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2021-04-10施强
施 强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23
1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水土保持的内涵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科学技术,具体指通过对风雨雷电、干旱内涝、地震火灾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填海造田、城市发展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科学干预和综合治理,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水土保持方面,我国目前针对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经济状况等因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指通过一些工程建设来对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例如在坡耕地修筑堤坝,将其改建为各类梯田;针对水土流失各级沟道的不同特点,修建不同的淤地坝;在雨水缺乏的地区修建水池、水窖等。生物措施指根据需要治理地区植被的生长特点和分布情况,进行人工造林和草皮种植,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使土地生产力得以维持和提高。蓄水保土指在一些有坡度的微小地形,根据自然规律和土壤情况,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减少农作物的种植量,蓄养水分和土壤,为后期提高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完成。
1.2 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例如江河湖海等水资源,风雨雷电等气候资源,花鸟鱼虫等生物资源,山川沟壑等土地资源。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空气污浊、天空阴沉,物种灭绝较过去1000万年期间的灭绝快了数百倍……大自然已通过极端的方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所幸的是,人类在经历了大自然的多次打击报复之后,对生态环境有了新的认识。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1.3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中,水土流失是主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使多个地区(特别是山区、半山区)陷入干旱半干旱状态,土壤呈沙漠化、半沙漠化状态。水源缺乏使各种植被不能正常存活、生长。土地贫瘠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降低。水资源是生命的源头,土壤资源是生命的根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建立在这两个资源之上。没有了水和土,人类的生命就不复存在。可以说,做好水土保持,就是从根本上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 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现况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在地势上呈西高东低之势,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在山区,受多样化气候的影响,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加上交通不便利,制约了当地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力、物力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我国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并不均衡,虽然水污染治理力度在逐渐加大,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些都加大了水土保持的难度。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1.08万km2,较2018年减少2.61万km2,减幅0.95%。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相比,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83万km2,总体减幅8.08%,平均每年以近3万km2的速度减少。可以看出,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水蚀风蚀灾害都显著减少,在整体上进一步稳固了生态环境的向好态势。
3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3.1 防风固沙
每年的冬春两季,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经常会发生沙尘暴等强灾害天气,西北内陆不少地区每年沙暴日竟达30d以上,严重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水资源缺乏、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在这些地区,如果针对植被生长特点、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情况,栽种合适的树木,培育耐旱的草皮,适度放牧,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则可提高森林覆盖率,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不仅可以减少沙尘暴等强灾害天气的发生,还可以让自然生态体系得以逐渐恢复。
3.2 涵养水源
科学的植树造林、培育绿植可以恢复地表郁郁葱葱的原貌。这些植被强大的地下根系,可以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储存水分,在雨水稀少的季节释放水源,维持植被的正常生长。在一些具有坡度的微小地形,可以根据坡度的大小、平地的面积、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等因素进行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建造各种类型的梯田,或改造台地,或平整鱼鳞坑,同时对山坡、水资源、树木、田地、道路进行综合治理,可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土壤的储水量,保养土壤,使水土流失情况得以改善,使生态环境得以逐渐修复。
3.3 改善土质
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雨水不能正常渗透在地表之下,在顺着地势下流的过程中不仅冲毁了农作物,还冲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耕地贫瘠化,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以来,已经通过修筑堤坝、改变耕地类型、改善耕种方式、改换农作物、退耕还林等措施,使土壤的保水率大幅度上升,土质松散的现状得以改善,土壤中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种类日益增多,含量日益提高。土质得到改善后,农作物的产量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各类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净化了空气,通过分解作用改善了土质。
4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4.1 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水土保持工作在一些地区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在技术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仍然进展缓慢,甚至个别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持续恶化。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力度。首先,在思想上,要加强人们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可以通过入户宣传、张贴标语、网络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让人们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能为了眼前之利而私伐滥砍、过度开采、过度放牧。其次,要对水土保持工作予以政策倾斜,针对不同的地区,制订不同的治理方案,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最后,要重落实,重回访,建立追责机制,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因此一定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落后地区的阶段性推进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并建立追责机制,定期回访,使每一个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得以巩固。
4.2 引入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全局治理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水土保持工作要想取得高效,也必须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例如遥感信息传输系统的运用。有关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引导相关工作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将国内外的先进治理经验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反复商讨、验证后,再将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推广应用。同时,要深入基层,听取不同阶层的声音,及时对不合理的、没有成效的及成效不佳的措施进行整改。
4.3 提高管理监督及整体治理能力
政府职能部门在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前,就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管理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不免会和某些个人或集体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前期大量宣传的影响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约,则易得到这些个人或集体的理解,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和对方的摩擦,推进工作进程。管理监督的加强,可以有效约束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5 结束语
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它使土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由于大量泥沙冲入河流,造成江河中泥沙淤积;造成土地荒漠化,带来沙尘暴、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会威胁国家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山丘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各部门一定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