资加速向农村流动,农产品进城、城货下乡通道愈加广阔,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其二,充分体现党在基层推动发展的作用、服务群众的作用、凝聚人心的作用以及促进和谐的作用,促进村民思想意识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帮助村民走出落后与贫困,切实提高生活水平,享受现代社会给生活带来的便利[1]。
2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现状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新的突破,通车里程持续增多,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农村公路养护全面加强,主体责任得到落实,分工明确,建立了分级养护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路必养。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筹集资金有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为主,这种模式在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比较典型,即农村公路建设主要采用中央和省专项资金,辅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的资金。二是地方财政全兜底。这种模式主要用于无中央和省专项资金,但又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养护。三是社会资金介入,这种模式常用于资源型乡村,如有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农业产业等的乡村,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护通过村集体采取一事一议、经济分红等方式依法筹集资金,以及通过旅游等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逐步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特色产业一体开发,缓解当地财政压力[2]。
3 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规划不科学,未能形成良好协同效应
部分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产业布局与现有路网之间不匹配,未能通过良好的衔接形成高效率路网;部分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在包含资金、工期等在内的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防护工程、排水设施、安防工程等未能和农村公路建设同步,进而影响农村公路服务功能正常发挥。
3.2 资金落实难,建管养工作推进难度大
一是农村公路建设除专项资金外,大多需要地方配套,尤其是贫困地区,地方配套资金难度大,工程项目实施标准打折扣。二是地方政府盲目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建设项目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出现“烂尾”现象。三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到位率低,大大降低了当地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严重减缓了当地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推进和路面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自然灾害建设资金无保障,因水毁、塌方等自然灾害,严重损坏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涵洞等基础设施,无稳定的专项资金补助,农村公路自然灾害建设资金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农村公路安全通行[3]。
3.3 重建轻管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当前农村公路存在重建轻养现象,虽然各地均提出了“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以县级人民政府为管理主体,落实管理养护责任、资金、人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机构落实不实、人员落实不实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养护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4 村民参与度低,缺乏主人翁意识
农村公路是公益性建设,沿线村民作为农村公路直接受益的主体,缺乏主人翁意识,村民主要考虑短期收益与自身利益,在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方面主观能动性差,未能形成有效的养护管理模式和落实村级养护人员,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
4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对策
为高效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构建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的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支撑服务产业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结合以上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现状和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提出下列对策建议:
4.1 规划先行,提高农村公路供给效益
农村公路规划设计要和当地产业发展、镇村建设、上级路网进行有效衔接。首先,将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作为县域和乡村整体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业布局、镇村发展一体谋划,分类协同实施,规划引领发展,效益叠加蝶变;其次,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还要高度重视路网协调,要将农村公路与既有或拟规划建设的国道、省道、其他道路进行衔接,充分考虑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系统性,形成优质的农村公路网络[4]。
4.2 高效实施,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与水平
结合规划建设项目分布情况,将邻近乡镇、村组年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批打捆招标,择优选择信誉高、能力强的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实现施工资源、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厚植美丽农村路和品质工程建设理念,将防护排水设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绿化美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一些观景台、休息区,最大限度提高农村公路服务能力;按照“手续简化、务实管用”原则,以建设成果为导向、正负面清单为抓手,联动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农村公路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建设质量;不断完善工程预结算制度,必要时聘请第三方实施审计,以此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与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最优匹配,保障资金安全高效、工程优价优质、干部清正廉洁[5]。
4.3 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农村公路建管养匹配度
加快形成财政公共预算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为辅的农村公路资金筹集方式,确保农村公路资金供给。主动对标国家和省管养农村公路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分类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加强农村公路建管养资金保障;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创新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将农村公路与农村资源一体开发;宣传引导在外能人、乡贤等积极捐助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拓宽农村公路资金渠道。
4.4 建管养并重,提高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能力
秉承“建设是发展,养护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村公路后期养护中,建立完善的管护和考核制度,厘清权责边界,实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优良”;引入农村公路“路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将路长、林长、河长、护路员、护林员、护河员工作及职责充分融合,实现工作效益的裂变提升;开辟农村公路护路员公益性岗位,吸纳沿线村民尤其是贫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参与养护,助推农民稳岗增收、公路养护增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6]。
4.5 推行“五共”机制,提高村民参与程度
推行“共商、共建、共管、共有、共享”机制。通过村民大会、院坝会等方式,积极宣传农村公路,将发展大计与村民共商;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推行建设扶贫、以工代赈等模式,引导村民共建美丽家园;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第一书记、寨佬、村民等作为义务监督员,参与农村公路监督管理,实现社会事务与村民共管,不断提高爱路护路的主人翁意识;农村公路主要服务乡村发展,农村产业因路而兴、广袤乡村因路而美、广大村民因路而富,实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引导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5 结语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为村民提供良好交通通行服务,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更多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和管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并实现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