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的人工智能更有爱

2021-04-11申少铁易舒冉徐靖

发明与创新 2021年5期
关键词:管家助手人士

文/申少铁 易舒冉 徐靖

它是临床医生的“助手”,分析研判数据,提供初步诊断;它是听障人士的“耳朵”,把声音变成文字,方便沟通交流;它是独居老人的“管家”,守护老人安全……

它是谁?它就是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不仅带来了更多便利,也提供了更加贴心温暖的服务。

医院里,临床医师有了“人工智能助手”

“对我来说,它是可信赖的助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医生陈炽华这样评价人工智能。“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我一个上午就可以完成对20多个患者的影像诊断,相当于之前一整天的诊断量,诊疗效率明显提高。”

“人工智能助手”是如何辅助医生工作的呢?

前不久,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代华平和“人工智能助手”合作,完成了一次远程会诊。

代华平在北京的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患者老李则远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李因发热、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入院治疗,医院将他的胸部CT 检查影像数据上传至远程诊疗中心平台。平台内预置的肺部疾病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检测出老李胸腔部位异常征象,并对肺部炎症、肺结节影等可疑病灶进行了定位、定量、定性分析。在“人工智能助手”的帮助下,代华平结合相关临床症状和当地医生的诊断结果,为老李确定了治疗方案。

为临床专家会诊时提供必要的影像参考依据和专业的量化数据分析,是这位“人工智能助手”的工作任务。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AI 辅助诊断系统提高了有关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能自动形成分析数据,帮助临床医师快速做出临床判断。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严福华眼里,“人工智能助手”有着明显的优势:“放射科医生每天要阅读并分析大量的影像,人会因为疲劳导致效率降低,人工智能则不会,它甚至可以比人眼更快地找到影像中的可疑病变,帮助做出初步诊断。”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9医药人工智能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数据的处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手机上,听障人士“读”懂声音

“现在,我能‘听见’声音了,多亏了手机上的人工智能‘耳朵’!”美术编辑徐聪说。他所说的“耳朵”,是一款智能语音识别软件,可以将声音实时转化为文字,成为听力障碍人士沟通交流的好帮手。

徐聪一岁半时失去听力,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几十年来,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工位上低头画图,偶尔通过纸条与同事交流。

变化从2017年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徐聪在手机上安装了智能语音识别软件,“第一次使用,我就爱上了这个软件,它带我走出了闭塞的世界。”徐聪说。

以前,由于听不见声音,徐聪看见身边人有说有笑就会感到困惑、紧张。现在,他可以随时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看见同事们的交谈内容。如果有同事讲了笑话,徐聪看到文字后,嘴角也会上扬。“作为听障人士,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接收到声音信息,和身边人顺畅交流。”徐聪说。

安装智能语音识别软件后,徐聪做了他一直以来最想干的事情——参加儿子的家长会。“身为父母,我很想面对面和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和关心。”家长会当天,徐聪的眼睛一直紧紧地盯着手机屏幕,阅读实时转化出来的文字信息。当老师讲到重要事项时,徐聪就把屏幕上的文字作上标记。

家长会结束,看着爸爸的笔记,徐聪的儿子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些年,像徐聪一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日常生活的残障人士还有很多。视力障碍人士可以通过语音轻松控制电器开关,不必慢慢地摸索;认知障碍人士可以利用机器算法将冗长的文档分为简洁明了的短句;肢体残疾人士可以装上仿生智能假肢,自由活动……“人工智能技术为残障人士享受生活、拥抱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希望更多适合我们的科技产品被开发出来。”徐聪对未来充满期待。

图/东方IC

社区里,独居老人有了“电子管家”

“家里有‘电子管家’,一个人住也安心!”回想起前不久的经历,独自居住在安徽省铜陵市幸福社区的王觉芬老人有感而发。

那天,70多岁的王觉芬正在家打扫房间,网格员尹辰杰突然来访。尹辰杰看上去有些着急,顾不得打招呼,拉着王觉芬前前后后仔细打量。“王奶奶,您没什么事情吧?”小尹问。

“我能有啥事儿?”王觉芬觉得莫名其妙。

原来,就在刚刚,尹辰杰收到了社区“电子管家”发来的一条短信:王觉芬已经24小时没有出门。

王奶奶平时每天会出门买买菜、跳跳广场舞。这次因为前一天菜买多了,当天就在家没有出门。发现是虚惊一场,尹辰杰长舒了一口气。

尽管有这样的误判,但“电子管家”的预警起到了提示作用,为独居老人的家装上了一道“安全阀”。

2019年底,幸福社区为包括王觉芬在内的10名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电子猫眼,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预警老人长久不出门或久出未归的情况,并实时通知社区工作人员,如同为老人配备了一名“电子管家”,呵护独居老人的安全。

“我们社区老人很多,目前老龄化率约30%,像王觉芬这样的独居老人有300多户。”幸福社区党委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陶玲说,“如何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目前,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独居老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还在试点当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铜陵市数据资源局规划科科长钟坚说。

除了智能化方向的改进,还有其他的问题需要考虑。钟坚说:“下一步,我们考虑将相关电子设备作为物业增值服务或者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安装,希望通过社会救助等渠道,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据《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管家助手人士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郁小文的猪管家
WHEELS IN MOTION
做自己的小管家
伤口“小管家”
HAPPY LIFE创意管家型APP
小助手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