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以来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侨乡的公益事业
2021-04-09叶小利陈彩婵
叶小利 陈彩婵
(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1)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历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外学人在研究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上,多专注于互动网络的渠道、成因、特点、影响的探究,而且多从具体的某一地侨乡为例去论述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有关华侨华人与侨乡公益方面,也多从某地侨乡的华侨华人捐助当地公益的形式、原因、特点、影响、对策等,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侨乡发展。如张钟鑫的《华侨华人与侨乡公益事业——泉州市鲤城区浮桥镇华侨捐建公益事业调查》①张钟鑫:《华侨华人与侨乡公益事业——泉州市鲤城区浮桥镇华侨捐建公益事业调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第10 期。、郭惠杰的《闽粤侨乡体育公益慈善的地方实践与动力机制》②郭惠杰:《闽粤侨乡体育公益慈善的地方实践与动力机制》,《体育文化导刊》2017 年第9 期。、吴晶的《浙江华侨公益事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③吴晶:《浙江华侨公益事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八桂侨刊》2012 年第3 期。等。
以梅州籍客家华侨华人为例的研究,前人已有丰硕成果,在专论梅州籍华侨华人与侨乡公益方面,目前只有郑一省所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侨乡社会公益事业——梅州市个案研究》一文,该文主要论述1979—2000 年间,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助梅州社会公益事业的概况、形式、特点和原因④郑一省:《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侨乡社会公益事业——梅州市个案研究》,《八桂侨刊》2001 年第4 期。。
2000 年至今也已有20 年的时间,在此时间里,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助侨乡社会公益的方式是否有新的变化和特点?有哪些问题?在新时代下,如何拓宽梅州籍华侨华人的捐助途径、领域?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经过笔者对文献资料的大量收集、整理以及调研,发现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助侨乡公益已经有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此同时,对存在的捐助渠道、领域拓宽、捐助项目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在新时代下如何引导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助侨乡,以进一步推动梅州发展的建议,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创建梅州特色公益项目、维系乡情纽带涵养捐助资源等。
一、当代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入侨乡公益特点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热心捐资建设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是助力中国社会发展最为独特的一面。梅州是著名侨乡,也是侨捐大市。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亦是如此,他们对家乡的捐助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交通建设、赈灾济困、乡村建设等,促进了侨乡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据数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共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达8 000 多项,累计接受捐赠人民币近36 亿①曾秋玲:《蒋乐仪率队来梅调研:明侨情护侨益引侨资用侨智》,《梅州日报》2016 年11 月6 日,第一版。。
新中国成立至20 世纪末期,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建设梅州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交通、赈灾等社会公益事业。1949—1978 年梅州市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捐赠款项约为9 217 万元②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梅州市华侨志》,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2001 年版,第46 页。;1979—1999 年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共计9.7 亿多元人民币③郑一省:《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侨乡社会公益事业——梅州市个案研究》,《八桂侨刊》2001 年第4 期。。在这期间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捐资兴办了7 278 间城乡中小学校、893 间城乡医疗设施、252 间城乡老人院、183 间城乡幼儿园、120 间城乡影剧院图书馆、1 218 座城乡桥梁基础设施、4 635 公里城乡道路、510 宗城乡水电设施、531 宗城乡其他建设事宜④笔者根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2001—2018 年《梅州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进入21 世纪,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公益捐助捐资金额大幅度增加,借设立各种基金会,把公益捐助制度化,捐赠取向由“造福”型转向“造血”型,侨乡公益在侨领带头作用下的群体捐赠更加明显,海外客属社团带动作用显著。
(一)捐赠项目由小到大,捐赠物资倾向救灾救急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及梅州侨务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赠积极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据资料统计,2000—2017 年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资约为166299.2805 万元⑤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梅州市华侨志》,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2001 年版,第76 页。。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梅州的公益捐助已连续10 年超亿元。(如图1 所示)
图1 2000—2018 年梅州市接受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助数额表(亿元)
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公益事业上的捐赠力度继续加大,在单项捐赠项目中,几百万、上千万项目逐渐增多。如2001 年,城区秀兰大桥由新加坡华人梁亮胜先生捐资1 000 多万元兴建。2006 年,香港同胞邹锡昌先生了解到家乡医院(黄塘医院)住院设施缺乏,遂慷慨捐资1 000 多万元建设黄塘医院住院大楼,这提升了医院的接待病患能力,住院环境得以进一步提升①笔者根据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编撰的2001 年版《梅州市华侨志》和邓锐所著2010 年版《梅州籍华侨华人史》相关数据整理所得。。2008 年9 月,由梁亮胜先生投资1 000 多万元的梅州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竣工,这使梅州拥有了设施设备先进的影剧院,满足了歌、舞、话剧、交响乐等各种演出的场地要求②《抗击疫情梅州籍海外侨胞在行动》,《梅州日报》2020 年2 月4 日,第一版。。
在捐物方面,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赠倾向于救灾救急上。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刚肆虐中华大地之时,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倾尽全力在海外购买抗疫所需的救援物资。美国华人熊德龙先生在第一时间采购10 万只口罩、10 万副手套,以及若干体温计和洗手液等首批应急物资交付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以缓防控疫情之需③梁威:《风雨同舟共克时艰——梅州籍乡贤抗疫在行动》,《梅州侨乡月报》2020 年第2 期。。90 岁高龄的印尼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梅州市荣誉市民黎次珊、汤建英伉俪四处联系,寻找购买回医用口罩2 万只,捐给家乡梅江区和蕉岭县慈善会,并呼吁其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到这场疫情“阻击战”中④邓锐:《梅州籍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年版,第301 页,第306 页。。新西兰华侨吴伟梅女士积极捐赠价值分别为85 万元和30.5 万元的负压救护车给予五华县人民医院和五华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由此可见,进入21 世纪以来,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十分慷慨,对侨乡的公益捐赠项目,单笔动辄上百万或者上千万,仅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嘉应学院一项的捐资已达7 000 多万元⑤《梅州梅江区注重侨胞捐资助教工作获捐款达千万》,《梅州日报》2007 年3 月16 日,第四版。,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笔几十万的捐助来说,无疑增长巨大。在捐物方面,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赠倾向于救灾救急上,所捐物资很好地帮助缓解国内灾情。
(二)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项目可持续化明显,捐赠项目由“造福”型转向“造血”型
进入21 世纪,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梅州公益的捐赠款物呈持续上升趋势。相比较改革开放初期,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助原乡的乡镇、乡村道路、桥梁、学校、公园等,进入21 世纪,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助所不同的是,他们对整个梅州市,也就是除了原乡乡村乡镇之外,结合梅州城区和其他乡镇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发展需要,对这些事业的捐助也在大大增加,并且捐赠由“造福”型转向“造血”型。
以教育事业为例,在梅州城区,从2006 年到2007 年,已接受邹锡昌先生、梁挺生先生、黎次珊先生、余陈梅冰女士、杨立华先生、刘永生先生、邹耑金先生、杨伦贞先生等华侨、港澳同胞的办学助教资金近1 000万元,新建或改造梅州中学、梅州中学伯聪分校、联合中学、乐育中学、龙坪小学、美华小学、城北镇小等中小学学校的教学大楼,以及学生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等基础设施,新增建筑面积超过3 万平方米⑥邓锐:《梅州籍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年版,第301 页,第306 页。。2007年,美国华人梁挺生捐资100 万元用于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建设⑦笔者根据嘉应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网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梅州本科院校嘉应学院,其现有校舍建筑面积约有6 万多平方米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建的,其中在21 世纪之后捐建的有:新加坡华侨何侨生先生捐建何侨生行政办公大楼,香港同胞邹锡昌先生捐建锡昌科技大楼,香港同胞曾智明先生捐建百年纪念大楼。
在教育事业的“造血”捐助方面,进入21 世纪,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客属侨团纷纷建立奖教学基金,持续捐助和奖励师生,并且资助教师进修和交流,提升师资水平。
2004 年9 月,印度尼西亚华侨侯庆麟捐资13 万美元给嘉应学院设立“侯庆麟奖学”基金。此外,在嘉应学院,还有印尼华侨陈志明设立的“陈志明奖学金”、香港同胞共同设立的香港梅联助学金等。2009 年,马来西亚华人萧光盛投资170 万元,成立大埔“进光中学萧畹香基金会”。2017 年,加拿大籍华人廖冬芬女士和香港植林基金会分别捐资50 万元和100 万元用于侨乡贫困学子圆大学梦和资助残疾人家庭。诸如此类奖教学金的基金会在乡镇学校也不在少数。
梅州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们同样心系侨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问题。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帮助提升侨乡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香港同胞田家炳先生先后委托广东教育学院、嘉应学院等教育院校培训侨乡教师,提高侨乡教师综合素质,以及设立田家炳基金会以资助教师学术交流及进修。自2008 年至2019 年,侨乡院校嘉应学院为探索新时代教师教育创新与理论问题及促进教师教育学学术交流,受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参加访学进修的教师共有77 人次之多,这些都显现出了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对侨乡教师队伍的关注、支持与培养。
(三)在侨领带头作用下带动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群体捐助,海外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社团投入公益的角色日益重要
进入21 世纪,曾宪梓、田家炳、熊德龙、梁亮胜等著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继续加大对梅州公益的投入。在科教文卫等重要建设项目上,他们不仅做出捐赠的表率,还带动海外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群体捐助。
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在曾宪梓、田家炳及熊德龙等侨领的带头捐赠下,由诸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共同捐款1 760 万元建成。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是海外乡贤捐资400 万元人民币建造而成。2006 年,印尼华侨陈国荣的儿子陈志明回到家乡,当他了解到梅州眼科疾病患者多却缺乏专科医院医治这一情况后,他即与陈富声、黄得新、郑贵勋、黄裕琴、陈国荣、徐晋鸿等30 多名旅印尼和新加坡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建设梅江区眼科医院大楼①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梅州市华侨志》,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2001 年版,第310 页。,这使梅州眼科专科医疗水平得以提升,更多侨乡眼疾病患得以接受高质量的治疗。
在文化、教育、赈灾等公益事业上,海外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社团的角色日益重要。
进入2000 年以来,马来西亚雪隆嘉应会馆、大马嘉应属会联合会、印尼万隆客家联谊会等海外客属社团,多次积极资助和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来梅州参加寻根夏令营和冬令营,通过体验课程了解客家文化,追寻探讨客家族群的渊源,让客家文化继续薪火相传。2003 年联结梅州市2 区1 市5 县旅港乡亲的“义安公社”正式改名为“香港梅州联会”,成立以来积极筹办和资助寻根、交流、考察等活动,加强梅州和香港的联系,此外“香港梅州联会”还在嘉应学院设立“香港梅州联会”奖学金,资助优秀学子。
2020 年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世界各国的客属梅州社团、港澳地区同乡会等通过举办活动募集善款的形式支持家乡“抗疫”。香港梅州联会积极募集在港客家人的捐款共82.6 万元,定向为侨乡疫情防控的一线人员提供每人1 000 元的慰问奖励金②梅州市人民政府:“香港梅州联会定向捐款慰问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公示”https://www.meizhou.gov.cn/zwgk/zfjg/smzj/mzxxgk/gtcszyfwgk/content/post_1964236.html;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发动旗下28 个属会的华侨华人,共筹集十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梅州家乡;印尼万隆客属联谊会向梅州市红十字会捐赠善款55 万,助力家乡抗击疫情;加拿大全加客属联谊会、温哥华客属商会等捐赠了40 件防护服等8 万元物资慰问困难归侨和社区抗疫一线人员;美国芝加哥客家联谊会捐赠2 万多元支持梅州家乡抗疫和应急献血宣传③梅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侨联通讯》,2020 年第2 期。;他们用大爱驰援家乡抗“疫”。
2000 年至今,正是由于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继续心系家乡,热爱祖国,通过侨领带动、海外梅州籍客属侨团捐赠,加大投入到梅州科教文卫、赈灾等公益事业,为梅州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通过及时地捐赠急需物资帮助家乡渡过难关;同时通过设立基金会等方式,让侨乡公益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梅州籍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投入侨乡公益的问题
梅州是全国闻名的侨乡之一。梅州籍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投入侨乡公益,为侨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些问题。
第一,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放开。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的侨乡公益捐赠有其区别于一般公益的渠道特殊性,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常年居于海外,对侨乡公益捐赠信息的通达度不足且捐赠渠道较为有限,多以与其祖籍地的侨联等机构联系,未能在民间层面上,将海外侨团和内体民间团体形成持续对接,不利于梅州侨乡公益的持续开展。梅州亦尚未建立系统的侨乡公益捐赠平台,这使许多有志于为梅州公益做出贡献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因缺少捐赠信息及渠道难以实现其捐赠的意愿,许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赠资源难以得到充分运用。
第二,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扩展。进入21 世纪,梅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公益捐赠在教育文化、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医疗、民生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贡献较大,但在当下却未能在环保、人工智能、互联网上等加大资助,未能很好适应时代需求。梅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侨乡科研、创业投资、绿色经济、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新领域的捐赠资源仍然不足,这些新领域的发展也需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赠投入。
第三,侨乡与新生代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沟通交流仍有待进一步增强。据资料记载,自改革开放至今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公益捐赠的捐赠人主要以40—70 岁的中老年华侨为主,年轻一代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梅州的公益捐赠相对较少。年轻一代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除了参加寻根夏令营和冬令营以外,缺乏与家乡情感联系的强纽带,相应的公益捐赠意图不甚强烈。因此,如若不进一步加强与新生代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的联系,梅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公益捐赠的受捐资源将进一步减少。
第四,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项目管理平台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梅州市每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公益捐赠的数额较大,且捐赠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广,这对侨务部门在公益捐赠的项目统筹、资金运用、过程监管等环节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建立完善高效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项目管理平台势在必行。
三、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入侨乡公益发展的改进措施
为侨乡社会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下,以完善捐助项目的管理稳定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助侨乡的热心,以创建梅州特色公益项目引导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助侨乡在区域文化等各事业的发展,以制度化和有温度的常态联系维系乡情纽带以涵养捐助资源。
(一)加快完善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公益捐赠的项目管理机制
第一,加快建立并完善好梅州侨乡的侨捐项目的管理平台,是解决侨乡公益发展困境的重要一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梅州的捐赠先前集中于个人及企业主体,以直接考察、联谊等活动进行捐赠,所捐赠项目及资金没有一个完善的平台进行监管追溯,监管作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建议侨务部门以政府为主导开发此信息平台,打通涉侨捐赠的全流程。其功能需涵盖梅州乡情发布、涉侨捐赠项目立项公开、涉侨捐赠项目全流程管理、涉侨捐赠项目效果反馈、涉侨捐赠项目受赠者反馈、涉侨信息共享与查询、侨务资金来源及使用明细公开、侨务工作报告公开等内容,做好服务于捐赠人、受赠人及普通民众的一站式侨捐服务平台。平台加强部门协作,积极加快建设各方面的审批事宜,尽可能为施工进程提速。加强政府监督部门对侨捐项目的实时监控,确保侨捐资金的准确到位、项目建设的如期开展。
第二,提升侨捐项目专人专项服务水平。一直以来,梅州市的侨捐公益总量大、项目多、领域广,侨务部门在公益捐赠上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基层侨务部门机构设置简单,基层人员侨务事务繁重,难以腾出人手处理好庞大的侨捐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因此,需提升侨捐项目专人专项管理水平,完善基层侨务部门的人员经费等各项配套,提升基层侨务部门对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公益捐赠的项目管理能力。
第三,与捐赠项目顺利实施相对应的是项目评估机制,从公益捐赠项目的立项审核,再到项目的实施过程,到最后项目完成后的效果反馈,严密高效的侨捐项目评估均贯穿其中。完善立项评估机制以契合捐赠人和受赠人的意愿及需求,是捐赠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完善过程评估反馈机制,以多样形式让捐赠人准确掌握其捐赠项目进行的各项环节进程;完善效果评估反馈机制,让捐赠人有延续性地跟踪项目影响效益,是推动梅州与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建立可持续捐赠合作关系的重要举措。
第四,建立并完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项目的信息公开平台。建立完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项目的信息公开平台,主动公开侨捐相关信息,确保捐赠者的每一笔资金都能被有效追踪,每一个项目都能追踪到完整流程,并接受第三方监督,竭力维护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赠权益。
完善好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公益捐赠的公益项目管理机制,是维续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投入侨乡公益的题中要义。
(二)针对梅州发展的新形势和地区特色提出新的公益项目
近几年,随着梅州各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出现及地区特色逐渐深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对梅州的公益捐赠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在之前较为忽略的乡村建设上,梅州积极实施中央的乡村地区脱贫攻坚战略,开展侨界结对帮扶贫困村的活动,努力帮助解决乡村贫困。因此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公益捐赠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倾听受赠人的需求,制定详细有效、前瞻性强的捐赠计划,提高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针对性效果。在教育领域的公益捐赠方面,侨务部门更应注重引导捐赠者建立捐助奖教学金制度、资助教师培养等;在文化领域的公益捐助方面,除了捐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侨务部门更要引导捐赠者捐赠文化作品、捐资开展民众业余爱好培训等。
其次,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公益捐赠项目的规划,须立足于当下实际且应为侨乡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侨乡各县区情况不一,各地区对侨捐公益项目的个性化定制有强烈诉求。目前梅州市对乡镇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捐赠需求已几近饱和,但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捐赠投资需求较大。在梅州经济及社会事业已经逐步向好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带动作用及其拥有的资金和人脉优势,从而做大做强梅州的生态旅游、乡村新农产品、客家文化交流等产业,将其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将是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未来公益捐赠的新方向。以梅州著名的农产品“柚子”为例,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可捐资柚子产业的种植、产品研发、运输方式改良等,让梅州的柚子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以柚子产业带动梅州乡村产业的良好发展。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亦可发挥自身朋友多、渠道广的优势,将梅州柚子推向全球,助力梅州乡村产业的进一步振兴。
最后,发掘梅州地方资源和优势,是创新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公益捐赠项目的重要举措。梅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以足球、山歌、金柚、温泉、长寿等为地方特色闻名全国。根据梅州城市的特点,在规划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项目上要紧密结合梅州地方资源和优势,以促进梅州旅游发展、生态、历史文化传承的发展为目标,发掘体现梅州“客都特色”生态及旅游、历史文化传承的捐赠项目。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引领梅州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更多与生态及旅游、历史文化传承相关的捐赠项目,吸引梅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特色领域的捐赠。
(三)维系乡情纽带涵养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资源
乡情始终是一条维系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与侨乡重要的纽带。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是侨乡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梅州市政府特别是侨务部门要保持与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建立的良好友谊,与其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侨务部门应重视与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新生代的情感联系,着重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客属侨社的良好沟通,让家乡的发展动态更有效地传递到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了解家乡所需公益捐赠的项目。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梅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资源的灵活掌握及有效管理,将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动态实时化,便于高效展开捐赠项目的对接和实施。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侨情数据库和定期联系制度,积极组织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回乡与侨乡联谊的各式活动。
目前梅州市所举办的世界客商大会、梅州籍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招商推介活动、印尼新生代华人企业人士考察团等活动平台,便是很好的示范。密切与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深厚的情感联系,服务好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妥善解决涉侨信访,积极支持归侨企业的建立,为侨属企业贷款提供贴息政策支持等举措,对涵养梅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资源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通过拓宽捐赠渠道、维系乡情纽带涵养捐赠资源,将捐助更集中于梅州各地区更为需要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捐赠项目上,如此更能推进侨乡公益和侨乡的发展。
结语
进入21 世纪,梅州籍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捐助侨乡公益的力度和广度都大大提升,“造血型”捐助项目增多,侨领带动下的群体捐赠效益明显,海外梅州籍华侨华人社团的角色日益重要。但是也存在捐赠渠道、领域有待拓宽、捐赠项目有待提质、新生代侨捐未能有效培育等问题。
在新时代下,通过拓宽侨捐渠道、提升侨捐项目管理、打造特色项目领域、维系乡情涵养侨捐资源等,继续捂热梅州籍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捐助之热情,继续推动梅州侨乡公益事业的发展,以此更好地推动侨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