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差异研究
2021-04-09刘妮娜何忠伟
刘妮娜,黄 雷,何忠伟
(北京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 102206)
2018年2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正式实施。近年来,政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但是,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从北京来看,脏乱差等问题在有些农村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虽然政府是主导者,但农民群体不可或缺,农户是农业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是美好环境参与者和受益者,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能影响农户的生产生活行为。因此提升农户的认知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重要意义。
目前,以农户为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外专家的重视,通过中外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定量研究比较少,其次,针对农户认知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姜维军等[1]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社会网络中的社会信任和社会学习两个维度了解农户意愿,研究表明社会信任和社会学习正向影响农户还田意愿和生态认知,农户的生态认知正向影响农户还田意愿。苏振梅[2]分析了农户对环境整治的认知存在群体差异,农户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农户对当前环境整治的认知意愿及响应。参考外文文献构建模型,明确资金使用的双重行为选择和激励约束的弱化是造成大多数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稳定不前甚至出现退步的深层原因,通过声誉模型分析得出,农村、农民生态声誉的构建能够威慑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5]。刘洋等[6]采用非限制广义定序Logit模型,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方面了解农膜回收利用价值的认知,并研究棉农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和棉农政策认知对农膜回收利用价值认知的影响。
因此,基于公众参与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对北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和认知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措施,给相关部门以参考,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
1 北京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提出的。该理论包含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因此将从三大类因素来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分别为农户的个人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务农年限)、社会网络因素(是否为村委干部、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是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家庭经营因素(家庭年收入、家庭的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耕地面积、家庭劳动力占比)。
而“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来说,公众参与理论是一个指导农村农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它能让政府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情,农户也是重要参与者,从而重视农户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假设模型以北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为因变量,农户的个人因素、社会网络因素和家庭经营因素为自变量,基于文献综述、相关理论与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出以下具有总-分关系的假设。
图1 农户对北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的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
假设1: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因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务农年限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因是否为村委干部、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和是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因家庭年收入、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家庭的耕地面积和家庭劳动力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2 北京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差异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和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研究的样本数据通过实际调研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收集,研究调研了北京市门头沟区L村、北京市延庆区X村和北京市密云区T村,共收集149份问卷,剔除无效数据2份,问卷有效率达98.7%。
个人因素情况分析:本次调研的农户中女性占比59.2%,高于男性;大部分农户在60岁及以上,占比38.8%;大部分农户的职业是务农,占比67.3%;大部分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占比35.4%;大部分农户的政治面貌为群众,占比81.6%;大部分的农户务农年限在40年以上,占比36.1%。说明女性多于男性,农户的年龄都比较大,大部分农户在家务农且务农时间很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农户为群众,非党员或民主党派人士。
社会网络因素情况分析:大部分农户不是村干部(占比89.1%),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占比76.9%)也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55.1%),说明大部分农户在接触最新农业知识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家庭经营因素情况分析:大部分农户的家庭年收入在3万~6万元,占比51.7%,大部分农户家庭的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10%的占比48.3%,大部分农户家庭食品支出大约占总收入50%以上的占比46.9%,大部分农户没有耕地,占比54.4%,大部分农户家庭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为30%以下的占比43.5%。说明大部分农户的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大部分收入用在了食品支出上,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农户的家庭劳动力不足。
2.2 北京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情况
在治理生活垃圾方面,38.8%的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事务法律法规的了解态度为一般;36.1%的农户对本村生活垃圾的去向持一般了解的态度;46.9%的农户对生活垃圾污染和垃圾分类的知识的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40.1%的农户对北京市政府制定的垃圾分类政策和措施的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
在治理政策方面,30.6%的农户对生态就业的了解态度为不了解;35.4%的农户对生态补偿项目的了解态度为不了解。
在治理措施方面,58.5%的农户认为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需要依靠经济补偿。
在宣传方面,51.7%的农户认为所在的乡镇政府或村庄经常宣传环保知识。
在政策获取途径方面,选择电视、广播、报纸等的农户最多,占比69.7%。
在低碳生产行为方面,34%的农户对农业生产中的低碳生产行为的了解程度持一般了解的态度。
在环保意识方面,34.7%的农户认为本村村民的环保意识一般高。
在治理的意义方面,78.2%的农户认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
87.8%的农户认为北京市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必要;33.3%的农户对参与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一题持一般的态度;34.7%的农户对参与北京市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可以使农业发展有可持续性一题持一般的态度。
综上所述,大部分农户都认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都认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依靠经济补偿会更好地推进环境治理,虽然政府经常宣传环保知识,但农户对政策、法律法规等问题的接受度和吸收度不高,对环境治理的益处认知不足。
2.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北京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根据表1分析得知,可靠性统计量中α系数值越高,表示内部一致性越高,信度越高,表中α系数值为0.791,表示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根据表2分析得知,KOM值为0.742,指标统计量大于0.80,呈现的性质为“良好的”标准,表示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957.660,(df为190)达到0.05显著水平,Sig.=0.000<0.05,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2.3.2 北京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的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会有不同的认知,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如表3、表4所示。
表3 参数估计值
表4 参数估计
根据表3、表4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个人因素分析: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因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符合研究假设。务农年限的不同对治理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符合研究假设,可能是因为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无论务农时间的长短,对环境治理理解不到位。
社会网络因素分析: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因是否为村委干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符合研究假设。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和是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对环境治理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符合研究假设。可能是因为在宣传新思想、新技术和环境治理政策过程中,不够通俗易懂,方式单一,农户没有理解相关信息,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家庭经营因素分析: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因家庭年收入、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家庭劳动力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符合研究假设。家庭的耕地面积、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环境治理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符合研究假设。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农户没有耕地或拥有的耕地面积也比较少且家庭的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低,所以农户更关注自己拥有的小块土地的收成,没有意识到环境治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意义。如果扩大耕地面积,为了提高收益,农户会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也会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农户多以60岁以上在家务农的女性为主,她们多为初中学历的群众,非村干部、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也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由于家庭劳动力少、未能及时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没有及时改进生活生产方式,导致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不高。尽管大部分农户都认为治理环境非常重要,也很支持政府的政策,村里也经常宣传,但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理及其他治理环境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的还不到位,从而影响治理效果。此外,不同的农户会对北京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有不同的认知,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环境治理。
3.2 政策建议
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在学校里继续开展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知识的普及,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积极宣传北京市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法规,让更多在家务农的农户能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认识到环境治理的益处。
要积极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村委会要通过定期更新板报、广播、印发宣传册、组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及时宣传和教育农户养成良好生活生产行为,学习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在村内实施奖惩机制,以家庭为单位,对乱扔垃圾等不环保行为进行劝告或罚款,对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让农户认识到环境治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与每位农户息息相关。
运用新思想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下乡与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宣传环保、高效的新技术,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益,改善农户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