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
2021-04-10罗澄铠樊庆驰
罗澄铠,林 海,樊庆驰
[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 言
电视摄像技术是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为了创造出更优质的电视摄像作品,拍摄者往往会通过画面构图艺术来优化电视摄像技术,以增强电视节目的艺术性与感染力。画面构图艺术是电视摄像技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电视摄像过程中,摄像人员通过对被拍摄对象位置、角度及距离等的优化调整,可使整个摄像画面的视觉表达效果更佳。因此,为了给电视观众提供更加优良的视觉感受,电视摄像人员合理利用画面构图艺术提高画面构图的质量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 画面构图艺术的作用
1.1 提升电视节目的可观赏性
电视节目放映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降低观众欣赏电视节目的舒适度与平滑度[1]。为了尽可能规避这种情况,在电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摄影人员可运用画面构图艺术调整电视画面的构图意境,烘托构图氛围,在保证电视画面清晰度与舒适性的前提下,使节目画面具有更强的连贯性,提升电视节目的可观赏性。一旦观众被精彩绝伦的视觉画面所吸引,就不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从而可一定程度地提升电视节目欣赏的舒适性。
1.2 优化电视节目的呈现效果
电视节目制作所包含的工作内容较多,如前期节目策划、拍摄、后期剪辑、字幕制作及特效合成等,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在摄像环节,摄像人员对画面的选取、角度放置以及色彩调和与平衡等均要进行系统规划[2]。摄像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摄像设备并科学运用摄像技术,可提升摄像的水平。画面构图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摄像人员根据受众需求和节目类型风格等选择科学的拍摄手段和角度,以完成更优质的电视画面构图,从而优化电视节目的整体呈现效果。
1.3 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不同的电视节目对电视摄像的要求是不同的。拍摄时,电视摄像人员运用画面构图艺术调整摄像画面,可使其符合节目的整体风格,使节目的视觉效果更吸引电视受众。例如,新闻联播节目的风格是严谨庄严的,普通综艺类节目是欢快的。对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摄像人员合理运用画面构图艺术可渲染画面氛围,使电视画面呈现与节目风格协调一致,从而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提高节目收视率[3]。
2 画面构图艺术的特点
2.1 固定性
画面构图艺术具有固定性。在拍摄电视作品时,摄像人员应根据基本的构图原则并基于固定的拍摄比例进行拍摄[4]。运用照相机拍照时,拍摄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或横向或纵向的拍摄方式,也可根据画面结构自行选择是否添加边框以及其他要求,自由度较强。但是,摄像与拍照不同,电视摄像对摄像时间有一定的要求,即摄像人员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任务。如果不能一次性完成,第二次拍摄时需要重新调整光线角度,会极大地影响摄像的质量。因此,画面构图具有明显的固定性。
2.2 能动性
用摄像机拍摄画面时,由于被拍摄对象一般处于或静止或移动的状态,因此摄像设备及画面效果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在被拍摄对象和摄像机的移动过程中,画面构图呈现一定的差异,观众所看到的整体视觉效果截然不同,这便是画面构图艺术的能动性[5]。摄像过程中,摄像人员应凭借较强的洞察力,精准把握被拍摄对象的动作变化,尽可能捕捉到最生动有趣、精彩绝伦的画面。
2.3 连续性
电视摄像画面构图和拍照构图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相似的是,两者都是利用画面构图来呈现拍摄内容。不同的是,拍照捕捉的是瞬时画面,而电视摄像捕捉的是某一固定时间段内的连续、不间断画面。从这一角度来看,电视摄像构图的连续性特点十分明显。电视摄像时,应合理布局画面,梳理好画面关系,有效消除摄像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因素,从而提高电视摄像的画面效果与质量。
3 提高画面构图艺术水平的措施
3.1 做到动静结合
电视拍摄技术的画面构图方式包括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两种。电视摄像时,摄像人员应合理协调,科学处置画面的动态与静态关系,做到动静结合,相得益彰。静态构图艺术是电视摄像常用的构图形式,主要对拍摄的静态元素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以精准表达内容[6]。利用静态构图方式拍摄的画面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整体的动态起伏很小。动态构图艺术与静态构图艺术完全相反,摄像过程中,被拍摄的人或事物一般都处于运动状态,摄像人员需要仔细观察被拍摄对象的动作特点,依靠摄像机及自身的拍摄角度和技巧等捕捉动态画面。优秀的电视摄像人员能够在拍摄过程中科学合理运用动态构图与静态构图,最大程度发挥两种构图方式的优势,从而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
3.2 保证画面构图均衡协调
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画面的色彩十分敏感。不同的色彩给人的视觉感觉不同,带给人的心情也不同。在电视摄像过程中,摄像人员需要保证画面构图的均衡协调,以带给观众更丰富舒适的视觉体验。保证拍摄画面构图的均衡协调可以有效提升电视画面的平衡性,营造更丰富协调的色彩搭配,使摄像画面中的各种元素更自然、协调。电视摄像对摄像人员的画面构图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拍摄者一方面要调整好自己的拍摄角度,另一方面要科学处理拍摄光线,力求在拍摄中捕捉到生动有趣、真实而富有美感的画面[7]。电视画面的均衡协调与观众的观看体验直接相关。拍摄时,摄像人员应巧用画面构图艺术,重点做到合理搭配颜色、设置好光和影以及调整好画面结构,为呈现良好的观看效果做好铺垫。
3.3 画面构图力求一次完成
电视摄像受到天气情况、工作人员以及资金支持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必须进行一次性拍摄。如果摄像人员未按照规定要求一次性完成作品,那么进行二次拍摄会影响电视画面的时效性,还会耗费更高的成本。鉴于此,电视摄像应力求一次性完成拍摄过程,不能进行二次加工,意味着无法通过后期剪辑处理对未一次性完成的画面构图进行补救。运用画面构图艺术,摄像人员可合理调整拍摄场景中人物和事物等的角度、光线及位置,最优化呈现各种因素,保证一次性完成电视摄像。
3.4 注重画面的层次性表达
电视摄像需要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凸显画面的层次感,力求主体鲜明和层次清晰。因此,电视摄像人员在摄像时一定要注重画面构图的层次性表达。具有强层次性的电视画面更容易使观众理解画面内容,了解画面表达的情感,加深对画面的印象,利于持续观看。反之,层次性弱、毫无主次之分的电视画面则会引起观众的不适。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较多,拍摄时一定要明确拍摄主体,以主体为重点、以客体为辅助进行拍摄,以便清晰、细致及系统地展现主体的特征。电视摄像中,摄像人员应在明确主体的基础上,运用画面构图艺术,合理调整拍摄环境的色彩和光影等,使整个拍摄画面层次分明且能凸显主体,以增强画面构图的层次性表达。
3.5 灵活运用开放式构图思维
开放式构图思维是电视摄像技术常见的画面构图思维形式。与传统画面构图不同的是,在开放式构图中,主体形象有时候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摄像人员拍摄的画面中,主体形象只有一部分显示在画面内可被观众看到,而另一部分则在画面边框之外,不能被观众看到或察觉。采用开放式构图往往是为了强调某种画外空间的存在或者暗示画面主体与画外空间的某种潜在联系。例如,在表现人物时,开放式构图中的画内形象往往会与画外空间的人和事物等进行某种互动和呼应等,极大地拓展了画面的空间内涵,可以激发观众的无尽想象。由于开放式画面构图不讲究背景协调、空间层次及色彩搭配等,因而在拍摄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电视画面时应尽量避免采用开放式构图思维。
3.6 确保摄像构图艺术的趣味性
电视节目的拍摄要确保摄像构图生动有趣。当今时代,电视受众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品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艺术应与时俱进,不断去适应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摄像人员在拍摄时对于画面的切换、不同镜头的缩放乃至拍摄角度的转变都应考虑是否自然和谐、趣味生动;另一方面,拍摄时要根据场景的不同,在摄像画面的边缘处进行留白,便于后期剪辑时插入一些能够与观众进行互动沟通、使电视节目更加有趣的信息。例如,对于画面右下角的小块区域,应尽可能不安排十分重要的信息,后期可在该区块设置互动二维码或插入有奖问答等,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
4 结 语
画面构图艺术对提高电视节目的可观赏性、优化电视节目呈现效果以及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电视摄像人员应根据摄像技术中画面构图的基本特点,采用科学方式灵活运用画面构图艺术,充分发挥电视摄像技术在提升电视节目质量方面的重要价值。运用画面构图艺术可使电视摄像技术更加专业,为优质电视画面呈现和节目内涵的延展提供助力,同时给予电视观众极致的视觉享受,从而为电视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