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者谈黄埔军校:“我们继承了黄埔的遗产”

2021-04-08张锐

南方周末 2021-04-08
关键词:黄埔军校黄埔军校

南方周末记者 张锐

黄埔军校血花剧社演出时的情景。资料图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常常会去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每每路过小岛的旧址,一些旧建筑总是能引发他对历史的追忆。

1924年至1927年的黄埔军校,共产党人精英集聚,又称为“红色黄埔”,或被叫做“赤黄埔系”。年轻时,“到黄埔去”这一口号令他触动,并反复问自己:黄埔缘何涌赤潮?长洲何处飘红色?

1970年代末,曾庆榴阅读了大量广东党史访谈材料,发现关于黄埔军校的访谈资料并不多,他感到些许遗憾:“为什么不多走访一些仍然健在的黄埔教官、学生呢?”

之后数十年,曾庆榴开始与黄埔相关人员建立紧密的联系,不仅亲访过早期教官陈适、一期生王逸常、四期生曹广化等,还与徐向前、陈赓、熊雄、曹渊等人的亲属做过多次访谈,他们掌握着许多在档案、书报中看不到的内容。

曾庆榴著作《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出版后,蔡特之子还特地给曾庆榴寄来蔡特的传记,使他更多地了解到关于共产党员应修人进入黄埔的内情。

沿着黄埔学生北伐的路线,曾庆榴曾去过粤北、湖南、湖北等地,甚至到东北的深山老林,寻觅东北抗联活动的足迹……“‘到黄埔去的路上,我已经走了几十年。”曾庆榴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样一所诞生了国共众多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的学校,一直影响了中国政治、军事几十年。它的历史,并不是一汪清水,被时间掩盖的史事太多了。”

“迈出军旅政治生涯的第一步”

南方周末: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到国民党,他们在黄埔军校的活动情况如何?

曾庆榴:黄埔军校从创办之日起,便有共产党员在其中学习或工作。在1927年夏季“清党”之前黄埔的教官、学生(未包括武汉等分校)中有姓名可查的中共党员,学生总数543人,加上教职员约70人,黄埔前六期中共党员总共613人。

由于在校时间短、人员流动性大,处于隐蔽状态及在教官、学生名册上缺名等原因,许多人的共产党员身份其实不容易辩认。六百多人只是黄埔党员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当时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人数并不多,而且公开活动受限、影响力有限这种评论?

曾庆榴:我对黄埔军校共产党员的整体情况,基本上有三点认识。第一,党员人数不少,在校内的比例较高,在党内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期学生645人,中共党员114人,占17.6%。前四期学生总数4971人,当时“黄埔系统”党员人数为五百多人,约占10%。这时(1926年4月),广东全省党员为3700人,黄埔党员(按500人算)占全省党员13.5%。1927年初全国党员还不足6万人,黄埔党员按保守估算1000人计,约占1.7%,这个比例说明黄埔党组织在党内的重要性。

第二,党员的素质比较好。一句话来说,他们是党内干部的精华所在。一是文化程度较高:教官、学生中不少人曾留学法、德、日本和苏联,有北大等著名院校的教授,有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等校的学生。二是政治素质较好:有的参与创建中共的活动,是早期党组织的成员,出席过党的“一大”“三大”或俄国“远东会议”;有的人是各地方共产党、青年团组织的创建者;有的参加过国民党改组,是国民党“一大”和“二大”的代表。三是经历、经验丰富:不少人是各地工农学生运动的领袖和骨干分子,有的参加过二七罢工,安源、水口山罢工,开滦罢工;有的参加过各地学生运动;还有人从事过军事工作等。

第三,党的组织状况比较好。简而言之是组织健全,干部得力(支部干事会、党团成员是精干的班子),党内学习、教育抓得紧,有策略水平,能够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能审时度势应对各种环境,处理复杂问题。

应当强调的是,活动在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在苏联政府帮助办学、苏联教官参与校务的情况下,通过军校的招考、聘用的渠道而进入黄埔的。这些人并不是所谓的隐藏在校园里的零零星星、神出鬼没的几个人,而是人数相当多、活动能量很大的一个群体。如果今天有谁先入为主,以“潜伏”“安插”“打入”这样的词语来想象或描述他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活动方式,那是不对的,是同当时国共合作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黄埔岛一派生机的景象不相符合的。

南方周末:尽管黄埔军校将星云集,但是实际上很多将士在黄埔训练了非常短的时间,进入黄埔前便有经验和能力,今天我们如何客观看待黄埔对这些将士的影响?

曾庆榴:在我看来,黄埔军校史料还是比较透明的。黄埔当然只是一个起点,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黄埔军校创办时,考生虽多,但具备新的思想意识者并不多。一期考官、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彭素民读了300份考卷后评价说:多数考生知识陈旧,像“社会”这样的常用的词语,“能应用其名词者不及百分之十,能略言其一二者不及百分之五,无非拾取二十年前科场试艺之余绪,可见学生总程度之差”。可见有不少报考者是热情有余,但是知识没来得及更新,思想准备不足的。

这里也要提到的是,先后有一千多名共产党员进入黄埔军校,不只是在人数上充实了黄埔,更主要的是为黄埔注入了新质,将大批既有理论修养,又有社会活动经验,富于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新进青年引进黄埔,从而改变了军校的人员结构。

南方周末:黄埔军校短短几个月训练有哪些“神秘”之处?

曾庆榴:黄埔一期周士第将军的儿子曾经告诉我,将军生前说了一句话:“保定军校的课堂,云南讲武堂的操场,黄埔军校的战场”,意思就是保定军校重视军事理论的训练,讲武堂重视操场的操练,但是黄埔军校更看重的是战场的实战,这也是为何黄埔军校出身的军人在平定商团和两次东征的时候特别能打的原因。

除了在黄埔所受的军事教育之外,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和社会的联系。当时广州整个革命风潮非常高涨,黄埔军校派了很多学生到各处,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胸襟,展示自己才华、能力。黄埔报刊林立,如果有思想和才华,很多场合也可以展示出来。黄埔军人的成长,同这一点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黄埔军校创办后不久,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黄埔一期生,学生没有当完,便去当了教官。许多黄埔军校的学生,当年都参加过援助省港大罢工,支援广东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迈出自己军旅政治生涯的第一步。黄埔一期有一个学生,我看见他写的几万字论文,觉得有些吃惊,其实他们比我们更加成熟,眼界宽阔,关注国内和国际的问题,思考的问题也比较深。

尽管每一期的时间尚短,但是由于国共合作的推动,加上实施了严格的军事、政治教育,并经过工农革命运动的激荡和东征北伐战争的洗礼,黄埔军校的军人得以迅速脱颖而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义建校思想建军”

南方周末:1927年之后,同为黄埔出身,为何国共两党的军队建设最终走向了两个不同方向?

曾庆榴:党领导军队的体制,根源在黄埔。过去,孙中山手中并没有军队,粤军、桂军、滇军等,这些都是为了打某个地方,花钱买过来的,这些军队是雇佣军,并不忠心。孙中山认为党代表制度很好,但是国民党并不可能推行这个制度,蒋介石绝不希望自己的旁边站着一位“党代表”。蒋介石走的仍是一条拥军自重的老路,从他中山舰事件前后的行动、言论来看,他并不愿意让他的军队真正姓“党”,蒋走的是以军制党、以军制政之路。

许多问题的症结都在这一点上。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从第一军中撤退了大批共产党员,不让共产党员担任党代表,蒋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北伐战场上他亲自率领的第一师(王柏龄)和第二师(刘峙)的溃败,后果十分严重,蒋自己承认:“此次出师,第一、第二师成绩皆不良”。这样的对比,更说明共产党人在军校、军队的政治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并不是在国民党的传统中滋长出来的,而是共产党人在借鉴苏联红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起来的,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从周恩来主持政治部开始,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出现了转折,在内容、制度和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

南方周末:政治部作为黄埔军校的亮点,留给我们哪些重要遗产?

曾庆榴:一是政治教育方面。共产党人在军校讲政治,不是一般地讲“服从”、讲“纪律”和讲“团结”,而是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来提高军人的革命觉悟。与军人但知“服从”、莫问政治的陈腐说教相反,周恩来等人要求军校学生要关心政治,首先要解决为何当兵和为何打仗的问题,积极参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各项政治活动。提高军人的政治自觉,明确军人、军队的社会责任和角色意识,是共产党人在军校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建树,是他们在这个领域中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主义建校、思想建军,其源头就在这里。

二是军队政治工作方面。1924年11月,黄埔军校组建教导团,于是开始有“校军”。军校政治部的工作,开始从校内政治教育发展至军队政治工作。首先是将党代表制度从军校扩展至军队。在军队设党代表,目的当然是要使军队姓“党”,将军队置于革命党、革命政府的监督、指挥之下。这里,迈出了以党治军、以党领军的第一步。

军校教导团成立后即参加第一次东征,进入战时状态。政治部不但要做部队本身的工作,即思想教育、执行纪律、鼓舞士气等,还要出面处理军政之间、军民之间、友军之间的关系,使党政军民齐心协力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果,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释放出巨大的军事能量,两次东征之役,黄埔教导团及参战的黄埔官生攻必克、战必胜,大破敌军。

1927年之后,我们便继承了黄埔留下的这种制度遗产,军队政治工作跟国民党形成很鲜明的对比。毛泽东后来也说,那时候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在中国是没有过的,使军队一新其面貌。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这一以少胜多著名战例曾写入解放军军校教材
冀军校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这里,有我们多彩的青春
黄埔军校一期师生中的浙江籍中共党员
刘英杰
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