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山间塘库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探讨
2021-04-11肖作东
肖作东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农建股 四川 德阳 618100)
0 引言
本文以塘库生态高效养殖技术为核心展开讨论,对山间塘库选择、改造以及相关养殖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生态养殖中水质改良措施、坝体加固施工,确保塘库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而实现养殖效益的提升。
1 丘陵地区山间塘库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丘陵地区山间塘库属于养殖水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丘陵地区小水域塘库的开发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促进山区水产品增产增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缓解山区人民“吃鱼难”的问题。在丘陵地区山间塘库生态高效养殖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山间塘库地理位置的选择
塘库水产养殖区域应当选择交通便利、通电容易、光照充足、背风向阳、地质平坦、水源有保障,同时应避开行洪和泥石流易发区域。
1.2 山间塘库的改造
山间塘库改造的最佳时机为冬、春两季的枯水期,此时应当及时清理塘库的淤泥,加固堤坝、修补防渗确保水位,尽可能地扩大蓄水量,深度超过2m为最佳。改造重点应当抓住“小塘改大、浅水改深、瘦水改肥、死水改活、防漏防逃”的原则[1]。坝体存在渗漏问题应当进行夯实处理,塘库土质为沙性土质的还应当在坝体正常蓄水位以下铺设一层防渗塑料膜,根据塘库集雨面积设立合适的溢洪道,对引水渠、放水渠进行清理确保畅通,构建弧形、U形拦鱼网、拦鱼栅,扩充过水面积以减缓或分散水流冲击力。
1.3 清塘除野、除杂
放养鱼种之前,需要开展清塘除野除杂工作,将鲶、乌鳢、翘嘴鲌等生性凶猛的鱼类、野杂鱼彻底清除。条件许可的可排干塘水,清理淤泥晒池(图1),在进水前2周借助生石灰进行全塘、池消毒(干法每667m2使用80kg至100kg的生石灰进行全塘消毒,带水消毒应尽量降低水位,每667m2使用120kg至150kg的生石灰进行全塘消毒)。对入塘水应进行过滤,在进水口安装过滤网布防止野杂鱼入塘。
图1 塘库清淤除杂
1.4 鱼种的放养
鱼种放养尽量选在冬至后春节前进行,该时段气温水温较低,不易缺氧,容易运输,鱼种在运输过程中受损较小。为全面实行塘库生态水产养殖,鱼种放养原则应以滤食性鱼类为主,杂食性、草食性鱼类为辅,合理、科学搭配,将水体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放养量视塘库的水源条件而定,水源条件好的塘可每667m2放养规格为150~500g/尾的鱼种500~600尾[2],小型水库的放养量以每667m2300~400尾为宜,鱼种搭配一般滤食性(鲢、鳙鱼)的养殖量约占60%,草食性(鳊鱼、草鱼)的养殖量约占15%,杂食性(鲫鱼、鲤鱼等)的养殖量约占25%。鱼种放养需确保体质健壮活泼、无病无伤、规格整齐。也可适当配搭小规格的鱼种套养,提高经济效益。水源无保障的塘库尽量放养大规格鱼种或成鱼(500g以上),若遇极端情况可随时起捕上市,降低经济损失。
1.5 养殖方式
首先是种草养殖。丘陵地区山塘、小水库表现为锅底状,在枯水期裸露在外的荒田、边坡、田地较多。可用于黑麦草的种植。第二年水位上涨之后,若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可以边割边淹。鲜草每667m2产量为6000~8000kg,能够养殖鱼苗300~400kg。每年4月份可以种苏丹草,用种为2~3kg/667m2,鲜草产量为8000~10000kg,鲜鱼产量400~500kg,种植667m2的鲜草便能够满足6667m2鱼类摄食。其次是有机肥养殖。在放养鱼种之前,把有机粪肥堆放在浅水部位发酵,随着水流扩散,不能直接投放,也可在蓄水塘、库边挖掘土池堆放粪肥,发酵后对全塘库进行泼洒,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数量,为鲢、鳙鱼的生长提供充足饵料。投放量一般为50~100kg/667m2,也可根据水质、天气、水温以及鱼类设施情况适量增减,确保水体呈现为黄褐色、草绿色、茶褐色[3],并确保水色早、中、晚有所变化,水质的透明度保持为30~45cm为宜,另外水源条件好的地方也可高效静养。借助毛竹浮性材料建设4~6m2方框用作食台。每个塘库的大小应为1333~2000m2,每个小型水库的大小为6666~10000m2,春初、晚秋投喂精料,减少投饵数量,每日10点投喂一次;重点投喂时间在6~9月,投喂饵料以蚕蛹、菜饼、颗粒饵料为主,每日投喂两次,时间集中在每日09:00—10:00和16:00—17:00,投喂饵料的数量以鱼类不激烈抢食为宜。最后,需要按照鱼类的生长规律和天气变化,定时、定量、定质、定位观察水质、天气变化、鱼类摄食以及鱼群的游动情况,灵活调整投饲量,避免造成浪费和水体污染。
1.6 病害防治
在鱼类的病害防治中应当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鱼种下塘之前先进行鱼体消毒,通过3%~5%食盐水或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种10~15min。鱼种入塘15d之后,根据水质情况可每666.67m2使用50~60kg生石灰再次进行水体消毒[4]。其次,鱼病多发季节应当定期投喂药物、挂药袋、撒漂白粉和生石灰等方式避免鱼类发病。最后,运输、分养鱼种时应当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出现病鱼、死鱼应当及时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深埋,避免鱼病扩散。
1.7 日常管理
经常巡塘,观察鱼类的动态,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鱼类生活正常时,水面平如镜,不易见鱼。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严重浮头、泛池事故发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捞出池内残草、污染物,消毒掩埋死鱼不乱丢。根据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施有机肥的数量,同时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掌握好池水的注排,保持适当的水位,做好防旱涝、防逃跑工作。做好全年饲料、肥料的测算分配和池边青饲料栽种,做到轮作、套种、茬口合理安排,及时收割投喂。合理使用增氧泵等渔业机械,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好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着重记录各类鱼种的放养及每次成鱼的捕捞收获日期、尾数、规格、重量、每天投饵施肥的种类数量及水质管理、病害信息等详细情况,为以后制作生产计划、改进养殖方法打下坚实基础。总之,日常管理应坚持“四定、四看”,预防为主,绿色养殖生态优先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 丘陵地区山间塘库建设
山间塘库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防止坝体的渗漏,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铺设混凝土防渗面板、夯实黏土等多种形式的防渗措施。如果坝址附近具有足够的黏土,便可在塘坝的上游铺设斜墙进行防渗。斜墙的顶部高度应当高于校核水位,断面形状为上薄下厚,顶部的厚度通常不可小于0.8m,底部的厚度不可小于坝前水头17%至25%,并不可小于2m,斜墙黏土渗透系数小于10-5cm/s。黏土斜墙和岸坡或者其他建筑物的接头处,应当适当增加斜墙的厚度并确保结合好。坝体和斜墙间需要合理设计反滤层,在斜墙的下方应当选用透水性能较弱的细土材料,距离斜墙越远则土料的颗粒越大,透水性能较强土料应当用于背水坡。坝体的培厚回填筑坝材料需要逐层压实,每层厚度40~50cm为宜,在填筑作业开展前应当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材料质量满足施工要求,压实后应当做好检测工作,保证压实度符合填筑要求,并确保密实均匀,控制含水率趋于最优。塘坝如果承担着重要功能,则需要确保黏性土料的密实度大于95%,砂砾土料填筑的干密度应当大于1.7g/cm³。一般塘坝需要确保黏性土料的密实度大于92%,砂砾土料填筑的干密度应当大于1.6g/cm³[5]。上游如果单一借助混凝土板实现护坡,应当选择C20混凝土,板厚为0.1~0.12m,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为0.1~0.15m,板形状可以是正六边形、矩形或者方形。如果选择现场浇筑方式,则应当首先设置伸缩缝,通常选择沥青砂浆进行填筑,纵缝的间距保持在3~5m,横缝的间距保持在4~8m。上游如果选择六边形的预制板配合土工膜进行护坡,应当选用C20材料制作预制板,厚度8cm,边长为300mm,缝宽为20mm,选择M10砂浆将缝隙勾平,在预制板的下方应当铺设干拌砂材质的保护层,厚度为5cm,在保护层的下方设置土工膜,其次下方铺设过渡层,厚度5cm,材料为细土,细土的下方是塘坝坝体。土工膜的铺设应当按照实际优先挑选两布一膜型复合土工膜,材料为PVC或者PE,膜的厚度为0.25~0.4mm,两侧的无纺布为200~300g/m²。施工中应当确保土工膜与基础可靠、安全连接,上游的护坡高度通常是护坡到洪水位,洪水位上应当选用混凝土板、草皮进行护坡。按照具体情况在坝体的恰当位置设计上游梯步和下游梯步,为行走与取水提供便利。设置放水洞,最简单是台阶斜卧式,放水口设置为圆形,方便放水和扎水。在山间的塘库还应在正常蓄水位以上设置溢洪道,溢洪道的大小根据塘库的集雨面积大小而定。除此之外,建设中还应当对岸坡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对存在崩塌、滑坡等不稳定的岸坡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确保坝体的安全性、稳定性。
3 塘库养殖尾水的处理
丘陵地区的塘库中存在大量生物粪便、残余饲料以及残留鱼药,自然降解、化学分解或者物理分解之后,将产生大量的磷、有机物、亚硝酸盐以及污损有机生物。未被鱼类食用的饲料比例约为总投喂量5%至10%,食用饲料25%~30%以粪便方式排到水体中。塘库尾水亚硝酸盐、氨氮污染、毒性作用较为明显,将对水产品的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需要对尾水加以有效处理。当前阶段对于塘库养殖尾水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3.1 物理方式
塘库养殖中尾水物理处理包括借助不同孔径滤材、吸附或者阻隔水体中的杂质,确保水质洁净。现阶段,对于塘库养殖尾水的物理处理方式主要为膜分离、泡沫分离以及机械过滤。第一,膜分离指的是借助不同孔径生物膜过滤清除尾水中的污染物质,该处理方式能够对尾水中粒径为20~25μm微颗粒加以清除;第二,泡沫分离指的是借助吸附原理清理尾水中杂质,即向含有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鼓泡,把表面活动物质汇集在气泡表层,之后是将气泡和液体分离,实现尾水有效处理,该方式在海水养殖中应用较多;第三,机械过滤指的是在塘库养殖中,借助机械设备将尾水中的液体和固体加以分离。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机械过滤方式对尾水进行处理能够清除悬浮颗粒80%,剩余颗粒物质无法借助该处理方式加以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按照具体污染情况合理选用。图2为某塘库尾水处理前后对照图。
图2 某塘库尾水处理前后对照
3.2 化学方式
该处理方式主要是借助化学制剂、臭氧处理或电化学等技术将尾水中的悬浮胶粒污染物中和或者絮凝,清除尾水中所含的重金属污染物,对水体的酸碱值加以调节,软化水质,并达到消毒效果,但是水体中的有益菌含量也将随之下降,易产生二次污染。另外,在尾水处理中也可使用絮凝剂缩减尾水中胶状粒子。但是通过化学方式对塘库养殖尾水加以处理可能对水产品的生长和品质产生影响,并对水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必须控制好用量。
3.3 生物方式
生物处理方式指的是借助微生物、滤食性水生物、植物,通过生物代谢作用将尾水中营养盐、有机物等加以吸收利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当前阶段,在塘库尾水处理中,生物方式最为环保,并且具有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一,微生物处理,借助微生物将尾水中有机物、氨氮等降解,净化水质,能够对致病菌的生长加以抑制,可以净化水质中的微生物包括链球菌、乳酸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第二,滤食性水生物处理,可将水体中浮游动植物、有机物进行过滤,降低污染物质的含量,提升水体透明程度。淡水滤食性水生物包括鲢、鳙鱼等,在对水质加以改善的同时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第三,水生植物处理,水生植物在生长中可以吸附、吸收尾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可多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丘陵地区山间塘库生态养殖中,为确保经济效益,首先应当确保塘坝的安全性、稳定性,其中渗水因素将对内部土基结构的密实性产生影响,在建设中应当做好防渗加固,消除岸坡存在的危险因素,避免垮坝,另外,在生态养殖中应当注重塘库的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投喂、科学用药,加强养殖尾水治理,促进水产养殖与水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人与水生态环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