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卓越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4-09胡传波李廷真尹华伟
胡传波,李廷真,尹华伟
(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 404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1]。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持续提高紧缺人才培养质量。化学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才质量[2]。
2021届毕业生人数较2020届再涨35万,总体规模已达909万。毕业生人数如此之多,其中不乏一批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例如,培育出的学术带头人、行业领军人的数量,与庞大的毕业生基数相比,实在是不成比例。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出一批卓越的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毕业生去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继续读研深造,二是就业创业。根据需求导向及目标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拔并给予条件保障,培养出的卓越人才大致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随着本科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发展越来越快,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3]。显而易见,这些继续深造的学生成为研究型人才的概率远大于就业创业的学生,一部人甚至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成为科研领军人才。目前大众普遍认为学术研究是研究生阶段的事,但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就要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为将来成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如果学生选择就业创业,在培养过程中,就必须牢牢把握产业需求,深入剖析化工卓越工程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托学科优势与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出特色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进而支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4]。
由于教育资源、优质硬软件平台、实验实践条件、教师结构等条件限制,就普通高校而言,在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我们对本科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采用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由点及面引领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出一批卓越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1 了解学生职业规划,建立学习档案
向学生精准传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详细剖析其设置目的,使学生了从本质上对本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深入调查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导向,加大同本市相关企业和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联系,获取最新信息;同时总结以往毕业生考研情况,使其全面了解本专业学习内容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及实践实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对职业规划做出初步判断。此时需要根据学生成绩、课堂表现、学习兴趣、个人发展规划等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2 强化学习基础,引导分流发展
夯实学生学习基础,使其掌握化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保护、实验技能、工程技能、创新思维能力等基本训练,拥有对改进和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的基本能力。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仿真软件、教学媒体的使用,加强学生学习效果。通过研究案例的思维走向和方式方法,通过模仿和自主创新,整理出自己的方案,培养实践能力[5]。依托基层教学组织,交流教学经验及心得,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纠正学生对专业发展认知理念浅化固化。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深度挖掘其想法。在学生自愿选择及个人档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继续深造和就业创业的选择,引导学生分流发展[6]。
3 分层分类发展,建立化工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每年选拔一次卓越化工“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根据公平自愿的原则,学院公布招收条件、人数、专业类别、科研指导教师等信息,并召开答疑会,解答学生疑问。学院成立考核小组,根据分类不同,分别采用笔试与面试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学习档案、综合素质等情况进行考量,公示成绩并最终择优录取[7]。
分别为选拔出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选派指导教师,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对象选派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科研工作时间较充裕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并成立指导教师团队[8];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选派具有一线企业工作经验、工程能力强、具备产学融合能力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并成立指导教师团队。
为满足科研训练条件,在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耗材等方面优先满足“研究型”人才培养对象,优先选派其参加学术科研项目等,给予其自由探索空间,为其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并在其考取硕士研究生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在选派学生参加创业就业大赛,进一线企业学习交流,参与校企合作等项目时,优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并为其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有效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生学习活动为重点,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学习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室训练,增强科研能力。同时采用指导教师监督制,人才培养对象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商定具体工作目标[9]。
4 建立卓越人才培养考核机制
指导教师团队定期对人才培养对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查、审核,根据其完成进度给予相应的奖惩。提交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对于限期内仍无法完成整改的学生,召开教师团队会议,取消其人才培养对象资格。
根据卓越人才培养周期,建立效果跟踪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人才在考研前后,收集相应考研分数等信息,对考研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估。考查其在“化工卓越人才培养”期间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科研成果,对考研初试及复试、择校等方面的影响[10]。“应用型”人才在择业创业期间,对其初始岗位、薪资、创业意向等进行记录,并对其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跟踪。考查其在“化工卓越人才培养”期间进行的实践等活动对其就业创业的影响[11]。
根据社会需求导向和个人职业规划,合理进行教学改革,分层次分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别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打下良好基础,发挥其辐射和带头作用,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