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维技术“整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城市设计教学框架探索*

2021-04-10黄健文郑加文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产学核心教学模式

黄健文,郑加文

1.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2.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存量规划、城市双修、空间品质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要点,对城市设计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近年来,城市设计教育越来越得到学界及社会的重视,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城市设计已不再仅仅承担简单的桥梁作用,城市设计教育与生态、环境、经济等更多学科领域不断进行着交叉和渗透[2]。王建国[3]指出“在城市设计发展历程中,其依托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一直与时俱进。第四代城市设计以形态整体性理论重构为目标,并以人机互动的数字技术方法工具变革为核心特征”,大数据技术作为创新的工具,未来将会更广泛地被运用在城市设计中,逐渐对城市设计教育产生影响,并成为城市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4]。

为了顺应上述发展趋势,我国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城市设计课程多维融合式教学模式应用[5]。在探索城市设计课程整合多维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多维技术教学上的主要方向为“整合创新”能力培养,即引导学生利用多维技术聚焦城市设计核心问题,对其进行整合创新研究。城市设计核心问题主要从最接近建筑本体的设计维度进行提取,分别为空间与建筑、空间与环境、空间与文化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均设置整合多维技术教学的“拓展点”,让学生运用多维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对核心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1 传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对多元化视野关注不足

城市设计课程在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处于辅助性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及资源配套不足,往往出现与学科前沿的发展以及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一方面,仅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传授知识点,教学内容和模式相对固化并缺乏开放性,导致学生“学习视野”维度单一,未能与信息化技术形成积极对接,且缺乏系统性的进阶式体验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临时性、零散式体验活动,创新性项目与案例缺乏系统整合,学生学习体验碎片化,面对功能复杂、学科涉及面广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最后的综合运用技术表达也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的深度。

1.2 对核心性问题引导不足

城市设计课程的“生师比”,受招生人数增加、师资人才缺乏等条件所限,一直处于接近约20∶1的高限值,导致课堂时间难以满足充分的师生互动过程,不利于启发与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亟待结合混合式手段在课前课后加以弥补。同时,完全依赖全职教师负责的训练内容,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虽有采用真实项目,但未能充分精选真实项目的“城市设计核心问题”,忽视跨专业协同以及产学合作培养,没有形成专业协同、产学合作的创新设计培养平台,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力瓶颈难以突破[6]。

1.3 对开放式模式探索不足

城市设计课时安排和课程计划相对固化,封闭的教学机制导致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不利于有效组织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交流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主要遵循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三步走”过程,且过程中缺乏让学生进行广泛交流的教学安排,不利于构筑以城市设计核心问题为主导的教学合作,也不利于形成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7]。虽然现时专业配备逐步精细,实验条件不断完善,但基于多维技术训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仍具有迫切性和可行性。只有顺应城市设计多学科交叉教育规律,才能在探索中大胆创新和总结提升。

2 基于多维技术“整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框架思路与初步探索

2.1 框架思路

针对现存问题,教学团队对城市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强调面向学生所需的整合资源和创新思维、教师的教学内容及多源协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优化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设计实践,构建面向多维技术的教学目标,并形成以“真实项目”为内核,“学习平台”“专业协同”“产学合作”等教学手段为外延的教学框架,初步探索出一套内核与外延协同并进,利用多维技术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整合创新”框架思路。

2.2 初步探索

(1)以回归城市设计“真实项目”核心问题导向为主线。城市设计具有跨专业性、强实践性等特点,为了贯彻“真实项目”为内核的教学理念,教学团队努力收集并筛选合适的项目案例,将其贯穿于教学环节,通过城市设计概论、城市设计及设计院实习等系列课程,完善“理论课程—设计训练—实习拓展”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首先,在理论课程中并置两种教学内容,一种是线下的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知识,梳理围绕空间与建筑、环境及文化之间关系的知识脉络,另一种是线上的城市设计前沿技术引介,按不同设计环节对各类技术进行整理并定期更新。同时,坚持在设计训练中采用真实的场地,带领学生踏勘地形、现场分析实际条件,从空间与建筑、空间与环境、空间与文化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找寻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结合每个维度发掘的“拓展点”,要求学生在实习拓展过程中向设计师学习所需的多维技术,并引导学生在教学平台上传经设计师指导完善的设计作品,让学生积极分享实习经验与创新灵感。

(2)建构教学管理、评价与反馈的一站式学习平台。教学团队初步构建了一个紧扣城市设计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城市蓝图的畅想——数字化城市设计概论:https://szhcssj.gdut.edu.cn/)。这个网站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在近一年时间的建设中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形成拓宽学生视野的学习资源宝库。另外,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网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近年推出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蕴瑜课堂”,建构教学管理、评价与反馈的一站式学习平台(城市设计概论:https://courses.gdut.edu.cn/enrol/index.php?id=628)。团队通过以“蕴瑜课堂”为共享资源核心的城市设计学习体验平台,开展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活动,并形成教师教学日志与学生学习日志,利用教学大数据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使整个教学反馈机制涵盖教学全过程。

(3)实施专业互补、注重拓展的“专业协同”教学机制。依托学院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三个专业的办学优势,团队对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形成由“理论教学、尺度训练和设计表达”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适应三个专业共同教学的“专业协同”教学机制,建立了以专业协同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训练系统和开放式评价机制。同时构建起以聚焦核心问题及专业拓展为目标的“关联结构”核心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加深城市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拓宽城乡规划、景观学和历史遗产保护等知识领域。聚焦核心问题是坚持设计课程核心问题研究不变,高效安排和利用课时夯实学生的城市设计理论素养;聚焦专业拓展是围绕创造性思维培养,精选设置三个专业的相关知识,将城市设计核心问题设为主轴,打通其与三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实现相互支撑、形成“关联结构”,旨在打下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唤起学生的设计悟性。

(4)探索多源互动的“产学合作”实践及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团队依托具有建筑工程甲级资质的校内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源,形成由教师与工程师共同引领的城市设计“导师工作坊制”,作为设计课“产学合作”教学的基本组织模式。在导师主导、师生间“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工作坊围绕来自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的项目选题展开。工作坊规模小、互动性强的特点增加了师生交流,并以城市设计核心问题和研究型设计为驱动,促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进一步调动和释放。另一方面,团队利用由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助建立的“数字城市建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先后获批建设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包括“数字建筑与城市虚拟仿真实践基地”“广州城市历史街巷空间具身感知特征研究”,形成丰富多样的虚实互动实验教学平台,帮助学生结合课程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形成课内教学环节与多源实践活动深度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3 结束语

总体而言,笔者所在团队将现代多维技术融合到城市设计教育的研究和起步较晚,城市设计课程的创新探索成效还不够显著,但城市设计与多学科紧密联系所带来的前沿性已在业界初步显现,人们对多维技术的认识程度和专业理解也逐步加深。当前,各学科都对城市设计产生了足够的重视,学科交叉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也成为城市设计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学习平台”“专业协同”“产学合作”等教学手段,正是为了辅助学生在课程中认知多维技术形成整合思维。只有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坚持围绕“真实项目”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与设计,才能明确问题所在,得出有效的创新路径,从而更好地为结合多维技术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服务。

猜你喜欢

产学核心教学模式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