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里的风骨
2021-04-09余显斌
余显斌
17—18世纪,在西方宫廷间,流行着一种贵重的物品:白金。但是,这种白金绝非今天的白金铂,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瓷器。
瓷器,此名出自意大利,意为光滑的玛瑙和贝壳。在欧洲,人们喜爱瓷器,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据说,罗马国君奥古斯都曾用一队龙骑兵去交换几十件瓷器。这简直是瓷器史上的传奇。
有人说,瓷器算得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并列。英语中,china,本身就是瓷器。可见,瓷器是中国文明的典型代表。
瓷器,水火土的完美结合
瓷,是水、火、土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天地灵气所化。
传说黄帝的时候,一个农人将泥土兑水,揉成瓢状,放在草堆上晒着。由于不小心,引燃了草堆,燃起熊熊大火。草堆烧后,泥瓢却没被烧毁,反而更加结实了。黄帝听后很惊讶,思索再三,就让工匠们重做一个再次烧制实验,果然如此。从此,陶器就诞生了。
陶的出现,从此也拉开了瓷器生产的序幕。
瓷器制作的时间,最早应在商代。
20世纪的80年代,在江西角山的青山秀水间,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废瓷。文物考古人听到消息来到这儿,在揭开约400平方米的稻田的同时,也揭开了商代最大的瓷窑面纱,各种窑型呈现眼前,在这里还发掘出瓷器420余件,每一件都晶莹剔透。
中国瓷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发出清幽的光泽,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也照亮了历史的隧道。
名瓷,智慧的结晶
瓷出现后,中国名瓷也如群星璀璨,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唐三彩、钧瓷和美人祭。
唐三彩产于盛唐,打破唐初黄彩或绿彩的单彩釉色,在同一胎体上,使用多种颜色,却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形成今天所说的“三彩”。
唐三彩瓷器内容广泛,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物俑和动物俑。
人物俑题材很广,内容充实,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一一毕现,栩栩如生。其中武士俑或站立,或骑马,或拉弓射箭。人物体魄健壮,轮廓分明。当时武士俑是陪葬的,即保护死者亡灵不受妖邪侵害。为此,工匠们将之塑造得肌肉发达,蹙眉怒目,剑拔弩张,有一种凶神恶煞气势逼人之感。一般武士们都脚踏“魔鬼”,魔鬼也塑造得雄健有力,个个鼓目咧嘴,做挣扎反抗状。所造胡俑则深目高鼻,有的头戴尖顶帽,身穿开领衣;有的手执胡瓶,背负包袱,行走在经商的道路上,一个个呼之欲出,让人叫绝。三彩俑最多的是女俑。女俑也是最美的,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有的悠闲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带生风;有的虔恭典娴,广袖飘逸;有的头束丫髻,窈窕多娇。1970年洛阳出土的女立俑,头梳丫髻,上罩短袄,腰束长裙,体态婀娜,年仅十五六岁,显得格外俏皮、伶俐、活泼。
动物俑塑造得简练概括,极富浪漫色彩。唐代尚武,众人爱马。马,成了唐三彩的主要内容。唐三彩马大多线条流畅,骨肉匀停,饱满有力,华美富丽,比例准确,极富艺术概括力。唐三彩马一般采用动态形式,有的腾空奔驰,有的缓步徐行,有的昂首嘶鸣,有的低头啃蹄,有的追逐戏耍,但各种形象都带给人一种力量的象征和浪漫活泼的感觉。
钧瓷,是与唐三彩相媲美的一种瓷器。其最大特色是“窑变”。别的瓷,描云为云,画竹为竹,钧瓷不然,其色泽图案,天然而成,自然造化,鬼斧神工。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由于釉料配方、燃料、窑温不同,窑炉结构和烧制程序存在差异,使得钧瓷变化多端,神鬼莫测。即便同一种釉,同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时间出窑,钧瓷也是斑斓驳杂,面目各异。据说,一个烧瓷大家,烧出一件色调古朴、典雅,瓷质细腻的瓷器,遗憾有些微的残缺,于是又严格按同样釉料配方烧制,可再也没烧出同样的效果。
钧瓷另一个神奇处是“开片”。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之后,此声渐渐趋缓,舒曼如沙漠上的驼铃和月夜里的琴声,清亮而细微。伴着乐音,钧瓷上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
美人祭,是瓷器中一阕凄婉哀泣的小词,有一种婉约美。此瓷不但美,更深藏着一个忧伤的故事。
美人祭也叫祭红或霁红,瓷胎稀薄,胎质透亮,色泽红晕而润滑细腻,是红釉中的上品。据向焯的《陶业记事》记载,明朝的时候,御器厂烧瓷,屡烧不成,工匠们受尽了鞭笞责罚,苦不堪言。而且按规定,到期不完成就处死。有个老窑工为此事晚上回家唉声叹气,其女儿问是何原因,老窑工说窑温不够。第二天,老窑工去烧窑,他的女儿打扮得齐齐整整,来为父亲送饭。此时,窑温仍烧不上去,大家很忧愁,饭也难以下咽。突然,窑工女儿大喊一声,推开众人,纵身跳入窑内。正当大家叫嚷哭喊时,窑温升上去了,瓷器烧制成功。瓷器白里透红,醉里透嫩,嫩里又沁出淡淡的胭脂水粉色,人称此瓷为“美人祭”,意为美人血染成。又因此瓷釉红如酒后少女脸上的红晕,又叫“美人醉”。
瓷器,凝固了的人格
瓷器出现之后,立即受到了文人们的青睐。
唐代文人陆羽,喝茶必用瓷器。而且,在他的传世之作《茶经》中写道:“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充满赞叹。唐李肇在《图史补》里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将瓷器和砚台相提并论,可见文人的重视。
一则宋人的笔记记载,辛弃疾得到一个花瓶,颀长秀气,质地细腻,洁净如雪,其薄如纸,摆在几上,淡雅,美观。每天,词人都蓄一瓶清水,插一枝花儿。填词之余,赏玩不已。
不久,词人陈同甫来访,看了瓷瓶观赏再三道:“此瓶为唐大邑窑所产,算绝品。”辛弃疾忙请教原因,陈同甫回答:“杜工部有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者,就是此瓷。”词人听了,再也舍不得用此瓷插花了,而且每每见人,出示此瓶,以示夸耀。一日刘改之来访,词人拿出,刘改之大笑:“此乃五代曲阳窑,目前品种流傳很多,也没什么稀罕处。”稼轩忙询问缘由,刘改之道:“曲阳窑白瓷,底部有一‘官字,验之即明。”稼轩验看,果然如此。由此可见,文人熟悉瓷器,实在不虚。只不过稼轩忙于政务,略微生疏而已。
文人把自己的作品和瓷器联系起来,起自宋徽宗。宋徽宗在自己的作品《文会图》中,绘录了140多种瓷器,可算空前绝后了。
国势兴隆,瓷业也随之兴隆。时下盛世国力,很多艺术家纷纷把眼光投向瓷器,融诗、书、画、篆刻于瓷器,使得瓷器具有浓郁的文人画气质。笔者曾见一陶瓷画,名曰《李白醉酒》:诗仙醉态可掬,纱帽歪斜,步履踉跄,被一个童子扶着。让人见了,哑然失笑。
瓷的美,首先在其细腻含蓄,这点与中国读书人所追求的人格相似。中国人追求着一种中和境界,喜怒不形于色。而瓷的这种虚静沉稳,恰恰暗合了文人的品行。
瓷的美,其次在于洁净透明,如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经过中国文化洗礼的读书人,喜欢坦坦荡荡,不欺诈,不隐藏。他们追求一种洁白如瓷的精神境界。
瓷的美,更在于它的精神。玉可碎不可毁其洁,竹可焚不可坏其节,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大概是读书人最爱它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