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工作对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启示

2021-04-10黄海波陈大宇

新型工业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物资网络安全应急

黄海波,陈大宇

(1.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6)

0 引言

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我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发起了一场全民抗疫的阻击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各类工具、系统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经济恢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也反映出缺乏集中统一信息平台、数据开放共享不充分、个人隐私保护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后疫情时代”不断地改进完善。

1 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1.1 支撑政府高效开展综合防控

信息技术已成为统筹开展“抗疫”工作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运用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各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省市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大数据+网格化”工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1],提出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同时,协助实现应急医疗物资线上调配。海尔集团依托其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建设的“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平台”,服务千余家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发布和匹配疫情供需信息;江西联通上线“物资供需对接”服务,实现应急物资在政府、医疗单位和供货商之间的高效对接。

在支撑基层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开展具体工作方面。上海、广东等医疗机构利用远程医疗系统进行诊断病情和指导治疗,腾讯、阿里等公司开发公益的“海纳社区防控”、“钉钉社区群防群控”等防控软件在基层社区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公司研发非接触式快速检测测温系统在车站、机场、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应用,有效缓解了一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感染风险。

1.2 推进信息收集披露与共享

一是国家平台及时收集和披露疫情态势。中国疾控中心(CDC)利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医疗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依法报告病例,同时通过建设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变化趋势分析等系统接口,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二是企业用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发布监测疫情动态。丁香医生推出“疫情地图”小程序,实时更新疫情数据、抗疫进展、辟谣与科普,百度推出“迁徙地图”清晰展示武汉返乡群体的整体去向,各类程序、应用的出现,加速疫情信息传播,进一步提供社会防控意识、宣传防控知识、消除恐慌情绪。三是民间各界积极分享“战疫”工具,补充权威渠道空缺。“武汉一线记者支持小组”开发的“求助者分布地图”可直观呈现求助者地址、需求等信息,解决肺炎患者求助渠道有限问题;开源中国、github主流开源社区也发布多款工具实现风险小区、列车同乘等各类信息查询共享功能,有效的补充的了社会对各类疫情信息的需求。

1.3 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

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成为疫情期间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企业复工复产的有效解决方案。一是助力应急医疗救援。中国电信利用云部署,仅用12小时完成火神山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医院有序开展救治工作,统筹资源调配的严密高效“神经中枢”。二是支持远程办公。钉钉、腾讯会议、飞书等远程协同办公软件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支撑了远程会议、视频面试的开展,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在法院开展的远程视频审判实现无接触式开庭,降低了庭审压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三是在线教育蓬勃发展。受疫情影响,学生迎来了超长“假期”,在教育部门推动和网络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全国各大、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始了网上授课,实现“停课不停学”。四是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网上买菜、无接触购物、数字旅游、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窗口期,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步伐,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核心要素。

1.4 全力维护疫情时期网络安全

一年多来,利用疫情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网络攻击行为明显提升,世界卫生组织遭受网络攻击数量同比增长近5倍,我国也出现了医疗公司AI检测新冠病毒技术被窃取、多家医疗机构遭受APT定向攻击等安全事件[2],面对挑战,国内网络安全技术力量纷纷加入,有效的守护了新冠肺炎阴霾下网络空间的安全。一是网信办、工信部等国家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组织安全企业、研究机构统筹开展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监测研判黑客攻击事件,通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安全风险提示”等信息,提出网络安全防护建议、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提升全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二是疫情前线配备大量网络安全专业设备与服务。奇安信、绿盟等安全企业捐献提供了防火墙、杀毒终端、云防护等产品,有效阻断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网络攻击,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是提供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支持。360、天融信、亚信等安全公司提供实时监测、风险排查、应急响应、远程专家值守等服务,及时发现风险,快速处置事件,有力提升了对网络安全的态势感知和信息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力。

2 信息技术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及系统在本次抗击疫情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无论技术应用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1 应急统筹协调处置能力不足

一方面,紧急突发情况下多行业协同开展应急物资协调调度能力不足。疫情大面积爆发期间,医疗体系内,中国疾控中心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但由于信息壁垒问题,其呈现出的现实需求变化却无法与社管、公安、交通等其他机构进行数据共享。同时,工业行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应急物资生产、制造、销售、仓储、物流等信息,但由于缺少医疗体系内部实时需求信息,导致供需双方需求对接不到位,信息协同化不统一,导致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急物资的跨行业协调调度能力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省市县级应急物资协调调度缺少统筹管理。以武汉为例[3],按照新冠疫情平稳期的消耗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多种防护用品可维续时间不足1周,部分消毒用品可维续不足一天,虽然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充足,但在疫情暴发初期也难以支撑,造成医疗应急物资紧缺的局面,需要借由信息化手段实现物资的及时调配。现有医疗物资应急管理系统如金山医疗云,虽可支撑地市级医疗机构管理应急物资入库、分配、审批及统计等,但缺乏国家的统筹考虑,仍难以实现跨省市的应急物资统筹调配工作。

2.2 信息传递准确及时性与个人隐私保护有待加强

一是当今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民众难以在海量信息中准确获取权威声音。以疫情谣言辨识为例,据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有近67%的网民认为网络上存在各类疫情谣言[4],用户通过新闻网站、电视、微信、朋友面对面沟通等渠道获取疫情信息,而专门开通辟谣平台的信息渠道较少,仅有中央网信办“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新浪微博辟谣”、“百度辟谣平台”等少数平台,但这些平台均无法实现全用户层覆盖,致使辟谣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扩散速度比起谣言总是略逊一筹。

二是官方信息发布呈现碎片化、颗粒度粗等特点,信息传递难以沉降至民众。疫情爆发期,各地卫健委在官网、微信公号以及微博等新媒体上每日发布新增病例行动轨迹等详细信息,中国疾控中心全国疫情分布系统展示了病例地理分布,但疫情信息的碎片发布和粗颗粒统计极大降低了传递效率,各地需依靠已有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整合,1月30日起,北京、山东等省级政府,深圳、济南等市级政府在各自的数据开放平台陆续上线当地疫情数据专区,但在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前期官方信息下沉效果并不理想。

三是在疫情防控初期,疫情防控管理形势紧迫,多地小区需办理电子出入证,各地陆续出台“健康码”、“行程码”等制度,大大缓解了基层干部“走访6小时,填表2小时”的工作压力。但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全国人口流动逐渐增加,但各地仍然“各自为战”,大量个人信息在不同的系统程序上多次、重复报送,但对于个人信息如何处理没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为“后疫情时代”保障个人隐私信息提出了挑战[5]。

3 启示与建议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疫情既是对全球疫情防控处置能力和管理体系一次“大考”,也是对各类信息技术一次“实战练兵”,相关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在支撑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也为建设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供重要启示。

3.1 广泛参与是基础

实现应急的快速的反应和高效的协同联动,国家各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基础,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明确牵头单位职责与义务,统筹开展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建设跨部门、跨地域、跨系统的应急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拆除信息壁垒,促进数据信息的开放与共享,实现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及时响应。

3.2 信息技术是支撑

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舆论引导等方面,支撑实现精准预警、精准溯源、精准救援、精准恢复、精准治理。同时,针对当前各类应急信息系统相对分散、各自为战的特点,加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治理的系统性[6]。

3.3 常态运行是关键

应急管理重在预防,应针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加强日常的信息共享、数据分析、舆情监测,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或减轻应急处置压力。此外,针对信息系统特点,还应加强对急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和数据应用的日常监管,保障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

3.4 定期演练是保障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频次低,破坏性强,不能依靠在实际中锻炼队伍,本次抗击疫情初期出现的问题也表明,我国在面对重大医疗卫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能力有待提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7]也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通过利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检验完善应急预案、补充应急物资、锻炼应急队伍、磨合联动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猜你喜欢

物资网络安全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被偷的救援物资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