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的护理人文浅析
2021-04-09王欢欢何子君韩继明
王欢欢,刘 霖,何子君,韩继明
2020 年新春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武汉作为重灾区,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前往支援。据卫健委不完全统计,此次援鄂医疗队员达4.26万人,其中护士2.86万人,将近70%,充分表明护士在我们国家医疗中的重要地位。现在疫情处于可控可管阶段,我们的护理工作不能仅聚焦于挽救患者生命,对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是必要的。老子曾曰:“凡事从自我做起,从自我开始认清”。要做好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护士自身人文素养势在必行。20世纪70年代,医学人文领域发展起来,包括伦理学、文学、历史、综合医学和其他从医生角度描述的主题[1]。在卫生保健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这一时期,护理专业并没有强调寻求人文,人们对护理专业的刻板印象依旧。但随着医学人文的逐渐成熟以及跨学科教育的兴起,护理人文发展被提上议程。
1 护理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性
发展护理人文,首先必须把握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不同学者对人文素养有不同的理解,可概括为:社会人基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沉淀,对人类文明的传承、理解和实践,内化为自身独特的气质、人格、品德和修养,外显为能力,升华为精神,其核心是人,其灵魂是人文精神[2]。因此对于护理人文素养,我们可理解为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兼具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内在修养,主要强调语言文学、人际沟通、伦理认知、理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了护士必须掌握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知识体系,同时也涵盖了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精神体系的内在要求[3]。
人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基石[4]。新冠疫情中护理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行为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称赞。向邱[5]等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对方舱医院的护理人员通过实施护理人文关怀培训及营造方舱医院人文关怀环境,有效提高了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且住院新冠患者对方舱医院的人文关怀表示极大的认可,100%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到了爱与关怀,85%的患者认为人文关怀举措对疾病治疗有帮助。回顾以往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较薄弱,护患关系十分紧张。张丽[6]等指出护患纠纷原因往往并非是技术问题,多数时候是由于医务人员态度差,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所引起。从大陆初入藏区医院的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能力不足,使护患关系恶化,导致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降低。但通过系统的人文素养培训后临床护士的人文素质显著提升,满足了藏区患者文化护理需求,促进了藏区护理专业发展[7]。Delmas[4]等对瑞士血液透析护士进行基于沃森人类关怀理论的教育干预措施,发现护患关系明显改善,护理团队凝聚力提升,护士临床工作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积极改变。可见,国民健康需要将人文注入护理专业,医疗发展促使护理需要人文素养,护理人员本身也应要求提高人文素养,它已是护理人员的内在品质,缺少人文素养的护士,无法称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2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养发展的阻碍因素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关怀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临床护士及护理学生对人文关怀认知不深 董学岭[8]研究发现新冠疫情下护士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但人文关怀能力有待加强,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普遍低于常模,与费冬雪[9]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学历、课程教育目标相关。范宇莹[10]等研究指出我国78%的临床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不知或知之甚少,91%的护士表示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9]。唐庆蓉[10]等也证实了护理专业人员在校及工作期间接触人文培训机会少之又少,仅20.4%的学生表示清楚人文素养相关概念。我国的医学生高中阶段主修数理化,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进入大学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英语和计算机占据了通识教育的半壁江山,人文课程被严重压缩,人文教育被严重忽略,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几近枯竭[11]。尽管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机会有限,但其对人文素养的现实意义及社会意义给予广泛的肯定,新冠疫情期下护士对人文关怀培训热情很高,75.26%护士认为需要进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训,87.89%护士人文可以增加叙事护理培训内容,74.21%的护士认为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可以更好的掌握人文关怀技巧,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8]。我国护理专业整体人文素养堪忧,加大对临床护士及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利于推动我国护理领域人文回归。
2.2 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理念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 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可有效提高抗疫护士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价值感。霍然[11]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间支援护士进行访谈发现接受到良好人文素养教育的护士不仅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架构、熟练的护理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充分凸显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战胜焦虑、恐惧情绪,稳定人心,积极应对风险。但受传统护理教育的影响,注重实用性及满足社会需求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临床护理人员着重学好知识与技术,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12]。谭佳慧[13]等调查发现,我国只有少数护理教育改革前沿的院校设置了有限的人文课程,且人文课程教学时数仅占总教学时数的8%左右,护理人文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许多院校都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案,增加医学人文课程,但各医学院校并没有统一具体标准,仅有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两门课程必须选修,课程设置随意,课时量和课程门类明显不足,使得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还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14]。
2.3 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单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冠疫情期间临床护士人文素养水平充分暴露,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有38.7%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总体人文素养一般或较低[15]。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护理学院人文教师是临床护理专业教师,或者是专门从事人文、社会课程研究的公共课老师兼任,他们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难以实现人文教育和专业实践的相互渗透,不能满足护理人文教育发展的需要[16]。黄丽萍[17]等指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对医学人文教育者从部分教师转变为全职教师及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将护理学基本技能与人文关怀有机整合,在相对应章节内, 补充疫情中暴露出的欠缺的专业知识作为拓展内容,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此外,现行的护理人文教学形式基本上沿用的中学生应试教育方式,偏重名词概念解释,基本原理灌输,忽略了展示逻辑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教师借助多媒体讲课,学生通过考试被动的接收知识是很难将所接触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人文修养[18]。
2.4 医院护理人文培训不完善,缺乏组织支持 人文执业能力是护士的基本要求,更是保障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在此次抗击疫情中,马清华[19]等研究发现医院对护理人员开展人文关怀培训,增强了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有效地改善了新冠肺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氛围。受到专项培训的护士对人文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善于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利于推动我国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但汪宇昕[20]、黄莉莉[21]等研究指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对于人文护理重视程度一般,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缺乏医院组织的支持,这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成正相关。人文护理实践是由医护、卫生政策部门、医院管理者、患者等多方参与的一项系统、复杂、持续的工作,医院人文培训资源匮乏限制了护理人文关怀的开展。鉴于人文关怀护理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显著优势,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提供人文护理培训,营造医院人文关怀氛围,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实现护患共赢。
3 护理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的构建
3.1 改进医学院校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是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摇篮。Dan Lecocq[22]等对比利时护理人员与护理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发现,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更高,护理学生由于接受学校人文教育内容有限,加之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使其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普遍较低。目前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仍处于医学教育的中心,各医学院校应改进自身教学理念,整合、优化护理学专业人文课程结构,加大医学人文课程的投入,科学合理的迎合护理学培养目标,从根本转变传统教学结构,促进护理人文整体回归。此外,学校可结合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真人真事开展情景教学及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PBL),创新教学形式,将人文教育渗透于护理案例,调动护理学生学习热情可有效培养并提高其人文素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护理学发展输送人才[23-24]。
3.2 加快护理人文教材建设,促进护理学生人文护理实践目前我国护理人文课程教材多是自编自印,没有固定教材,且教学计划随意。没有高质量的人文教材做基础,很难实现护理人文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一项临床调研发现[25]疫情期间的临床护士基于Watson十大关怀程序对新冠肺炎隔离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干预,有效提高了自身人文素养,且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因此,学校护理人文教育者应加快步伐,探索教材改革新路径,对人文教育课程进行编撰,结合国内外优秀教材进行参考,构建中式人文教育模式[26]。其次,校园文化实践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又一平台。学校可积极开展有关护理人文的宣传活动及学习比赛,例如联系新冠疫情出现的感人事迹或者人物进行宣讲或讲座,营造校园护理人文素养氛围,充分凸显专业特性,促进护理大学生的校园人文护理实践,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3.3 结合护理专业特色,加强医院人文培训 临床实习期是学生将人文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关键期,是由护生成为临床工作者的中转站。Chane[27]等研究表明医学人文课程培训可提高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理心,减少无意识偏见,促进其职业认同感。刘新文[28]等研究针对新冠病毒肺炎住院患儿这一特殊群体,明确了一系列人文关怀护理措施,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关怀培训指导,增强了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及专业技能。并成立陪护团,积极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及实施生活、学习照护,这有效缓解了患儿住院的恐惧心理,促进患儿康复,且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鉴于此,医院可定期开展人文课程培训,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提供进修深造机会,营造浓厚人文护理氛围,提高护士人文执业能力,建立信心,增强职业成就感。此外,郑燕云[29]等研究发现实施中医特色人文关怀,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中可有效降低转重症率,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改善负面情绪及态度,有利于新冠病毒的防治。中医护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护理学科,将其紧紧融入到临床人文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护生的专业水平及人文素养,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3.4 改革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实行跟踪考核 一项对医护人员医学人文培养满意度调查显示[30]护理人员认为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亟需改善,其满意度分别为11%、7%。目前,我国各院校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人文课程普遍采用笔试终结考核方式,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多样、形式颇多,护理专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人文知识,提升技能水平,民族意识、价值观与信念表现等也囊括其中。单一的纸笔考试并不能全面的表现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提倡多种评价法联合,坚持自评、他评相结合原则,进行综合分段多样性考核,实行跟踪考核,建立个人素质成长档案[18,31]。可通过查文献、课堂讨论、设计实脸、专题报告、撰写论文等形式来评价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为患者着想的思维习惯,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把患者作为一个具备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看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 小 结
新冠疫情期间,护理专业人员人文素养的提高会增进护患间的信任关系,为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提高护理专业整体人文素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得到护理界教育学专家、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重视、支持与引导,设计出更科学系统的,符合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以期培养出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真正满足大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