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浓度两项约束性指标排名均为全省第一天蓝水清地绿 美丽新大同
2021-04-10田锦鸿
□ 田锦鸿
(田锦鸿,山西省大同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主任。原标题《天蓝水清地绿 美丽画卷新大同》)
2020年,优良天数比例达86.1%,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两项约束性指标排名均为山西全省第一,这座城市是大同——全国重要煤炭工业基地、山西转型综改的前沿阵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区域,也是山西省唯一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
有机构发布了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大同得分94.89,大气污染治理的努力程度和治理效果综合排名第54名,在山西省排名第一。
近年来,大同市直面生态环境基础差、能源结构单一的状况,在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上下大气力补短板,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的丰硕战果,“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大同画卷正在铺展。
铁腕整治,捍卫“大同蓝”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大同一直雄踞全国地级市煤炭产量排行榜榜首。过度开采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矿山采空区,是常年垫底的空气质量。大同坊间曾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痛定思痛,主动应战!
针对影响大气环境的顽固问题,大同以超常举措将铁腕治污进行到底,用环境保护倒逼落后行业,积极引导、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打响“治企、减煤、控车、降尘、应对重污染天气”的蓝天保卫战。
在“去煤”上大做文章。以高端产业链搭建城市发展新的生态骨架,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池生产线核心设备制造、蓄能电池、新能源重卡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正在加速集聚。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623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的42%,全市风电光电总规模占全省新能源的1/3。引进落地了雄韬氢雄、新研氢能、上海重塑、上海华熵等一批氢能项目,建成投运全省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和新研自用撬装加氢站,开工建设集光伏发电、电化学储能、充电桩、加氢站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交通示范场站项目。强力推进了宁德时代、山西城市动力、氢都驰拓、浑源抽水蓄能、清华启迪煤矿废弃巷道压缩空气储能等“新能源+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倾力打造华北和西北地区储能系统供应的大型基地。加速建设了中植一客、中车集团、奥赛斯等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起步打造“新能源•大同造”品牌。扎实推进了煤制甲醇、煤制天然气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全面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
加大污源防治力度。去年秋冬,全市新增供热面积1100万平米,基本实现全覆盖;取缔“散乱污”企业36家;完成2家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10个县区全部完成“禁煤区”划定,完成清洁取暖替代13多万户;已并网新能源项目总规模493万千瓦;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8600多辆;1000多辆公交车、4600多辆出租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新增大、小型新能源汽车各350辆;露天矿山已完成修复任务6.78多万亩,占全部修复任务的78.7%;完成修复任务的露天矿山企业有97座;累计检查企业1500家,移送涉嫌“危险废物处置”环境污染犯罪案件2起,行政处罚107起、处罚2000多万元;利用12369环保热线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两个平台,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群防群治网络,织就严密的“网格巡防网”……
全面落实重污染天气工业污染源减排。2020年秋冬季以来,全市核查企业580家,每天减排颗粒物约47.6吨、二氧化硫约14.7吨、氮氧化物约19.7吨、VOCs约5.7吨。与10家燃煤电厂落实协商减排措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52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46吨。在全省、乃至全国多地屡次拉响雾霾警报的背景下,大同不仅没有深陷其中,而且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
如今,蓝天白云正渐渐成为大同常态,天高云淡常常刷爆朋友圈,“大同蓝”已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名片和金字招牌。
标本兼治,建设“大同清”
桑干河是大同的母亲河,其下游永定河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大同的水污染防治对京津冀意义重大。近年来,大同亮出了一系列水生态改善“组合拳”,实施源头、系统、综合“三大治理”举措,实现了桑干河水质持续改善的奋斗目标,部分河段重现“桑干夕照、鸟飞鱼翔”的历史画面。
积极构建市、县、乡三级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体系,统筹“五水共治”,通过分流、接引、封堵等多项举措,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保温提效和提标改造、排污口整治等15项重点工程。新建管网200多公里,建成投运了御河、口泉河、吉家庄等10多个生态湿地工程,进一步净化河道水质。对恒安新区、御东、浑源县和左云县的4个污水处理PPP项目实施污水厂新建工程及原有污水厂提标改造、扩容提质,全市14座污水处理厂由原来的一级A提升到地表V类的标准。御河利仁皂和桑干河固定桥两个国考断面水质均由劣V类改善为目前的IV类,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在此基础上,大同市还以御河和口泉河治理为重点,制定“两河流域”规划,实施“两河流域”湿地项目和大同市水环境整治人工湿地及流域污水收集工程,补齐北方城市生态补水不足的短板,极大地提高了生态涵养能力和空气自净能力。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搭建城市发展生态骨架,构筑全新的城市发展生态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大同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省下达的《大同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地表水水质断面考核目标,12个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42%,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25个百分点;保持了劣Ⅴ类水体为0的水质底线。其中,7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为43%,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1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连续两年保持为0。
持之以恒,厚植“大同绿”
面对历史欠账和尚待修复的生态环境,大同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及时确定生态立市战略,切实把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来抓,坚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同时发出“守护大同蓝,再造大同绿”的动员令。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去年,全市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14多万亩,退耕还林提升建设工程1.5万亩,云冈、恒山、平型关三大景区造林提升建设工程2万亩,市域周边荒山造林绿化工程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5%。大力开展公园、道路、环城林带、工矿区等地带绿化建设,市本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73%、39.61%和16.3平方米/人。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2018年到2020年,大同连续三年土壤考核名列全省前茅。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对重点企业加强监管,动态更新了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在全市开展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现场检查和污染地块开发利用情况摸底调查。扎实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宣传贯彻力度。
如今,大同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告别了风沙弥漫、煤尘飞扬的旧貌,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装。一座活力、宜居、魅力之城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