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薄层CT在肺部结节患者良恶性中的鉴别价值
2021-04-09王小霞
王小霞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021)
肺部结节是临床中常见的肺部疾病,发病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咳痰或胸痛等现象,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将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了者的身心健康[1-3]。因此,及时鉴别肺部结节的良恶性质,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才能尽早缓解疾病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6]。目前,临床对于肺部结节的诊断主要是采取常规的胸片检查方式,由于肺部结节的直径较小,常规检查的效果较差,极易出现误诊的情况[7-9]。64排螺旋CT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可提高肺部结节的诊断准确率,但常规的螺旋CT检查辐射量较大,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患者的接受程度较低[10-12]。有学者指出[13-14],应用低剂量薄层CT对肺部结节患者进行诊断,虽会导致图像的清晰度下降,但能正常呈现出患者的肺组织以及相关结构,可为鉴别肺部结节的良恶性提供坚实的依据。鉴于此,本文就低剂量薄层CT在肺部结节患者良恶性中的鉴别价值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肺部结节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5岁,平均(55.65±5.23)岁;结节直径为0.86~1.85 cm,平均(1.23±0.12)cm;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上32例。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认为肺部结节患者。②结节直径<2 cm。③影像学资料完整者。④患者入院前均未进行过针对性的治疗。排除标准:①进行过化疗的患者。②对比剂过敏者。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第一次检查时,需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随后再使用低剂量薄层CT进行复查。在检查前,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将正确的呼吸方式告知患者,让患者在充分吸气后屏住呼吸。扫描起始位置选择患者的肺尖,依次扫描到肺底即可,在扫描的过程中,需让患者控制自身的屏气时间,避免对检测的数据造成影响。扫描方法选择高分率扫描,并使用容积数据进行重建。常规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厚层为3 mm,间隔为3 mm,扫描时间需保持在4~5 s。低剂量薄层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50 mA,厚层为1 mm,间隔为1 mm,扫描时间与常规扫描时间一致。发现结节后利用薄层进行重建,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阅片医师对检查图像进行评阅,评阅结束后将结节的大小、密度、数量、内部征象以及边缘征象详细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①将病理性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低剂量薄层CT和常规剂量薄层CT的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阴性预测值和漏诊率、误诊率进行比较。②对两对低剂量薄层CT和常规剂量薄层CT的辐射效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n(%)],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剂量薄层CT扫描结果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有25例为良性,35例为恶性,低剂量薄层CT扫描肺部结节的敏感度为77.14%(27/35),特异度为80.00%(20/25),诊断准确率为78.33%(47/60)。见表1。
表1 低剂量薄层CT扫描结果(n)
2.2 常规剂量薄层CT扫描结果 常规剂量薄层CT扫描肺部结节的敏感度为68.57%(24/35),特异度为72.00%(18/25),诊断准确率为70.00%(42/60)。见表2。
表2 常规剂量薄层CT扫描结果(n)
2.3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辐射剂量 低剂量薄层CT的CTDlw、DLP均低于常规剂量薄层C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辐射剂量()
表3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辐射剂量()
3 讨 论
肺部结节的良恶性质,是临床用于确认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由于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较难诊断出来,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达到中晚期,早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肺部结节的良恶性质主要与结节的形态学特征相关[15-17]。肺结节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大小:结节<1 cm,良性概率大,结节越大则恶性概率越大,该因素的可靠性不高,但可作为参考依据。②生长速度:若结节生长2年未出现变化,则可确认为良性结节。③边缘:结节边缘出现分叶或不规则的现象,可确认为恶性结节,但该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在良性结节中,如肉芽肿性病变、脂质性肺炎等[18-19]。肺部结节的内部特征主要包括:①钙化。结节的横断面显示有10%以上,则表明为良性,恶性结节的钙化概率较小,但有可能存在。②结节密度。显示混合磨玻璃密度mGGO时,极有可能为恶性结节;显示纯磨玻璃密度pGGO时,表明为良性。③强化特征:多数结节在进行薄层CT检查后,仍不能定义其优良性,需再次进行增强扫描,当结节直径>1 cm,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结节强化小于15 Hu时,则可确认为良性;若扫描结果显示结节强化>20 Hu,有一半以上的概率为恶性;若扫描结果显示结节强化>60 Hu,则表明为良性病变[20-21]。
目前,临床常用于诊断肺部结节的方法,主要包括肿瘤标志物以及CT检查。肿瘤标志物是一种反映肿瘤是否存在的物质,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肿瘤筛查、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中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乳腺癌、肺癌以及肝癌的诊断中十分常见,可根据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但是,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操作较为复杂,在对肺部结节患者进行诊断时,出现误诊、漏诊的概率极大,整体效果较差,不能作为诊断肺部结节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应用CT对肺部结节患者进行诊断,可取得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CT检查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可清晰显示出肺部结节的大小、密度、边缘征象以及内部特征,为诊断结节的良恶性质提供了参考依据。CT检查还具有无创、方便以及快速等特点,通常情况下只需扫描6 s即可完全了解病情,能够快速且准确的估计结节的类型、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肺间质病变程度,为后续的治疗预留了宝贵的时间。采用CT对肺部结节患者进行检查时,主要以高分辨薄层CT为主,高分辨薄层CT能够提升肺间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且该检查方式的分辨率极高,能够精确的测量出组织间不同的CT值,从而达到提高诊断准确率的目的。除此之外,有相关研究显示[22-23],在使用CT对肺部结节患者进行检查时,可根据肺部结节独有的影像学特征,鉴别出肺部结节的良恶性,一般情况下,肺部结节的直径均<30 mm,而直径<5 mm的结节均为良性结节,良性结节在影像学图像上显示的形状主要以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为主,边缘清晰,与周围组织没有出现粘连的迹象,且形状不会出现改变。恶性结节在影像学图像上主要显示出不规则的形状,边缘出现了很多细小的毛刺,与周围组织出现粘连的迹象,极有可能引发淋巴结肿大或胸水,从而导致结节的增长速度加快,不久后就会出现增大的现象,若检查发现这样的肺部结节,需定期进行检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抑制,避免肺部结节出现恶化,如有必要,可直接采取切除结节的方式进行治疗,缓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困扰。常规CT检查在肺部结节的诊断中虽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但该检查方式的辐射剂量较大,在检查时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伤害[24-25]。如何降低CT检查的辐射量,是临床一直在研究的问题。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1990年,有学者提出了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虽然应用低剂量薄层CT对肺部结节进行检查时,会降低扫描图像的分辨率,但不会影响肺组织以及相关结构的正常呈现,可清晰显示出病变特征,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检查时的辐射量,减轻高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26]。CT检查的图像清晰度较高,主要原因是在扫描的过程中,可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将扫描的图像由平面变换为三维立体成像,方便诊断医师判断病情。自适应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是保证低图像质量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对低剂量薄层CT扫描的图像进行重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T扫描的辐射量以及图像噪声,近几年,ASIR技术在CT检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7]。能谱成像(spectral imaging,GSI)是一种崭新的成像技术,可直接使CT成像由宏观研究转变为微观研究,可有效提高病变组织来源、性质以及范围的诊断价值[28-29]。将ASIR与GSI技术应用于低剂量薄层CT的诊断中,对提高低剂量薄层CT诊断准确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对我院收治的肺部结节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低剂量薄层CT扫描肺部结节的敏感度以及诊断准确率均比较高。说明低剂量薄层CT的扫描效果颇为良好,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重要的诊断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应用低剂量薄层CT诊断肺部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虽高,但本次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病例较少,不能确认不同分化程度的恶性结节能谱参数所存在的差异性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通过扩大样本的方式,对不同分化程度的恶性结节进行分类,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采用低剂量薄层CT对肺部结节患者进行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常规CT检查的辐射量,减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安全性较高,可提高患者的认可程度,而且薄层CT的分辨率与清晰度较高,可清楚地显示肺结节的形态以及周围组织,对确认肺部结节的良恶性质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