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电监护仪在新生儿PICC 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4-09林英秀何梅凤林云云

中外医疗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胸片尖端

林英秀,何梅凤,林云云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福建泉州 362000

长期以来新生儿静脉置管都有着极大的挑战,这主要是缘于新生儿的静脉壁还未发育完全,相对于成人较薄、皮下脂肪较少、静脉较浅,周围静脉由于患儿无自控能力所以难以长期留置导管,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有效延长患儿置管的时间,可显著减少每日静脉穿刺给患儿导致的不适[1]。放置PICC 后,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胸部X 线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情况,确保实现插管后导管的T4~T6 最佳位置。如果发现静脉导管的位置不正确,应该及时调整置管的位置。研究结果[2]发现,当导管被放置在患儿的锁骨下静脉、周围静脉或头臂静脉等非中心静脉时,会增加其感染的风险。目前,医疗技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创新,护理人员开始引入心电监护仪,并应用于新生患儿的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检测中[3]。该院开展了心电监护仪在PICC 置管的相关研究,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4 月来该院就诊的重症新生患儿60 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就诊的重症新生患儿。纳入标准:需要较长时间输入静脉营养液;家属同意置入PICC 导管并签署同意书;心电图显示正常。排除标准:患儿的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患儿家属对该次研究存在异议。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其中观察组男患儿17 例、女患儿13 例;对照组有21 例男患儿,9 例女患儿。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所有参与该次研究的重症患儿都开展PICC 置管治疗。护理人员允许采取非营养性的吸吮、抚摸四肢等形式来抚慰患儿,防止出现由于患儿过度哭闹,导致治疗受阻的情况。危重患儿插管前可用生理盐水浸泡无菌纱布,擦拭左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及左乳头皮肤,后贴附专用的电极片,连接心电监护仪导联线,采集体表的心电波显示在监护仪上。完成上述操作后医护人员开始对患儿行PICC 置管所需医疗设备进行准备,根据患儿自身情况选择所需仪器,由经验丰富的PICC 专科护士对患儿行PICC 置管穿刺,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穿刺成功率,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监护仪上导管内的心电波与体表的心电波P 波的变化,由此判断PICC 导管的尖端位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PICC 导管置管效果,分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包括异位调整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成功所需时间、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等。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PICC 置管效果比较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PICC 置管效果发现,30例观察组重症新生儿中,28 例置管一次成功;30 例对照组重症患儿中,一次置管成功的有22 例,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3.3%)明显高于观察组(73.3%);在异位调整次数、置管成功所需的时间方面,观察组的数据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入院胎龄、入院体重、置管日龄、置管成功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儿入院胎龄、入院体重、置管日龄、置管成功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儿的性别、一次性置管成功、异位调整比较

2.2 两组患儿的PICC 导管尖端定位检测结果

目前医学上关于检测新生儿患儿PICC 导管尖端定位情况,胸片X 线是判断PICC 导管位置是否合格的金标准,而使用心电监护仪P 波的变化主要可以判断患儿的插管结果。该次实验中观察组共有30 例重症新生儿患儿,首先可选用心电监护仪对患儿PICC 置管情况进行初筛,在采用胸片X 线对初筛结果进行进一步确定,使用胸片X 线检测出的28 例PICC 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的患儿,数据显示,有无特征性P 波者28 例,无特征性P 波者2 例。同时,有2 例发现定位移位,0 例有特征性P 波,2 例无特征性P 波。

从结果指标来看,用心电图监护仪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可达到93.3%。从这一指标可以发现,运用心电图监护仪的相关数据分析特征性P 波的变化,并且将其做好对新生儿PICC 置管的试验,其结果与胸片X 线获得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PICC 导管尖端定位检测结果

3 讨论

因为年龄比较小,重症新生患儿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述自身的情况,病情进展较为迅速,所需治疗时间较长,PICC 作为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重症新生儿的治疗当中。同时,研究发现[4]在过程中极易出现PICC 置管时导管尖端的放置变化的问题,这会导致重症患儿出现医院感染的风险加大,并也会加大多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5]。胸片X 线目前被认为是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异位的重要标准[6]。通过胸部X 线,判断患者的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存在异位,但这种方法也有其缺点。由于胸部X 线片不能立即看到,许多患儿往往要求开展多次X 线的辐射,患儿无法在胸片X 片的可视情况下对患儿的PICC 导管进行调整[7]。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精进,医护人员多将心电监护仪应用在对PICC 导管尖端的检测当中,通过观察心电图中是否存在特定的P 波情况,能够有效地确定尖端的位置。该研究采用此方法对实验组患儿进行测试,对照组患儿进行胸片检查。研究发现,观察组的置管成功时间常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有比较理想的针尖位置(T4~T6);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3.3% vs 73.3%)(P<0.05);观察组PICC 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率(93.3%)。这与学者徐兵等人[8]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结果显示:心电监护仪判断PICC 头端位置的准确度达92.5%,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为避免患儿在治疗期间中出现感染、外渗等并发症,应该合理做好一次或多次的患儿胸片X 线的调整工作,而这些儿会导致在患儿出现由于PICC 导管引起的不适感,同时增加并发症出现的可能,从而降低了患儿的依从性,给患儿的身心带来痛苦。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儿PICC 置管尖端导管位置的检测能明显降低患儿的不适感,从而增加患儿的依从性,在实际的检测期间,可以利用观察心电图上P 波,判断PICC 导管尖端的位置,同时了解P 波的变化情况。但是这项测试可能存在无效性和及时性。要求相关的操作人员做好PICC 导管尖端的调整确保达到可见状态,目的在于防止出现因胸部X 线片反复照射和调整导致的多次暴露于X 线照射下,引起患儿的静脉炎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心电监护仪主要用于新生儿PICC 导管的定位。该方法被证实可以有效、准确地判断患儿导管尖端的位置,因此也可以实现避免危重新生儿PICC 导管异位的发生,影响后续的预后效果。心电图监护仪之所以能够用于检测新生儿PICC 导管的放置情况,主要是参照了相关P 波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的,了解PICC针尖的最佳位置,并且观察导管针尖是否异位,目前医学认为这种方法比较有价值,可以较大程度减轻患儿的不适。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胸片尖端
吃两百根香蕉相当于拍一次胸片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高仟伏X线胸片和DR胸片在尘肺病影像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37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多层螺旋CT与胸片表现分析
液体敷料对心电监护患者皮肤的保护作用研究
DR胸片与高仟伏胸片诊断尘肺病影像对比分析
基于位移相关法的重复压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研究
加速尖端机床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