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三十二 走进英国东方世界的盔甲武器10
2021-04-08陈传生等
陈传生等
尼泊尔
科拉(kora)刀,是一种具有尼泊尔民族特色的砍刀,可能源自中世纪印度早期的弯刀,在伊斯兰扩张到印度次大陆以前就已经存在,并在未被穆斯林侵略者占領的北部山区留存下来。其主要特征是:刀身向前弯曲,逐渐向两侧扩张;单刃,背脊几乎呈T形截面;刀尖两端张开,顶部形成波状或凸凹状;刀柄多为圆柱形带碟式护手,由于印度在尼泊尔的影响力很强,有些刀柄采用了印度穆斯林塔瓦(talwar)弯刀的样式,即刀柄带有十字护手、弯曲的护指和碟形柄首。刀上一般都带有装饰,通常是在靠近背脊和顶部的边沿雕刻条形花边,图案由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构成。不过,在靠近刀身顶部的宽阔区域,几乎都能看到一个相同类型的特殊装饰——眼睛。早期产品是带有眉毛和睫毛的自然形状的眼;后期产品是圆形眼球,另外还有一种是抽象的程式化的佛眼,有的眼睛带有金属或珐琅镶嵌装饰。这种标识性装饰与尼泊尔人的宗教信仰有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佛法无边,无所不见。科拉刀既是战争武器也被用于宗教祭祀活动,在功能设计上主要用于劈砍,其规格尺寸不尽相同。博物馆展出的7件展品中,最小尺寸的全长580mm,刀身长460mm,质量1kg;最大尺寸的全长700mm,刀身长570mm,质量1.85kg。
拦刀(ram dao),一种专门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屠宰牺牲(通常是山羊和水牛)的献祭刀,它与科拉刀有相似之处,同属于砍刀类型,只是更大更重,刀身形状也有差别。展出的一件展品,制作于19世纪初,来自1851年水晶宫世博会,全长1030mm,刀身长790mm,质量3.65kg,带有银、铜镶嵌,制作得比较精细。
库克里刀(外交礼品)全貌及狮头刀柄象牙雕刻细节展示
库克里刀(外交礼品)全貌及狮头刀柄象牙雕刻细节展示
库克里(kukri)刀,是骁勇善战的廓尔喀士兵使用的武器,因此也被称为廓尔喀刀(gurkha knife)。库克里刀被认为是最符合力学原理的反曲刀,刀脊一侧呈弧线形向内弯曲,刀刃一侧上下两段分别向外和向内弯曲,腹部较宽,刀锋锐利,在刀刃靠近刀柄处有一个半圆形或不规则的缺口,靠近刀脊的一段带有血槽。刀柄也有相应的曲度,在接近二分之一的部位通常有一个凸节,以便于握持,使用的材质多为硬木和水牛角,也有用象牙、骨头和金属等材料制造的。刀鞘一般使用木材和皮革制作,上面通常还附带若干小刀和相关工具。据介绍,库克里刀在16世纪就出现了,是继科拉刀之后的又一种反曲砍刀,它可能来源于中世纪印度早期的一种弯刀,也有人认为它与古希腊的双刃弯刀(kopis)类似。在18和19世纪的尼泊尔,科拉刀和库克里刀都在使用,但与前者相比,库克里刀更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作为军用武器,库克里刀曾在廓尔喀战争(1788~1792年)、英尼战争(1814~1816年)、廓藏战争(1855~1856年)以及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可谓举世闻名。同时它也是尼泊尔最常用的多功能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还被制成工艺品,成为尼泊尔的文化标志和最具民族象征意义的物件。展品中有一把精制的库克里刀,是1849年尼泊尔首相江格·巴哈杜尔·拉纳(Jang Bahadur Rana)赠送给拉合尔总督杜拉普·辛格(Duleep Singh)的外交礼物。该刀全长478mm,刀身长356mm,刀柄用象牙制作,柄首被雕刻成生动的狮头形象,同时还附带3把精制的小刀。
尼泊尔刀。①②③④⑤⑥科拉刀,18~19世纪制;⑦⑧⑨⑩⑾库克里刀,18~19世纪制;⑿库克里刀和刀鞘,刀鞘附带6把小刀和1个配件,20世纪初制;⒀库克里刀(外交礼品),刀柄象牙雕刻,附带3把小刀,19世纪中期制;⒁画像:廓尔喀酋长(右三)及随从,古拉姆·阿里·汗(Ghulam Ali Khan)作于1815年,来自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原名锡兰,是一个位于印度次大陆东南方外海的岛屿,在印度次大陆的战争史上,这里并不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斯里兰卡却开发了许多独特的武器,包括比较著名的刀剑匕首。奇怪的是,尽管斯里兰卡在中世纪就有了重要的钢铁工业,能够熔炼出高质量的乌兹钢,但本地生产的刀剑通常使用从欧洲进口的刀片,自己生产的乌兹钢可能大部分被出口到西亚伊斯兰地区。
卡斯坦(kastane),是斯里兰卡制造的特色剑,剑身通常较短并略带弯曲,剑首为龙头造型,一些尚存的物件可将其历史追溯到17世纪。佩带卡斯坦剑曾被作为一种时尚,在英国和荷兰短暂流行。从英国国会议员亚历山大·波帕姆(Alexander Popham)的一幅肖像画中可以看到,他当时很自豪地佩带着一把来自斯里兰卡的卡斯坦剑。
17世纪肖像画:佩带卡斯坦剑的英国国会议员亚历山大·波帕姆
卡斯坦剑,18~19世纪制
卡斯坦剑龙头剑首造型
皮哈凯塔(pihakaetta)匕首也被称为坎迪安(Kandyan),是斯里兰卡的特色匕首或短刀,以精美的装饰和典雅的样式而著称。展品中,一把制作于17世纪的匕首,全长275mm,刀身长170mm,质量0.2kg,刀柄为角质,呈手枪握柄形,这种款式的刀柄是皮哈凯塔匕首最常见的类型,大量的金银镶嵌则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表明它是王公贵族使用的武器。在斯里兰卡,高品质的皮哈凯塔匕首一直是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另一把制作于19世纪初的匕首,有一个长而直的乌木刀柄,这种刀柄被认为是极不寻常的款式。匕首全长365mm,刀身长170mm,质量0.25kg,刀身、刀柄和刀鞘都带有精心雕琢的银丝镶嵌。
象刺(ankus)也称驯象刺棒,是训练和驾驭大象的一种工具,由钩刺和握柄组成,钩刺使用金属材料(通常是青铜和钢铁)制作,握柄可以选用木材和其他多种材料。据介绍,象刺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5世纪,后来在凡是有大象服务于人类的地方都被应用。展出的一个高度装饰的象刺制作于17世纪,长930mm,质量1.7kg,钩刺采用铁制,握柄为木制,钩刺上镶嵌有金饰花纹,还雕刻了印度宗教和神话传说中的拉克什米(Laksmi)、德维(Devi)和金那拉(Kinnara)等三位女神的形象。
火绳枪,口径24mm,全长1320mm,枪管长746mm,约17世纪后期制造,这支装饰华丽的枪被设计成左手射击制式,遗憾的是枪机缺失。
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
克力士(kris),是流行于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的一种样式独特的短剑,也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最具代表性的剑,其剑身、剑柄和剑鞘都具有独特性。剑身长度通常在150~500mm之间,多为波浪形,也有直线形,由下而上逐渐变宽,边缘和尖端都非常锋利,在靠近剑柄的地方两边剑刃形成不对称的宽度。传统的克力士剑使用稀有的陨铁(铁陨石)熔炼锻造,陨铁中含有铁、镍、钴等多种金属元素,其中镍的含量很高,通过酸蚀刻后,能够在剑身表面形成富有质感的深色底衬和明亮的银色花纹。高品质的剑刃需要反复折打,经过数百次的淬炼及精确处理。剑柄通常为弯曲的手枪握柄形状,这有助于通过手掌的力量向前突刺,虽然握柄没有护手,但刀身靠近剑柄处陡然增加的宽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护手作用。剑柄大多使用乌木、象牙、动物骨等珍稀材料雕刻而成,有的还镶嵌黄金、宝石或半宝石。剑柄造型设计也因时代和制造地不同,表现出不同风格和文化内涵,它们经常被雕塑成各种人物、动物及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形象。剑鞘通常为木制框架外覆金属板或涂成金、银、铜等颜色,上端为宽阔的船形截面,与剑刃上部形状吻合。与剑柄一样,剑鞘也带有高度装饰,有的用象牙制作,有的镶嵌宝石和半宝石,并雕饰各种花纹。克力士剑的历史比较久远,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甚至更远。有学者认为,其不寻常的样式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青铜戈有关。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地区,克力士剑既是作战武器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力量与权威、英雄主义与民族主义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在同一个台式展柜中,共展出10余把克力士剑,几乎每一件都有代表性。剑柄为人体造型的短剑产于爪哇岛,据说是克力士剑的最早样式;剑柄为翠鸟造型的剑,产于马来半岛的帕塔尼,被认为是最精美的剑柄造型;剑身直而细长、剑柄被雕刻成花式鹰头或恶魔形象的剑,是专供处决罪犯使用的;在一些剑上还能看到美丽的金属蚀刻花纹以及各地区不尽相同的装饰风格。有多件展品是英国皇室出借展出的,其中包括英国远东殖民帝国奠基人、新加坡海港城市创建者斯坦福·莱佛士(Stanford Raffles)敬献给英国摄政王的礼品剑。
克力士剑,英国皇室藏品 ①斯坦福·莱佛士献给英国摄政王的礼品剑,18世纪晚期爪哇岛制; ②③带有豪华装饰的剑,18世纪爪哇岛制
图邦拉达(tumboklada)刀,与克力士剑一样是印度尼西亚传统武器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单刃、刀身向前弯曲,刀柄无护手,刀鞘前端延伸为球状。两件展品均来自印尼苏门答臘,一件为木质刀柄,全长355mm,刀身长265mm,质量0.25kg,另一件为角质刀柄,带有细腻的雕刻装饰,全长270mm,刀身长210mm,质量0.15kg。
图邦拉达刀及刀鞘,刀柄为木质,19世纪印尼苏门答腊制
仁从(rencong),是起源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地区的一种匕首,它与图邦拉达刀密切相关,主要区别是刀身较窄,弯曲的柄首有较长的延伸。展出的一件仁从匕首来自马来半岛,全长361mm,刀身长232mm。
图邦拉达刀及刀鞘,刀柄为角质,19世纪印尼苏门答腊制
帕朗(parang)刀是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一种砍刀,刀身长254~914mm不等,木或骨质刀柄,柄首多呈带尖角的鞍形,这种造型设计可能受西亚地区穆斯林亚特坎剑的影响。
库迪(kudi或kuditranchang),是爪哇部落使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锋利武器,兼具劈砍、切割功能,似刀似斧,难以归类,且存在多种版本。其形状通常为鸟头状,带有锋刃和钩刺,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魔力的武器。展出的一把库迪,全长542mm,刀身长278mm,质量0.4kg,锋刃部分呈现的是一个脖子下垂的长喙鸟头形状,木质握柄中间部分略微凸起,两头用金属套加固,制作得相当精美。
长矛,在马来西亚被称为“林明”(lembing),在爪哇被称为“坎皮兰”(kampilan),出自马来西亚的矛比较少见。展出的一组(6件)马来西亚长矛,制作于19世纪早期,属于长矛中的精品之作,矛头和木柄大都带有雕花装饰,其中一部分是统治吉打州的酋长赠送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礼物。
编辑/吴潇
下期预告
下期将接续展示婆罗洲、菲律宾、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盔甲武器的历史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