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
2021-04-09邓华明
邓华明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有机化学是我校医学检验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相比,具有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衔接紧密的特点,学生需掌握大量分子结构、反应机理、化合物性质等知识重点,才能解决鉴别、推断等知识难点。
本课程的授课模式主要有两种:纯理论教学、理实相结合教学。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积极性较低,学习效果不理想。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课程内容繁杂且抽象。调查发现,我院本专业80%的学生高中时为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化学的学习甚少,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②课时少,内容多,所以教师容易“填鸭式”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互动少;③不能及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状态,因而教师也就不能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④考核方式多以期末考试为主,易导致学生课前预习不上心、课上学习不专心、课后复习不走心,临考前抱佛脚,因而考核结果也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1-3]。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现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4-7]。鉴于有机化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将雨课堂运用到教学中,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现就以醇单元教学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
1 教学分析
1.1 教学内容
本单元理论教学内容属于含氧衍生物模块中的醇,醇是连接烃类及含氧衍生物的桥梁化合物。课程学时:2学时。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总结醇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能说出常见的重要醇类化合物在医药卫生行业的应用。技能目标:能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能够根据理化性质列举出鉴别醇类化合物的方法。素养目标: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的意识;培养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
1.3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总结醇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能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醇类化合物。
难点:能根据性质鉴别醇类化合物。
1.4 学情分析
课程教学对象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感被动灌输,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尝试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开展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已掌握烃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但综合应用理化性质鉴别化合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 教学策略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利用雨课堂、微课、视频、思维导图、球棍模型等资源开展教学。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导学
教师在课前将预习课件、微课、预习题等资料发布到雨课堂,并推送至学生手机微信端。学生接收预习任务,观看预习课件,完成客观题和预习思考题:①总结烃类及醇类化合物命名的思维导图;②查阅资料,用一句话阐述便携式酒精测试仪的工作原理;③临床上常用酒精作为外用消毒剂,酒精的浓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吗?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查看、分析学生预习成果,了解学生对醇的鉴别、命名及化学性质尤其是消去反应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对醇的官能团和结构知识掌握较好,最终确定教学方案。
3.2 课中学练
本实施过程分初识醇类、解读醇类、应用醇类、总结点评四个教学环节。
3.2.1 初识醇类
首先,教师展示交警测酒驾的图片,创设酒测情境,结合预习思考题,提出问题:交警是如何快速判断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酒驾检测的指标、检测工具、检测原理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入醇的学习,培养学生安全驾驶的意识。
然后,教师讲授系统命名法:①通过flash动画展示乙醇的三维分子结构,引出醇的官能团。②利用球棍模型解释R-O-H中O原子的sp3杂化轨道状态,引出R-O-H的键角和空间立体结构;并以C5H12O为例,使用球棍模型演示官能团异构和碳链异构。③通过举例常见的醇,阐述醇的分类,并从碳原子类型知识点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季醇,为什么,并通过雨课堂平台随机抽选学生回答。④通过雨课堂平台随机抽选学生温故化合物系统命名的三步骤:选主链、编号、命名,总结归纳醇的系统命名法,并举例示范。
接着,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实时推送命名习题和错误率高的预习题,学生通过手机端限时完互动练习。通过练习,纠正了学生书写不规范的问题,预习题的正确率也由课前的67%提高到92%,解决了预习难题。
最后,教师通过展示学生预习思维导图的成果,引导优秀学生讲解总结思路,使学生相互学习,有效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习成效。
3.2.2 解读醇类
基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理念,在本环节授课过程中,我们从结构入手,利用球棍模型教具,演示醇的结构特点和化学反应过程,通过触感演练增加学生对抽象性质的理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
教师借助醇的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醇的结构归纳醇溶解性、酸性、酯化、取代、脱水、氧化、邻二醇特性等反应性质,剖析重、难点。学生观摩教师球棍模型展示操作,并根据结构,推测O-H键、C-O键、α-H键、β-H键断裂发生的反应类型。
接着,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球棍模型演示任务:①制作2-丙醇和甘油;②展示乙醇分子间脱水反应过程;③展示乙醇的羟基被卤素原子取代的过程;④展示乙醇氧化成醛的过程;⑤完成在线性质练习题。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球棍模型演示任务和在线性质题测试,对不理解的演示任务,随时通过手机端雨课堂平台观看醇化学性质球棍模型演示微课,化解难点。
然后,教师播放醇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等教学视频,使抽象、复杂的反应形象化、具体化。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领悟醇的性质反应,突破性质重点。
最后,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推送鉴别主观题:请用化学方法区分乙醇、甘油和乙醚。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乙醇、甘油特异性的鉴别方法:利用金属钠推断出乙醇,利用新制氢氧化铜推断出甘油,在没学醚性质的前提下,排除法推测出乙醚。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在线推送伯、仲、叔醇鉴别客观题,利用习题化解鉴别难点。
3.2.3 应用醇类
首先,教师展示新冠疫情期间的消毒酒精着火的案例,提出问题:使用75%消毒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如果着火要怎么处理,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接着,教师播放消防员扑灭酒精着火的视频,学生通过学习消毒酒精使用注意事项及着火处理方式,培养消防安全的意识。
然后,教师展示学生预习思考题的语音成果,并发布阅读和讨论任务:①阅读课本60~61页,查阅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 酒精作为燃料、消毒、预防褥疮、物理退热等作用的浓度分别是多少;②举例重要的醇在生活、医药、工业上的应用。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醇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绿色化学的环保意识。
最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分钟化学”环节,通过榴莲的气味引入生活中有趣的化学关联知识——乙硫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
3.2.4 总结点评
在总结点评环节,教师使用XMind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即时归纳总结醇的分类、结构和命名特点、化学性质、鉴别方法,培养学生的构建系统、严密的知识架构的能力。
3.3 课后拓展
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发布课后作业,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拓展。学生登录雨课堂平台,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按时完成课后思考题,拓展职业能力。本章课程结束后,通过雨课堂平台完成单元测验,检验学习水平。其中,测验分数<80分的同学,需完成学习笔记,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教师总结归纳雨课堂平台学生点击“不懂”的PPT,关注讨论区留言,就学生私信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4 教学反思
本课程利用雨课堂平台进行教学,扩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在线教学和实体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学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传统的球棍模型演示的手段相结合,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醇的结构、命名以及性质,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化解了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成果,发布个性化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并根据课程内容实施课堂实时考核,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在教学成效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懂结构、会命名、知性质、识鉴别”的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在课堂实时考核和课后考核中实现了相应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
5 结 语
今年疫情猝不及防的蔓延给传统教育带了一些应对的改变,例如延期开学、云端教学。经过上半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云端教学从开始的“权宜之计”俨然已成为一种潮流,它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教育改革的契机,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信息化教学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所具有的功能,主动思考和建构适合新时期和面向未来的教学方式,加快完善线上教学机制。在后续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精简“应试”教育的内容,增加科学防控疫情等“应世”教育内容,把生活需求、职业需求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让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开放、便捷,以实现师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