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2021-04-09马一德

中华环境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发展

文|马一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充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

以“双碳”目标为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淘汰各行业落后产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此基础上,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承诺:“中国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望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红利”。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不仅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为当前至21世纪中叶的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其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塑造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双碳”目标为牵引,以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为抓手,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发展方式变革。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绿色低碳技术储备不足,非化石能源技术研发面临关隘,基础研究短板凸显,实现“双碳”目标的阻力不容小觑。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出现了变化,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高能耗、高污染的旧生产方式难以维系。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激励科技企业跳出短期利益的窠臼,强化基础创新、发展长期竞争力,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产学研联动,加快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设备研发推广。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应用,加速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采用先进技术与新材料不断升级现有设备,加强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对制造、工艺、采购、营销、物流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低碳化改造,提升端到端的运营效率和节能减排,以更少的能耗和更低的污染实现商业价值。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环境科学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鼓励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能源与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前沿学科,夯实绿色低碳底层技术的根基。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因此,要发挥全方位优势,集中力量加强绿色“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设一批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国家级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先进核能、氢能、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近零碳建筑、新能源汽车、储能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领域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推广先进高效节能产品设备,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速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的低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突破碳中和发展中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逐步形成全球碳中和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区域创新中心。

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双循环”,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以构建高效能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机制为主轴,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培育绿色技术、绿色资本、绿色产业深度耦合、良性循环的国内市场。

数据与传统的资源、技术、资金一样,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应广泛建立以充分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积极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和服务产品;以释放知识产权大数据为动力,整合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及信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作用,支持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联合研发,强化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加强高技术含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2021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强竞争法律制度和政策宣传培训,强化企业公平竞争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塑造公平有序、厉行法治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厚植崇尚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有助于增加企业对其研发和投资活动的信心。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惩罚各种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公平竞争,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帮助新兴科技企业脱颖而出,更好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以全国碳市场领衔的市场机制建设。根据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市场主体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以2021年发电行业率先启动上线交易为起点,“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将建成。有关研究显示,长期来看,我国碳交易规模将超万亿元。因此,有必要稳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出台明确的碳定价规则。在着力建设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促进《巴黎协定》有关碳市场机制的谈判取得成果,探索国家间区域统一碳市场或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行性,促进公平贸易,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果。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结构变革浪潮下,产业链、供应链、利益链面临绿色重构,“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各领域,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三链”深度融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这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能源供应约束趋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发展空间。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而资源能源供给相对不足,需要借助绿色发展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运用技术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高效益和低排放的数字经济、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方面,打造若干国际先进绿色低碳制造业集群。促进工业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发展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并推动增加服务业的出口比重,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在工业领域要推行绿色制造,在建筑领域要推行节能标准,在交通领域要推行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充分激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着力发展生物技术、通信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低碳生态工业,改造提升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绿色清洁生产;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旅游区、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新型生态服务业,文化创意、绿色商业等新兴业态;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打造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赋能钢铁、石化、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治理手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要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减排治污新手段,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才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绿色是一个全过程的整体概念,特别强调源头治理和控制。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要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扩大环境容量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控制要在生产的源头、过程和终端三管齐下,源头为主,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实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从细微处着手,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低碳社区,鼓励居民选用环保建材和节能电器;推广绿色交通、完善公共交通、发展慢行交通、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建设低碳化交通管理体系,构建低能耗、高效率交通模式;推广绿色政务,发挥政府在绿色低碳消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