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

2021-04-10卢沛刁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卢沛刁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活动融入专科教学中,其本质要求就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教授专业知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课程为载体开展法制教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要把握以下原则:

(1)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本质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理解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而在大思政格局下,要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习”,做到“两个维护”,共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2)“工匠精神”是工科落实课程思政的精神指导。工匠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思想指导,课程思政为工匠精神的实施提供实践载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培育学生认真、敬业、创新的精神,课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要求学生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要求相吻合。

(3)“三全育人”是课程思政的实践指导。在高校,有80%的教师为专任教师,80%的课程为专业课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知识,因此课程思政主要依托于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应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思政中。工学类专业课程的重点是掌握专业技能,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科学精神为指导,学会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和工程伦理教育,增强学生的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各学科和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顶层设计不强,难以保障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各高校根据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改革方案,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思政元素融入不够,或是顾此失彼,或是过犹不及,不能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元素,很难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不生动,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课程教育,对思政课程不熟悉,或是主观色彩较浓,或是流于形式,导致思政内容切入生硬,讲述的故事千篇一律,思政课程目标不具体,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导致课程思政内容的切入突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

(3)协同育人意识不强,教师教学中两课平行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两课平行走,没有较好地融合,如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单独教学,单独备课,很少和专业课程进行统一讨论和备课。虽然国家倡导“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要求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然而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上还存在偏差,认为学生德育素养培养、文化素质养成都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情,专业课课堂是属于专业技能习得的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无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就无法得到全面贯彻,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4)育人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目标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知和理念上的偏差,专业课教师把学习本领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各学校的教学精品缺乏,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很少甚至为零。三是育人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目标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制度,有思想引导,若课程思政的落实工作中缺乏育人评价体系,或者育人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思政就无法落到实处。

3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和机制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落实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结合工匠精神精髓,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围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内容出发,设定学生素质能力目标,包括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并制订“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计划,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项目教学模式设计,贯穿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生命周期,根据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内涵,探索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3.1 构思: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两课”协同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在于强调和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直击人才培养中长期以来出现的“痛点”。为确保课程思政能真正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构思阶段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学校的整体构思和部署起着引领性作用。学校党委肩负起责任,各部门做到真正落实,互相支持和配合,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打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壁垒,全盘统筹“两课”的思政教育。二是编制实施标准和制度,明确课程思政改革内容和目标,科学考核,引导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教育、价值培育和能力提升的三维共建,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

3.2 设计:深化课程改革,挖掘专业特色

“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内涵的具体落实,计算机应用专业应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挖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思政特色,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全面嵌入课程思政理念,统一思想,研究课程思政实施着力点。一是以评促建,选树典范。充分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资源,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政治理论“金课”,提炼优秀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二是科研育人,以赛促建,组织说课、集体备课、课题立项等教学活动。三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各专业教研室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专业特色和课程建设实际,将课程思政培育目标、措施等融入专业建设中,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统筹各门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四是加强校企合作,编撰实用教材。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联合企业编撰教材,既能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能将课程思政内涵无缝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实习平台的同时,也全面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

3.3 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底线思维和法制思维

学校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让学生深入领悟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开展法制知识越野闯关比赛、法制海报宣传比赛、法制辩论赛等活动,举办和开展有关法制教育的讲座,创建祥和、良好的法制环境,用身边发生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1)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角色。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角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要做到廉洁,运用底线思维,增强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做网页设计时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二要守住原则,抵制诱惑,不逾越道德底线,加强法治观念,不觊觎他人知识产权,在项目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

(2)课程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表达载体。工匠精神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主要表现为认真、敬业。“敬业”在教师层面表现为对课堂的重视程度,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学校应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到关键引导作用,课程思政要自然融入课堂中,达到润物无声效果,关键还是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教师可多引用生动的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重视技术的应用及其潜在危险,避免对国家和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将科学精神和学生价值观相结合,可通过介绍我国“天眼”、北斗导航系统和空间站等,引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引入科学家和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学生是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检测点指标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课程思政各项建设内容应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应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都以“以生为本”,所有课程强化“育人”功能,将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学理论、强实践、善提问、善创新,从各方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3.4 运作:因地制宜,多方联动,多维共建工程伦理教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该课程教育应摒弃功利思想,重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一是要严守工程伦理底线。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中传授学生“多媒体、组建、用户界面、网络通信等各种模块的开发方法”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引导者,改变实践和理论相脱节、内容和形式相脱节、视觉和听觉相脱节的课程思政教育思维,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让学生成为践行工程活动的道德领导者。二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科课程的设计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用户痛点,学会整合页面中烦琐的数据,利用表格等进行展示,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三是要多方联动,多维共建工程伦理教育。

4 结束语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课程思政教学犹如培育真善美种子的沃土,高校、教师如辛勤的园丁,只有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以工匠精神为指导,通过优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和机制,在学生内心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并精心培育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