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与当代长安画坛格局动态透视
——以长安画坛第三代画家阵营格局动态梳理为例
2021-04-09
在当下,长安画坛已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然而,人们在界定长安画坛画家群体并论及陕西美术发展现状时,总会以长安画派的艺术坐标来进行度量。长安画派既是生存于长安这块文化艰生地上的时代艺术之花,也是人们争相仰望并奋力冲刺与之比肩的学术高峰;长安画派诞生至今,其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并且以其纯然的文化生态代有传承;进入新时期以来,得益于官方文化复兴战略的倡导,重塑大国自信,确立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主体地位,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倡议,给予了长安画派以新的价值阐释,长安画派再次被历史重新标格。
近几年来,以打造丝路文化高峰,振兴长安画派文化,唱响陕西文化品牌为引导,官方的抑或民间的各类打着长安画派招牌举办的展览可谓此起彼伏,诸如深圳文博会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2018长安画派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上海的“风从长安来——‘长安画派’当代名家作品展”,南京的“长安画派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两地交流展览”等等,这些展览多以庞大的画家群体,汇集长安画坛老中青三代画家之作品,主办者希望借此呈现出“长安画派”艺术精神旗帜下,三秦大地在新的时期国画领域的新探索和新面貌;也期望通过梳理、致敬并回望“长安画派”文脉,弘扬与展望新时代长安画坛的新格局与新动向,特别是2018年8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丝路原点,回望长安——长安画派与长安画坛国画作品展及学术研讨会”,更是把当代长安画坛传续“长安画派”精神文脉、反映主流创作动向、展现画家群体格局推向了高峰。媒体以为这个展览是时隔59年后的长安画派与长安画坛国画作品二度晋京展。80余幅作品汇集,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作品阵容亮相中国美术馆,三代画家在京再次吹起“西北风”。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块巨型且醒目的、展示西安国画院建院历史的宣传牌,竟然被放置在长安画派六老文脉展大厅中,这似乎与展示的主题极不搭调;或者,这样布置是否还带有其他象征寓意?展览承办方向媒体表示:传承和发扬长安画派精神,最终还得靠行动,得落实到具体的事、人和画上去。然而,由于缺少纯粹学术的介入,结果使展览显得极为杂乱、无序和功利、虚夸。有观众就议论道这是否是扯着长安画派的大旗,旨在收获商业操作红利的一个展览?凡此种种的展览现象,其实透射出的是主办者的文化品格与文化情操的缺失或淡薄。这由此不由得让人感叹:长安画坛今日于长安画派之传续,怎奈陷入一种庸俗的社会学怪圈之中,门阀、门户纷争的狭隘意识状态,已使当下长安画坛陷入迷乱而尴尬的局面。
回望昔日,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开创的长安画派,使沉寂了近千年的、曾是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再次复兴了艺术的辉煌,曾经代表着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汉唐艺术的博大沉厚、雄浑朴茂之风,似乎借此也得到香火传续;先贤们以其纯正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境界,倔强而坚韧的开拓精神,在大西北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创造了反映中国气派和大西北精神的绘画语汇体系;它真正地触及了我们民族的本源根性所在,唤起了我们心中久远的民族魂魄与精神根系;又因其遵守着艺术流派的发展规律,极具创新精神,因而,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画派。长安画派的艺术,无疑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新的传统。
王潇 午饭 182cm×145cm 2006年
江锦世 佛像
“文革”结束后,方济众先生事实上已经成为“长安画派”承上启下的一个精神枢纽,他引领并扶持了一批对当下长安画坛至关重要的人物,开创了长安画派之后长安画坛新的繁荣。王子武、陈忠志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陈子林、霍明、崔振宽、王金岭、江文湛、赵振川、郭全忠、陈国勇、李世南、苗重安、王有政、徐义生、张振学、张之光等,代表了的长安画坛第二代画家的异军突起,他们以各自实践的榜样与影响,引带着当代长安画坛新的发展动向,从而使长安画派的精神和笔墨传统得以多元化纵深向度的拓展。然而他们成名之后,往往又以力求“走出长安画派”来彰显其个人的风格影响。有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济众的离去实际上已经标志着为长安画派画上了句号;也有人认为,当下的长安画坛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后长安画派”时代;有更为甚之者,企图消解和泛化长安画派的文化引领作用,或是假借体制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将个人的一己私欲进行商业操作。
当下,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动态变化格局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思想准备来面对“长安画派”的文化张力;又该以怎样的行动来擎起“长安画派”的精神旗帜;又不失后长安画派的多元和更加个性化的时代诉求?现在,王子武、陈忠志、陈子林、崔振宽、江文湛、王金岭、陈国勇、赵振川等长安画派第二代画家在长安画坛的学术地位基本上已有定论;随后之晁海、张立柱、邢庆仁也以他们各自的学术影响在当代中国画坛站稳了脚跟;而范华、姜怡翔、李才根、王保安、刘丹、刘星、刘西杰、徐步、王洪涛、屈健、徐华等画家也都能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闪耀于当下的长安画坛。不同于第二代画家的是,他们都在改革开放后毕业于各专业美术院校,观念更加开放,思想更加活跃,专业学养也更加扎实丰富,因而,其创作风格和思想追求也更加自我和多元化。然而,由于他们长期生活于长安,思想深处凝结了长安文化的浓郁情结,作品风格和笔墨语言中仍不失鲜明的关陕地域文化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他们的作品从大的范畴上归属于后长安画派奠定了美学指标。
与第二代画家不同的是,这批画家中有一部分分属于学者型画家,他们于画史、画论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在长安画派研究方面理论著述丰厚。因此,他们对长安画派的继承与发展认识更加清楚,一方面追求学养高度,一方面进行笔墨及个人艺术风格的研究与开拓;他们有理论,有实践,各自都相当自觉地践行着“知行合一”的中国学术传统,多能自觉地坚守中国文化的本体意识,守护中国画的纯正文脉,因而,他们的作品,都相当自信和自主地进行着自己心目中的“笔墨当随时代”的探索,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中国文化纯正而见气见骨的品格。比如像邢庆仁、范华、刘星、徐步等书法修养都比较高,作画强调“书法用笔”,以神造型。他们皆能以十足的写意手法,追求气韵生动的笔墨风格和艺术形式。从这个意义言说,行进中的当代长安画坛第三代画家群体,同样也延续着长安画派在当下前行的足迹。
周红艺 雨后登楼看山 136cm×70cm
第三代之后,又有一批很活跃的第四代画家,这一代人一开始就遇到市场化、跪拜门、高研班潮与恪守艺术品质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拜师之风的愈演愈烈,使得他们还面临着门户之见与门阀风气的狭隘制约。那么,如何摒弃狭隘的门户制约,拨开舆论迷雾,回首长安画派发展的历史逻辑并找到各自的路子和方向,这将是第四代画家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继承与创新,这不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法宝,而且是长安画派先贤们给我们点亮的指路明灯。冥冥之中,一个审美共识的高度标杆,自然会引领、鞭策、筛选,从而或肯定,或淘汰。作为新生代画家,我相信他们会以各自的智慧,踏实地寻觅着,探索着。这一点,我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