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教育刍议
2021-04-12鲁晓川
□鲁晓川
一、楹联教育的意义何在
提出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想起八十多年前的一桩教育界的公案,那就是一九三二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文系入学考试命题让考生对对联的事件。据陈先生一九六五年所写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附记记载:
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淸华大学国文系主任。一日过寅恪曰:『大学入学考期甚近,请代拟试题。』时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遂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对子之题为『孙行者』。
陈先生当时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国文入学考试设计了三道题,其中有一道题为:请考生根据上联应对下联,陈先生出的上联为:
孙行者;
考生对出的句子可谓花样百出,其中获得了高分的有如下两个答案:
祖冲之。王引之。
当此考题公布之后,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很多人撰文对于陈先生考对联表示反对,有人认为陈先生这样做近乎儿戏。后来,陈先生为此专门撰文进行答辩,并且在清华作了一次专题演讲,申述其理由。陈先生认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国文入学考试中引入对联是恰当的,因为对对联可以测试考生的国文水平,具体来说,可以测试出:
(甲)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道虚实字及其应用;(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能够用最简便的方式测试出上述四个方面的水平,所以陈先生断言『(对对子)即是最有关中国文字特点,最足测验文法之方法』。
那么,陈先生自己有没有较为满意的答案呢?三十多年以后,他将此意透露出来了,说自己的答案是『胡适之』,本是想跟当时的文化名人胡博士开个玩笑。我们也可分析一下这个答案:
胡适之。
『适』可以表示『去』这个动作,与上联『行』字正好形成对仗,而『胡』字除可表示疑问,还可以谐音为『猢狲』之『猢』,对仗不但没问题,还颇巧妙。从语意分析,则可解释为,猴子走啊走,它要到哪儿去呢?语意很连贯。与之对比,『祖冲之』这个对句就不那么符合生活逻辑了,这就是陈先生所说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了——对对联可以测试思想条理是否清晰。而『胡适之』这个答案确实有人对出来而且金榜高中了,他就是周祖谟先生,当年周先生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后入北大就读,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助理员,得以向赵元任问学。一九五零年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成为古代汉语研究特别是音韵学方面的权威专家。可见,考对对联确实选拔出了国学人才。但陈先生考对联的目的还不止于此。他后来给他的好朋友傅斯年写了一封信,其中说道:
『清华对对子问题,乃弟最有深意之处……弟意本欲藉此以说明此意于中国学界,使人略明中国语言地位,将《马氏文通》之谬说一扫。』
——陈寅恪《致傅斯年论国文试题书》
为什么说考对联可以使人『明中国语言地位』?为什么又能将《马氏文通》之谬说一扫?我们先来考察后一个问题。《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语法学专著,是一部开山之作。但陈先生似乎对其深有不满。这部书是否有什么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此书最明显的问题是『生搬硬套』。例如: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
用欧洲语言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解释汉语文句,果真是『巧则巧矣,但恐不合于说汉语的人的心理』。所以语言学家何容先生认为:
『自《马氏文通》(马建忠一八九八年著)以来的中国语法学,是把欧洲语言里文法的通则,拿来支配我们的语言。』
——何容《中国文法论》
对于这一现象,作为一位具有极强中华文化情结的陈寅恪先生自然是十分了解而且感到痛心的。罗志田先生考察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陈先生《吾国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等文章之后,认为:
他(陈寅恪)的担忧所在,……国文的考试若不能真正测验能体现其固有特点的语言要素,等于在文化上自居殖民地,岂不就是『国虽幸存,而国语已失其正统』。
——罗志田《斯文关天意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
而要让人们从这种现状中冲出来,让真正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字形式得到重视,陈先生很自然地首先就想到了对联。他说:
『对仗者,独体文字之所特具,亦即国学精神所寓也。』
那么,对仗是否真为汉语所独有呢?考察英语文献可知,莎士比亚曾有这样的名言:
Think good thoughts,Write good words。
—William Shakespeare
这两句话无疑也是有对称的意味的,但似乎不能算对仗。对比可知。汉语翻译可为:
构佳思,写妙文。
汉语方块字,明显地更能体现对仗的工整的美感。其实中国人要表达类似的意思完全可以更加艺术化:
胸中有丘壑,
笔底起风云。
这样运用成语和意象化语言以对仗形式来表达,应该是更有文学感染力的。正因为看到了汉语的这个优势,陈先生对于对联分外重视,其实,有此认识的并非只陈先生一人。北京大学还有位大学者刘师培也说:
『(对仗者),诸夏所独有,今与外域文学竞长,惟资斯体。』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但是,尽管陈先生这一批学者不断强调,但『明中国语言地位』,今天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课题。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指出:『一个世纪以来,洋框框捆着汉语语法学,使它不从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情况是否如此呢?对联最基本的规则,无非就是对仗和平仄方面的要求。但就是掌握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在当前还须狠狠补课。例如,近年高考试题中,常常出现有关对联的试题。这对于对联界来说,本来是令人鼓舞的——对联终于成为高考这根指挥棒上的元素了。但当我们仔细审查这些相关试题及其标准答案时,又不由得颇为沮丧。请看二〇〇八年某市高考试题中,要求考生以新闻报道中『奥运祥云火炬登顶珠穆朗玛峰时出现白云和彩虹』为内容,撰写一副对联。其所给出的标准答案是:
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
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这是对联最基本的平仄要求。但这个所谓标准答案却是『平起平收』。至于所谓句中平仄,更是全无讲究。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考察,这个所谓标准答案也仅仅算是基本通顺,至于对联文学应有的凝练、隽永之美,则更无从谈起。如果是考生写出这样的对联,倒也可以理解,但作为参考答案,则无论如何是不适合的。
我们再回到陈寅恪先生的『深意』,陈先生特别指出:
『清华对子问题,乃弟最有深意之处……弟意本欲藉此以说明此意于中国学界,……而改良中学之课程。』
——陈寅恪《致傅斯年论国文试题书》
因为清华入学考试也可算是一个指挥棒了,这里出了对联题,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于中学对联教学的关注。但如果借鉴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则对联教学完全应该而且可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实行。
二、在中小学进行对联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进行对联教学是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完全符合的。
二〇一一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前三条是:
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要实现这些目标,前提和基础是:要引导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陈寅恪、刘师培等国学大师都十分强调对仗文学。而对联文体集中体现汉语独特的对仗之美。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对联教学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千年的对联文化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是极为丰富的。那些优秀的对联必然能给予中小学生以美好的熏陶,如西湖花神庙对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用叠词营造出优美意境,给人以诗情画意之美感。除此以外,对联还可以给人以谐趣之美。比如,有一副传为永乐状元曾棨幼时应对塾师的对联:
地脉默然生麦叶;
天河何不种荷花。
上联『脉』『默』和『麦』字读音都极为接近,颇见巧思。而下联之『河』『何』和『荷』则读音完全相同,构思也颇大胆而有创意,充分体现了对联的谐趣之美。
以上仅举两例,对联的动人魅力似乎已经可见一斑。
三、在中小学进行对联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对联文体具有容易入门、兼具实用性和趣巧性等等特点,故在中小学推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完全符合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提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
传统语文教学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汉文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当前,中小学对联教学正在日益引起重视。中国楹联学会《二〇一六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指出:
一九九〇年,夏茹冰先生在《人民日报》发出了『恢复对课,刻不容缓』的呼吁。……二〇一六年一月八日,《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规定『今后北京市中小学将在教学中增加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以及红色经典等内容的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思考,我更加觉得中国楹联学会提出大力推进楹联教育事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约十年前,中国楹联学会刘太品先生组织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中小学对联读本》的编写,时至今日,这个读本已经被全国的楹联基地买断货了,而新时代的新发展又亟待我们抓紧时间作出新的规划,推出新的成果和经验。在李培隽会长指导下,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已经形成了统一规划。『全国中小学联教大纲』的制订,新的大、中、小学对联读本的编纂,联教名师种子的孵化等等工作正在进行科学筹划和稳步推进。
今天,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儿女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接近我们的强国梦想。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且依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对联文化,没有理由不在新时代走向新的繁荣。
为人竖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这是一百多年前谭嗣同所撰写的励志联。我们坚信,在中国楹联学会领导下,全国楹联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能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开创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