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出穷窝日子甜
2021-04-09韩春明
韩春明
虽然三九严寒的丰宁,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多度,但在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才家园小区内贵友服装厂的工人们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寒冷,他们正在赶制着一批订单,其中一名叫张友华的工人格外卖力。
今年52岁的张友华,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老家在丰宁窟窿山乡冒哈气村梁底下的一个自然村,根据丰宁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全家5口人仅花了1.5万,就住上了125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新楼房,还在小区内的服装厂找到了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张友华居住的人才家园小区,是丰宁28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小区之一,也是丰宁最大的一个集中安置点,2020年入选国家“十三五”美丽搬迁集中安置区。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近年来,丰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解决贫困人口长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综合服务配套融合,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科学规划 精准识别
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
丰宁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生态脆弱,易沙化,造林难,地质灾害点多;土地贫瘠,水、旱、风、雹、霜冻等灾害频发;交通不便,最偏远自然村距主村20多公里。分布在深山沟谷的村,靠落后生产方式获取微薄收入。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丰宁啃下这块“硬骨头”进入倒计时。在艰巨任务面前,是插花式选好搬的搬,还是以负责的态度应搬尽搬,2016年新春伊始县委、县政府定调:坚持实事求是,决不简单搞数字平衡;把握政治原则底线,凡是生产生存条件恶劣等“五类地区”,用其他方式不能持久脱贫的必须搬迁。由于坚守底线,整村搬迁率达到92%,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61.4%,国家优惠政策和有限财力都用在了刀刃上。
一开始没有设计几千人规模的安置区,顾虑体量过大不好操作,产业就业都是难题,容易造成不稳定隐患。由于搬迁无法选址,好地都是基本农田,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勉强选其它地块,又是地质灾害点;应搬尽搬又要尊重群众意愿,据此作出两个重大调整:扩大县城安置区规模;群众同意率高的村优先搬。从最初6栋楼,到再盖10几栋,到最后69栋,县城安置区承接了总搬迁任务的73%,吸纳集中安置人口的78.8%。在“全面落实政策标准,坚决不碰政策红线”的原则下,严格执行建档立卡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人均自筹3000元、同步搬迁人均自筹1万元的政策红线,实施精准搬迁,并对全县171个贫困村逐个进行检查认定,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经过最终认定,确定全县搬迁人口规模10882人,其中建档立卡6680人,同步搬迁人口420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率达到61.4%。
创新模式 五区同建
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原住天桥镇西龙潭村的付文艳现在衣着时髦、皮肤白皙,昔日大山里极度缺水,几天没水洗脸是常事。新家园,水暖气一应俱全,休闲广场、绿地公园下楼便是,居民生活习惯改变的同时,心里的幸福感正在提升。如今,付文艳在小区物业岗位上,干劲十足,打扫卫生、播报各类信息,和每月2000元的工资相比,能为大家提供服务,更让她心情舒畅。
搬迁容易搬“心”难。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看的不只是住房,更关注搬迁后是否有生计,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大考验。为此,丰宁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创新推行县城集中安置住宅区、脱贫产业项目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土地复垦区、土地流转区统筹规划建设的“五区同建”的闭合式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在集中安置住宅区的东侧,就是脱贫产业区,164个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可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不仅如此,依托经济开发区企业集中的优势,可集中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户均实现1人就业。同时,设立综合配套服务区,配套建设商住综合体、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站、开发区医院、第七小学、开发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搬迁户就医、就学、出行、娱乐、购物。
为帮助搬迁群众“快融入”,人才家园社区党委实施了安心、聚心、同心、舒心、暖心等“五心”工程,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坚持思想引导、文化感染、习惯养成、营造氛围等举措,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和满意感。面对居民的乱扔垃圾、醉酒闹事、邻里纠纷等不适应,社区成立了10个党支部、居委会,采取“物业公司+区片长+楼栋长+单元长”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小区管理,目前秩序井然。并且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入户一次,解决搬迁居民入住后的各类问题,开展“保姆式服务”。在就业上,建立了所有搬迁户信息台账,建立岗位数据库,定期组织培训,召开大型招聘会。目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人员基本就业。搬迁群众已适应了新生活,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产业先行 多重覆盖
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干得起劲的张友华有她自己的“幸福账”,他在在服装厂,丈夫在蔬菜大棚,两人一个月收入将近7000元;婆婆享受大病医保,今年一年,6万元的住院费就花了不到500元;女儿在实验中学读高中,享受“两免一补”……2019年,正式扔掉了“穷帽子”。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有效保障,也是移民搬迁户实现能致富的基础。”丰宁县委书记方志勇说。
按照“产业扶持、多重覆盖,强化就业、稳定增收”的原则,丰宁县委县政府针对每个贫困搬迁户都制定了一套扶持计划,一户一策,找准稳定增收脱贫渠道。首先,依靠光伏帶动,实现“一重覆盖”。通过集中式光伏电站和村级光伏电站实现光伏对贫困搬迁户扶持全覆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搬迁户,通过安排光伏电站维护、护草、河道管理、保洁服务等扶贫公益岗或临时劳务报酬形式带动1348户稳定增收,每户每年收益6600元以上;对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搬迁户,通过光伏奖补或设置家庭公益岗形式带动1332户,每户每年补助资金3000元以上。
“搬出大山,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就业问题。配齐产业,以产业带就业,是丰宁实施的‘二重覆盖”。方志勇介绍,丰宁对28个集中安置小区,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同步建设产业园区24个,实现“一区生四金”——通过自主经营164户搬迁户挣到了现金,通过股份合作273户搬迁户挣到了股金,通过就地务工529户搬迁户挣到了薪金,通过土地流转284户搬迁户挣到了租金。同时,通过“政银企户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扶贫,年带动400多户增收;开展旅游扶贫带动218户增收;入股扶贫龙头企业分红1733户增收;扶贫车间带动150户增收。在此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集中安置小区都配套建设扶贫车间。仅人才家园小区内的扶贫车间就已为小区22位搬迁居民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加工服装,人均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