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发展成绩单:成效卓著,隐忧亦现
2021-04-11
图/东方IC
在1月23日举办的2021首科新年论坛上,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
据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于2017年首次发布,已连续发布四次。报告选取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对其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估。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共4个,分别为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二级指标共10个,包括创新人才、研发经费、政策环境、信息环境、创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产出、经济发展、绿色发展、辐射引领;三级指标共21个,包括创新资源三级指标4个,创新环境三级指标4个,创新服务三级指标4个,创新绩效三级指标9个。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存在以下特点:一是科技战“疫”成效卓著,城市韧性短板凸显;二是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中心城市“C 位”主导;三是南北差异分化加剧,东南区域一枝独秀;四是头部城市竞争激烈,深圳上海加速赶超;五是城市群新塑生态圈,新基建逐鹿第四极;六是创新版图全球重构,开放创新只争朝夕;七是科研功利化现隐忧,治理现代化待加速;八是“双循环”砥砺新征程,新“百年”力开新格局。
北京继续领跑,深沪加速赶超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苏州、武汉、西安、天津、珠海、无锡、合肥、成都、长沙、厦门、宁波、青岛、济南、常州。
从省级区域来看,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外,江苏地区的城市最多,有4个城市;广东排名第二,有3个城市;浙江和山东并列第三,分别有2个城市;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四川和陕西6个地区各有1个城市入选。
省会与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共36个,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合肥、成都、长沙、厦门、宁波、青岛、济南和郑州1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高于均值。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分别排名第1、第3、第9、第19位。
报告样本城市中,除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共253个,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州、珠海、无锡、常州、嘉兴、芜湖、东莞、佛山、中山、镇江。
从城市到城市群:成渝、山东半岛等不断发力
通过对我国14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报告》发现,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处于第一梯队,大幅领先于其他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27个城市中,24个城市进入100强榜单,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4个城市处于前10强,无锡、合肥、宁波、常州等4个城市处于20强。
从国际上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群作为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创新共同体”,对于城市群内城市的创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在塑造新的创新地理格局和城市创新生态。
赛迪顾问总经理秦海林对此分析称,单个城市所具有的发展优势、推动要素流动的能力都比较有限,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的流动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时空中去执行,因此创新从单体的发展到群体的发展、从城市到城市群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更有力量。
《报告》中还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处于第一梯队的几大城市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等第二梯队也正不断发力。目前,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正着力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求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抢得先机,成为中国城市群创新发展的第四极。秦海林表示,在第二梯队中,成渝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创新区域发展落点,深圳和香港当前需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才能实现要素流动的频率、速率和效率进一步上升。接下来,城市群内部要更加突出要素的流动和要素分工的协作,实现要素价值的比较优势,来实现新的城市群的竞争优势。
隐忧亦现,创新型城市建设质量待提升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表示,虽然部分区域科技水平增长较好,但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区间。《报告》显示,我国城市2020年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均值为0.332,中位数仅为0.2948。仅有102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高于均值,有187个城市低于均值,多达222个城市创新发展指数仍低于0.4。
同时,南北差异分化加剧,20强城市、50强城市中,东南区域均占据半壁江山。《报告》显示,从城市口径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数来看,东南区域虹吸效应显著,其他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科技人才流失。289个城市中,科技领域从业人数增加最多的三个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保定,依次是26 836、23 432、15 677人。东南区域人才增量最高,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四个区域出现科技人才负增长。其中东北科技人才下降3.5万人,全国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对此,关成华表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一方面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引导形成科技研发的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质量,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同时,关成华还指出,目前来看,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标维度上创新环境平均得分0.930,但创新资源均值仅有0.166,大幅度落后其他维度的指标,这表明中国的城市整体上创新的资源是不足的。
对此,关成华建议,未来应持续加大开放力度,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寻求利益共同点,利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加快在细分领域构建创新共同体,以全球视野优选创新人才,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着力提升城市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资源水平。(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