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艺术的社会功能和美育价值*

2021-04-10贾阳果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悲情古筝情趣

贾阳果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520

魏时阮瑀的《筝赋》中写道:“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身长六尺,应律数也。”阮瑀认为筝音不仅奇妙幽雅,而且形制顺乎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有“众乐之师”之美称。晋时傅玄在《筝赋》中也云:“今会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列四象在,鼓之列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傅玄认为古筝不仅形制合乎天地法度,而且哀乐情感顺乎自然,被赞誉为“仁智之器”。不管是美称“众乐之师”,还是美誉“仁智之器”,古筝都有着自己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有其特定的艺术情趣和美育价值。

1 古筝艺术的社会功能

古筝是一门雅俗共赏的乐器,据古籍文献记载,筝乐不仅可以用于祭祀祖宗的雅乐,后汉侯瑾在《筝赋》中云:“若乃上感天地,千动鬼神。享祀视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侯瑾认为古筝不仅可以用于娱乐活动,甚至还可以用于文化交流方面。

1.1 雅乐功能

古筝具有雅乐方面的功能,据文献记载,朝廷在郊庙祭祀典礼中会使用筝乐,而此时担任雅乐功能的古筝被称为“颂琴”。《旧唐书·礼乐志》中指出:“颂琴,筝也”。说明当时筝是和琴瑟钟鼓一起被用于雅乐“颂声”之中。

1.2 娱乐功能

古筝娱乐的功能可谓丰富多彩,既可以用于民间娱乐,又可以用于宫廷,还可以用于文人抒发情趣,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

古筝广泛流行于民间生活之中,西汉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篇》中云:“往昔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民间酒会需要筝,民间歌舞也需要筝。清初王曾翼在《甘州府志·风俗》卷四中云:“乐操土风,而以拈德,拊缶弹筝,本秦声也。”意思是说在河西甘州(今甘肃张掖、酒泉一带)卜卦时要弹筝的土风一直是沿用先秦时的遗风民俗,说明了古筝在民间娱乐中的使用是十分广泛的,即可以用于酒会、歌舞之中,又可以在卜卦时使用,可见民间功能之多。

古筝又可以用于燕乐之中,燕乐就是宫廷贵族宴饮时使用的音乐。在天子和大臣们宴饮时使用,这种形式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九、十部乐中的应用,九、十部乐如燕乐、清乐、高丽、龟兹和西凉乐等都使用了古筝。古筝除了在燕乐中使用,也在贵族家宴中使用,如刘禹锡《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筝歌送酒》:“朗朗鹍鸡弦,华堂夜多思。帘外雪已深,座中人半醉。翠蛾发清响,曲尽有馀意。酌我莫忧狂,老来无逸气。”又如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古筝在官员、士大夫家宴中的使用情况。

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时也用古筝,以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文人墨客实属风雅之士,喜好音律,徜徉于音符中,娱乐自我。《古今乐录》引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瞻仰’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此曲声制最美,辞不可入宴乐(《古今乐录》)。”宋时的晏殊也好筝,筝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曾在《破阵子》中云:“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除了这些诗,还有白居易、陆游、岳飞、张可久、康海等文人与筝均结下了不解之缘,善用筝乐娱心。

1.3 文化交流功能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的乐器,也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交流功能。魏晋时期,古筝就传入朝鲜半岛,成为今天朝鲜的伽椰琴。关于伽椰琴,高句丽人金富轼等用汉文编撰的朝鲜史《三国史记》中记载:“伽椰琴,亦法中国乐部而为之。”这说明朝鲜的伽椰琴与中国筝很相近。日本筝是在盛唐时期从中国传过去的,当时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音乐舞蹈,唐室依据日本国的要求,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领众多乐人赴日本传授中国音乐。对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筝,《东亚乐器考》称之为“全世界唯一的唐制筝标本”;藤原师长编撰的《仁智要录》作为筝谱汇编,保存了不少唐代的筝谱、定弦和演奏法。古筝除了传入朝鲜、日本,还传入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骠国(缅甸)、安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康国(乌兹别克斯坦马尔罕)、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筝艺活动至今仍很活跃。

当今筝乐也有文化交流功能,如王中山、李萌、林玲、罗小慈等筝乐艺术家到国外进行筝乐演出,一方面再现了中国古筝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2 古筝艺术的美育价值

纵观古筝艺术的悲情、逸情和乐情之趣,审美主体通过筝乐既可以在筝情意趣中抒发或寄予情感,又可以借此修身养性,进而在演习筝乐体验古筝情趣过程中发挥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教化功能。

2.1 抒发或寄托情愫

徜徉于古筝艺术情趣之中,审美主体可以在悲情、逸情和乐情之趣中抒发情怀,领略古筝艺术的情趣之美。如古筝艺术的悲情之趣是创作者用悲美的音符写下悲情篇章,其创作过程其实就是悲情之感的流露,这种情感的流露化成悲情的色彩,映照着整个作品,使作品蒙上一层悲情的光环。逸情筝曲的创作也是如此,感于外物而动,花草树木、山水云海、碧草蓝天这些美好的自然之物都是创作者抒发情感、传达情意或是寄予情感的对象,如以“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为意境的筝曲《南湖秋水》,乐曲借古意,旨在表达创作者渴求脱离纷扰的现实生活,追求清新自然的闲逸情趣,并把这份逸趣寄予筝曲之中。古筝艺术的乐情之趣也在传达着创作者内心欢乐喜悦之情,如筝曲《春耕时节》就是作者被农村大好春光和千军万马闹春耕的场景所感染而创作的乐曲。不管是创作者创作的是悲情、逸情还是乐情之趣的筝曲,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其内心的情感。创作者在创作悲情、逸情和乐情乐曲的过程中,既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情愫,又在抒发情愫之中感受其中之情趣,并且把这种情趣传达给了其他审美主体,如演奏者和欣赏者。

古筝演奏者不管是演奏悲情、逸情的乐曲,还是演奏乐情的筝曲,其演奏的过程其实也是演奏者抒发或宣泄情感的过程。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状态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情感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悲情、逸情和乐情之趣的筝曲时会使乐曲情趣与之心内的情愫相吻合,比如演奏悲情的乐曲《西楚霸王》,乐曲中悲壮的故事也许演奏者不曾经历过,但演奏者可以想象成乐曲中的主人公,或者是把在自己内心相似的情感给调动出来,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基本上保持一致,这样既能延展创作者所表达的情趣,又能抒发演奏者藏在心中已久的情愫。

古筝艺术情趣也可以让欣赏者置身于悲情、逸情和乐情之中,抒发和疏导着欣赏者内心的情趣。人都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藏之于心内的情感需要以适当方式流露出来。古筝艺术情趣传达的是公共的情感,这种公共的情感可以在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欣赏者可以置身于悲情筝乐之中,或被逸情、乐情的筝曲所引人入胜,其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内心情感得到净化的过程,也就是古筝艺术情趣可以疏导欣赏者藏于内心已久的情感,并且使欣赏者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得到净化和体验着其中之情趣,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音乐激动,得到净化,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2.2 修身养性

古筝艺术情趣拥有促进审美主体实现修身养性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可抒发审美主体的内心情感,可使审美主体负面的情感情绪得到及时疏导,达到万事离开心中的境界,使性情处于和谐之中,即把性情维持在一个平和度上,达到养性的功效,进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古筝有着悲、乐和逸情之趣,有着幽深、淡雅、空灵、诗意化的境界,还有着能与自然界万物融于其中之美妙,因此审美主体可以尽情地在古筝艺术情趣中排解和疏导急躁、痛苦、忧伤等激越的情感,使这激越的情感在古筝情趣中流淌出外,顷刻间化为乌有,正如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一样的心情,使不良的情绪在筝音中消解,从而培养了平和之气,进而达到了中医上“敛阴泄热”“调中益气”的养生效果。

其次,古筝艺术情趣的主题内容可使审美主体从思想上改变自我,达到修身之功能。古筝艺术情趣中所彰显出的坚守正道气节、平和容大、乐观知足的儒家文化精神,追求自然、寻求淡泊的逸境和贵柔守雌的道家文化精神,审美主体可从中汲取文化精神,涵养自我,从而做到修身养性。孔子有养自省之心,孟子有养浩然之气之心,老子有淡泊贵柔的情趣,他们都是修身养性的高人,古人留给后人的是他们高贵的品格和文化内涵,这种品格和文化内涵化成艺术之作,其实是在鞭策后人也要做个有品德有修养之人。

最后,古筝艺术情趣可荡涤审美者的心灵,净化审美者的心理空间,从而可修炼审美者的性情。不管是古筝艺术情趣中的悲情、逸情也好,还是乐情也罢,其筝乐的音色美、节奏美、旋律美、内涵美和音韵美都会荡涤着审美者心灵上的尘埃,陶冶着审美者的性情。阮瑀在其《筝赋》中曰:“不识其为,平调定均,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行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古筝的节奏美、旋律美和音韵美可培养审美者的君子之行和壮士之节,使审美者在聆听筝乐的同时,让心灵得到升华、感动和共鸣。

2.3 寓教于乐美育功能

古筝艺术情趣还有着寓教于乐的功能。古筝艺术情趣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如前面所说的修身养性方面,而且体现在审美者探究艺术情趣文化内涵方面,如悲情之趣为何尚悲,逸情之趣为何尚逸,乐情之趣为何善乐,追根究底要弄清楚古筝情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其实这个追根究底的过程,可让审美者从中获益匪浅,其过程也是个受教育的过程。古筝艺术情趣的寓教功能还体现在其教化功能方面。侯瑾在其《筝赋》中云:“若乃察其风采,练其声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虽怀思而不怨,似《幽风》之遗音……若乃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祖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古筝艺术乐而不淫、怀思而不怨的情趣对审美者而言,有着一定“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古筝的接收者比较大众化,不管是专业院校的专长者,还是社会上一些业余爱好者,还是寻常的自娱者,这些大众化的接收者都会受到古筝艺术情趣的熏陶,久而久之,这些大众化的接收者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古筝艺术情趣的感染,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彰显了古筝艺术情趣的教化功能。

古筝艺术情趣在体现寓教功能的同时,也体现着于乐的美育价值。古筝艺术情趣的“乐”,主要是古筝艺术情趣的审美愉悦性,使审美者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感和愉悦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古筝艺术情趣所流露出的悲情、逸情和乐情,会让审美者置身其中,流连其内,婉转苍凉的悲吟,清幽飘灵的逸风,喜气洋洋的乐情,足以让审美者处于忘我之中,沉醉于古筝艺术情趣中,犹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筝艺术不仅具有雅乐、娱乐和文化交流等社会功能,而且有着一定的美育价值。其美育价值不仅体现在愉悦审美功能上,还体现在对审美者德行的教化上,愉悦性和美育性相辅相成,统一于古筝艺术之中。

猜你喜欢

悲情古筝情趣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悲情英雄
夏虫情趣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