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古质今妍”说摭论
2021-04-09
一、“质”与“妍”的审美内涵
“质”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在中国美学史上出现的时间极早。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用“质”来形容人所具有的一种朴素的道德品格。《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至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质”已经作为古代审美意象而被应用于绘画领域。“质”所具有的时代属性进一步被强化,它不再单独出现,而是以“古质”的面貌活跃于中国文化各个领域。
相较于“质”,“文”的应用更为复杂。在先秦的文化语境中,“文”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文”是指纹理、色彩等,即日常实用对象上的形式美装饰,是审美论;广义的“文”则是指“人文”,包括了从音乐、舞蹈、文学到各种政治礼仪制度等的一切文化创造,是文化论。在中国古代书论中,“文”常被表示为“工”“工巧”“媚”“妍”等。对于“妍”,《说文》解释为“技也”。也就是说,“妍”专指技巧。在书法领域,技巧的强化无疑使书法具备更为明显的修饰意味。可以说,时代愈后,“妍”的审美特征愈突出,这就赋予了“妍”以“今”之时代属性。这与“朴实无华”的“质”正好相对立。因此,古人习惯于用“今妍”来对应“古质”。
魏晋书坛一直存有关于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四贤”书法作品优劣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于四个书法家书法水平的评判,其实质反映的是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关于上述“四贤”书法之优劣,在虞之前,魏晋时期存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派认可时代略早的钟繇、张芝,如南朝梁武帝萧衍。应该说,此派观点是中国文化领域“尚古”观念影响下所具有的必然倾向。在这种语境下,古人或古代作品所具有的“经典性”是普遍而共有的。相对于魏晋时期的“二王”,汉代的钟繇和张芝无疑是“尚古”一派所极力推崇的对象。而另一派则推崇时代靠后的“二王”,比如南朝齐梁陶弘景。此派观点在东晋末年至南朝初期尤为盛行,这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在野文人普遍摒弃“贵古贱今”的观念。基于此,人们更偏爱“二王”的流美书风。
三、“古质今妍”说的考量因素
(一)书体的演变
(二)笔法的成熟
《荐季直表》“许”
《荐季直表》“顿”
《乐毅论》“其”
《乐毅论》“讨”
钟繇书法中隶书意味的显现,除了字体取扁势之外,亦体现于其笔法的书写特征。如对一些横画的处理,钟繇逆锋重顿,中段与收笔合二为一,收笔处不做过多顿按,整体呈头重脚轻之态。这种横画强调起笔的书写方式,明显带有隶书笔意。如《荐季直表》中“许”“顿”(见图)等字的第一笔横画。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钟繇横画的唯一书写方式。在笔法的处理上,钟繇具有明显的多变性。以《荐季直表》中“许”字来看,其横画即呈现出多种笔法特征。如左半边言字旁,第二横与第三横顺锋直入,行至末端轻顿收笔,形态上则呈左轻右重之势,相较第一横更显轻灵。而右半边“午”字长横起笔藏锋切入,顺势向右上方行笔,至末端则提笔向右下方顿按回锋收笔。横画呈起笔略重,中间轻,收笔重的三段式特征,且笔画形态呈左低右高的斜势。这种横画的笔法方式在钟繇作品中时有所见,但却没有形成自觉。王羲之则规范了这种横画的书写路径,使其成为横画的常规书写方式,如《乐毅论》中的“其”“讨”(见图)等字。
应该说,钟繇楷法中一些有意义的尝试无疑对后来王羲之楷法的成熟提供宝贵的经验。王羲之对前人字法、笔法的利用与改造,取得了“俱变古形”的成功。其所确立的新的书写规范与审美,引领了整个魏晋书坛审美风气的转向。
(三)书意的突显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对“意”的关注,始于魏晋。魏晋书家转向对“书意”的关注,从而摆脱了汉代书法中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因此魏晋笔法中不再出现诸如汉隶式的蚕头雁尾,由此形成一整套丰富而抽象的书法形式系统。在新观念的指引下,魏晋书家的天性进一步被解放,书写心态越来越自由。从晋人书迹来看,相较于前人稳健稚拙的用笔特点,其用笔愈发简练明快,结体也更加欹侧险峻,顾盼有情。这些新的转变,共同促进了魏晋书风向“趋新尚妍”的方向发展。
四、“古质今妍”说的后续发展
自17世纪开始,由于碑学思潮的兴起,传统帖学统治地位受到挑战,“尊碑抑帖”成为新的社会风尚。风气的转向也使“质”与“妍”的内涵经历相应的改变。“质”常被用来形容“碑学”谱系所独有的审美风格;而“妍”则成为描述“帖学”谱系风格特征的标签。阮元“南北书派”论将帖学之“妍妙”统归于南派,而将碑学之“古拙”统归于北派。基于此,风格论意义上的“古质今妍”说就隶属于以流派划分的“南北书派”论,因此“古质今妍”说便失去其独立的审美风格意义。由于“南北书派”论对北派“碑学”的推崇,碑所具有的“古质”风格特征遂蔚为大观,正如康有为所言:“古尚质厚,今重文华,文质彬,乃为粹美。孔从先进,今取古质。华薄之体,盖少后焉。”由此,唐代书坛所提倡的“文质彬彬”境界不复存在。“质”与“妍”不再能够和谐共存于同一书家笔下。对“古质”单方面的强调势必宣告“妍”被打入冷宫。也就是说,师法对象的选择,意味着要在审美风格上做出取舍。由此,隋唐以来的“古质今妍”说之审美内涵再一次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