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护照推还是不推?欧盟国家争吵不休
2021-04-08陆倩
陆倩
世界知名大牌的疫苗就那么几个,关系不好的国家之间会不会以此为借口继续进行封锁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疫苗和人群?某种意义上,认可哪个疫苗,更是政治问题,而非医学问题
夏日即将来到,被疫情拖累已经一年多的各国经济需要启动,被关在家里很久的人民渴望出游,对旅游业依赖性大的国家不能再拒绝游客……这种情况下,欧盟开始讨论“疫苗护照/电子绿卡”的启用可能性,引起不同立场的辩论。
欧盟自疫情以来,效率拖沓,内斗不断。各国不光根本没有做到资源共享和流通,现在更是为了疫苗供应各种扯皮。真是应了“EU本是同林鸟,大难一来各自飞”这句话。这样的背景下,推行一个复杂的被各国都承认的统一疫苗护照系统,现实吗?合理吗?
先看看计划中的疫苗护照提议。理想中这是一个手机QR码,里面可存储持有者的疫苗接种和其他新冠相关信息,比如是否已经得过且康复了;是否做过核酸检查;是否做过抗体检查。各种检查和接种的时间、时效、疫苗品牌和剂量等等。对于不持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群,也可以接受打印版本。在旅行过境的时候,通过扫描这个QR码,决定是否放行旅客,并不需要再做更多的检查或者隔离。初一看,这样的一个软件是不错的,深层思考,这里的问题就非常多。
这里先只说欧盟。在各国接种速度不等,疫苗供应不均的情况下,接种率本身就会导致极大的不平衡。在法律上欧盟内部的自由移动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但接种率差必然导致不平衡;急需旅客且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如果在欧盟法律框架下不能自行放松政策,对其复苏必有影响。欧盟之外的国家,比如土耳其,已经宣布夏天英国游客不需要疫苗入境,就是一种灵活。
从接种者角度说,接种速度还存在内部的不平衡。比如目前多国都是从高风险人口高龄人口开始接种,年轻人是排在后面的。如果一个大家族中老人已经接种而孙辈还没有,是否会导致以家庭为单位的旅行不方便?
以此类推,要出欧盟或者欧盟外的人要入境,问题必然更大更复杂。同时必定还存在体质歧视:有部分人口,即使他们非常想接种,但可能对疫苗过敏或者有禁忌症,该怎样对待这样的群体?
以上这几个问题,理论上可以通过使用核酸检查来进行弥补;但如果疫苗是免费的,而核酸检验却要私人出款而昂贵,那么这本身岂不是一种对“非自愿不打疫苗者”的系统性惩罚?
疫苗护照还带来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各种冲突。比如对疫苗种类的区别对待,不认可某些品牌和制造商的有效性,会不会有国家以此为借口遏制特定国家人群的出入境? 比如现在欧盟对牛津疫苗的种种非难,就带有很大的政治性。世界知名大牌的疫苗就那么几个,关系不好的国家之间会不会以此为借口继续进行封锁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疫苗和人群?某种意义上,认可哪个疫苗,承认哪个国家的接种证,更是政治问题,而非医学问题。
这些都还没有涉及对自由意志的歧视:的确就是有部分人口不愿意打疫苗。既然这样,他们也许会接受自己出钱做核酸检查这样的经济后果。但是主流媒体乐于把这个群体描绘为“低层次”“少教育”“边缘人口”,这样的描画合理吗?
此外还要担心的是,这个原理上适用于国际旅行边境控制的软件,被过度使用甚至慢慢被应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导致以上所说这些无法进入系统的人群在国内也被多方面歧视,行动受限。
最后,各种操作层面上的技术问题,数据隐私,各国如何制定可以互相接受的标准,有什么样的备选方法,系统的预算价格和分摊,应用结果是否可以造假等等,更是不一而足。欧盟现在已经乱糟糟的,合伙开发这样一个跨国界应用的大系统,是不是有点太乐观?
固然,私营企业和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应该给予自由选择制定政策的权利。比如专业经营老年游客旅行的邮轮公司Saga要求乘客和员工都打疫苗,非常合理,他们的乘客普遍是危险度更高的人群,而邮轮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某些青少年活动机构组织活动强制疫苗就有问题:低风险的年轻人在欧洲已经是打疫苗优先度最低的人群。再比如高风险的医疗护理机构可以合理要求打了疫苗上岗,但很多在家远程工作的岗位,限制就可以放宽。
在新冠还并不能说是被控制,疫苗还没有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疫苗证书可能不是政府强制优先的一种措施,而只能是开放通行诸多已存在方式中的一个新的选择,和核酸检查以及隔离等政策同时使用,并根据各国家地区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调节。私人公司或者机构要求接种疫苗完全是他们的自由,顾客也有选择的自由。
(作者系法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