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城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2021-04-09周城宝山区消防救援支队
■ 周城 宝山区消防救援支队
电动自行车以其经济、快捷等优点,成为本市广大市民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据统计,上海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1000 万辆,实际使用量约800 万辆,主要用于市民日常代步出行和外卖快递骑手使用。但伴随着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因其本质安全不过关、违规改装改造、停放充电不规范、安全意识不强等多种因素,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呈多发频发趋势,火灾致死率高,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已成为城市最主要的火灾风险之一。笔者以日常工作生活的上海市为基础,调研分析特大型城市在电动自行车管理中的通电难点,提出合理化对策。
一、火灾基本情况及分析
据统计,2020年1 至10月,已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400 余起,造成20 人死亡(已超过前3年亡人数总和,17 人),17 人受伤,造成500余万元的直接财产经济损失,在全市整体伤亡人数中的占比超过四成,可谓是火灾原因中的第一杀手。特别是8月以来,连续发生三起较大亡人火灾事故,累计造成12 人死亡。
(一)从9 起亡人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分析。事故均由锂离子蓄电池故障引发,且均为改装、加装电池;有6 起事故是由外卖、快递骑手使用的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引发,2 起事故是由通勤距离较远人员的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引发;有7 起事故发生在租赁住宅场所内,2 起事故发生在沿街商铺内,有的还存在违章搭建阁楼住人的“三合一”现象。
(二)从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原因分析。今年400 余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因电池单体故障引发火灾事故占总数的34.7%,电池过充电占21.8%,短路占8.9%,自燃占3.8%,接触不良2.9%,其他原因占27.5%,客观反映出电动自行车采用非标大容量蓄电池,质量不过关,是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电动自行车充电环节亟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市民对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等常识仍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二、火灾隐患成因分析
(一)蓄电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家仅制定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推荐性产品标准,蓄电池作为组件,仅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未明确具体本质安全要求,客观上造成监管依据不足、准入标准过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近期,公安机关在开展防范电动自行车火灾综合治理工作中,侦办涉及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刑事案件中,因无法提供由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的不合格产品鉴定报告而使案件难以进入后续程序。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并未纳入国家强制监管范畴,故尚无法对该种电池的生产进行强制要求。目前行业内鉴定业务使用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GB/T36972-2018)、《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及充电器》(QB-T2947.3-2008)第三部分,锂离子蓄电池及充电器。该两种标准系行业内产品推荐性标准,无强制约束力。同时,非法改装销售蓄电池已经形成了灰色产业链,一般在外省市生产后入沪销售,大部分都是利用新能源退役、残次品或废旧处理等电芯拼装生产,缺少必要保护配件,本质安全堪忧,且本市部分销售车行为追求利益,存在销售超标产品、违规改装、室内违规设置充换电设施等违法行为。
(二)停放充电设施数量依然不足。全市1.3 万个居民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总数约457.3 万辆,已建成集中停放车位191.4 万个,停放缺口约265.9万个。已有3540 个小区加装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成集中停放充电场所27137 个,其中,设置喷淋系统的有6467 个,占23.8%,设置自动报警系统的有4141 个,占15.3%,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的有6563 个,占24.2%。从数据来看,全市集中停放充电场所、设施在数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且因布点不够合理、日常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无法同时满足居民充电刚性需求,导致使用效率不高,客观上使“入户充电、人电同屋”乱象成为常态,大大增加了火灾风险。
(三)高频使用人群风险较高。据统计,本市现有38 家快递外卖企业,涉及20 个市级中转中心,4000 多个站点,注册骑手约80 余万人,此类电动自行车高频使用群体火灾风险较高,系电动自行车造成伤亡事故的主要受灾群体。综合治理行动开展一个多月以来,在外卖、快递、闪送类网点共发现284 起“三合一”场所违规住人行为,清退违规住宿人员671 人;对外卖、快递行业头部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约七成外卖快递从业人员在居住场所内充电,估算约50 万人左右。徐汇区公安分局联合市场、消防分赴浦东、闵行、嘉定等区侦破一条租售非标电动自行车及伪劣电瓶犯罪产业链,刑事拘留17人,该产业链通过自行开发“租电驴”微信小程序招募24 家电动自行车车行作为线下代理,抓住外卖、快递骑手人群对电动自行车高续航里程的诉求,向其提供伪劣电动车及蓄电池产品。此类人群安全隐患的突出问题涉及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关键领域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策建议
(一)制定规范标准。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广泛听取群众对电动自行车日常使用的合理诉求,结合当前生产技术实际,制定出台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产品的质量规范标准,提高产品在生产、经营环节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减少火灾风险。鉴定机构明确有关伪劣产品的鉴定程序和标准,破解电动自行车相关案件执法的难题。
(二)全面排查底数。对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底数名册,列出问题隐患清单,为联合治理打牢扎实基础。排摸自行车销售门店,摸清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销售品牌、产品来源、车辆拼装改装加装和消防安全管理等情况;排摸外卖、快递网点,摸清集中停放充电场所、智能充电设施以及是否存在违规“三合一”等情况;排摸住宅小区,摸清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建设使用情况,是否存在“进楼入户、飞线充电、人电同屋”的现象。
(三)强化源头管控。核心就是严查违规拼装、改装、加装“标称电压大于48V”的超标蓄电池的行为。《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和《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等法规标准,深挖行政执法资源,明确法律法规依据和执法操作流程。对全市2000 余家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实施持续高频次执法检查,依法依规实施处罚;涉及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全市严查严控的高压治理态势,有效震慑违法行为。
(四)强化行业管理。高频使用行业管理部门要根据快递、外卖领域现状,出台制定行业管理规定,要求从业单位及其平台80 万注册骑手,严禁购买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指导并宣传使用合格电动自行车,严格遵守安全使用、停放、充电规定,推广建设自用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建设,有效提升行业电动自行车安全水平。同时,抬高企业从业门槛,制定行业内部追责处罚标准,加大对从业单位的检查督导,对履职不力的企业实施处罚追责,情节严重的,取消从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