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2021-04-08高正达潘爱仁杭州消防救援支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困境救援队伍

■ 高正达 潘爱仁 杭州消防救援支队

一、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作用及成分

(一)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成分

消防队伍应急救援能力能够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是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及保障能力。首先在组织能力方面,我国的消防救援队伍力量分别由纪律部门指引、职能部门指引及社会救援力量三个方面构成,因此上述三项因素的统筹能力即构成了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组织能力。其次管理能力则是体现在备案设计、实战演习两个方面的,备案设计具体内容为对灾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使用科技的手法进行分析,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分级备案处理。实战演习指的是救援队伍应当根据自身器具及车辆、设备情况进行具有功能性的编组演习,保证在灾害出现时能够尽快地划分责任实施救援。最后消防救援应急队伍所需要的保障能力有经济保障、物资保障及通信保障,在需要进行消防应急救援响应时灾害可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同时其处置的难度加大,因此一定需要完整的物质供应链条作为后备基础。而物资要及时有效地运往灾区,其经济保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上述条件的支撑在救援过程当中仍需要不断对救援人员的位置进行调配与确认,因此通信保证也是必不可少的[1]。

(二)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作用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作用首先自然是完成国家各类灾情的处理,对于我国这样面积大、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后一定会造成较大的危害,此时就需要消防救援队伍采取应急救援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第二其作用还体现在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方面,当出现紧急的危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消防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能够帮助方式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避免更大的灾害发生。

二、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中的困境

(一)管理能力困境

消防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在管理能力上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紧急备案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各个单位的部门之间的预案没有完成联动性处理。联动性处理的缺失很有可能导致统一性及衔接性较差,最终导致在备案启用时出现工作重复分配、现场协调混乱的情况。而当紧急备案的设计出现失误时后续的联动机制自然无法进行快速触发,消防应急部门作为灾时的一个响应部门在主动能动性上较差,这样的现象会导致的问题即为到达现场速度较慢,无法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十分影响救灾效率[2]。

(二)组织能力困境

就组织能力而言,其问题多来源于队伍整体架构这一方面,我国目前为了应对复杂的灾难条件为消防救援队伍配备了丰富的装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其装备在实际使用中发挥的效果较差,导致无法发挥科技优势这一困境的出现。

(三)保障能力困境

保障能力的困境相较于管理能力困境及组织能力困境而言则是更加直观的,这种直观的困境首先体现在装备层面上。例如虽然当前大部分的特种救灾装备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仍旧有少部分罕见灾害的装备在较为偏远的位置没有得到配备,而部分一次性器材也存在着一定的短缺情况。而在经济保障层面上无论是备案的设计或是演习的开展都是需要经济作为支撑的,经济保障的困境也是主要体现在了经费流程的审批上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的滞后性在灾情来临时可能造成一定的延误[3]。

三、国外先进经验借鉴

(一)联动机制借鉴

在消防应急救援的联动机制方面美国已经设有完备的联动机制,20 世纪90年代初期其就对联邦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当中的漏洞出台了《联邦应急响应计划》。在该计划当中将事故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同时将其划分至27 个不同的部属单位当中。而日本在联动机制方面所依照的法律为《灾害对策基本法》,在其中不仅对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相关的说明,更是在其中设置了明确的各类灾害处理方案及实际操作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制定出的联动机制不仅清晰明了,也是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分配工作的情况,值得我国学习[4]。

(二)综合素质借鉴

在对国外的消防救援队伍综合能力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其在综合素质方面,已经形成了民众防护、消防、救护为一体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之下,每一名参加紧急救援的人员都能够完成抢险、灭火、紧急医疗救治等方面的任务。在经过对国外消防站设定制度进行研究后能够发现,有很多的消防站点每日值班的人数不会超过5 人,但是其全部的消防人员都能够掌握全面的技能。不单单是能够使用消防装备对灾情进行处理,同时还能够完成交通工具的驾驶及简单的急救工作。这不仅仅要求每名消防人员有着扎实的业务能力,更是要求其具备纵观现场局势的综合素质[5]。

(三)经济及培训流程借鉴

在培训流程中,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及地区都使用开设专业培训学员的方式完成消防员的培训工作,甚至大量的大学都会设置单独的消防系,以完成消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训。例如在欧洲所有的消防员在正式就职前都需要接受16周的理论培训及总时长14 个月的实习且所有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够正式加入消防救灾队伍执行任务。

四、基于公共安全视角消防救援队伍应急能力建设策略

(一)强化管理能力

上文对当前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应急能力建设方面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完成了国外相关经验的参考,由上文的内容能够发现在公共安全的视角之下对消防救援队伍应急能力建设首先需要完成管理能力上的强化,管理能力的强化目前可以使用构建数字化系统的方式来完成,当前该领域较为尖端的技术包含三位GIS 建模技术、无人机技术及动力学技术等,通过使用上述尖端技术能够完成灾难模拟现场模型的构建,并将此作为基础完成现场情况的实时部署。

同时在应急行动的联动机制当中应当努力添加社会性应急机制制度,此时政府职能就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积极地将安全监管、医疗、供水等多方面的动能进行调配,将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整个成为完整统一的调度体系。而在响应制度方面需要将其尽可能地模块化,将传统的过于简单的调度模式进行整改,保证不同的单位能够以独立的模块形式投入到自身的工作当中。

(二)提升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员综合素质的升级,为了保证人员的综合素质始终处于上升的状态第一需要对内部专业人才进行再培养,具体的时间方式能够使用院校、基地、队伍三点连线的方式来满足综合实践的需求。其次能够通过外聘的方式由外界雇佣各方面的专家来到部队进行现场指挥及专业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出外部知识储备的作用。

此外组织能力也是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的,由上文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内容可知,无论是日本或美国在应急救援法规方面都是十分完备的,为此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向着职业化及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当前原隶属于公安部门的消防队伍已经完成了职业化的转变,我国也正可以把握住此次契机,完成相关法律法规的专业化建设,同时兼顾法律法规当中的可操作性及指向性。

(三)完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的提升在应急救援当中所体现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同时其提升策略也是直观的。为了提升保障体系,首先,要使物资保障机制向着结构优化的方向进步,为此不仅人员的服装及随身装备要不断更新换代,提升科技含量,对应的辅助工具例如消防机器人、遥感设备、无人机的配备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完成普及和实用[6]。

其次,战勤保障这一方面应当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专业的战勤保障标准所需要的因素有训练标准的制定及训练教材的编写,而在标准的制定方面其一定要符合实战所需的要求,要以实战作为基础要求医疗、燃料、装备等方面始终战略储备充足。

在经济保障方面我国在2016年对《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进行了更新,其中提及消防安全委员会应在经济保障方面发挥协调及监督的作用,同时将各级政府的消防经济保障划入了工作责任制度的评级标准当中。由此能够发现消防所产生的经费是被划入财政支出内容当中的,其未来的发展应当是通过积极推动项目促成的方式来保证其能够收获更多的经费投入,同时保证经费审批体系当中的各项内容能够贯彻落实。

(四)优化信息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被使用到应急救援能力当中,为此对其实战能力进行优化很有必要,具体的步骤为:第一,需要对网络的覆盖单位进行扩张,这样能够保证基础通信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第二,要做的则是实现通信的分层及分组,通信的分层和分组完成后信息平台的到达效率自然也是有飞跃。第三,需要完成的则是通信设备组网系统的更新,这样不同部门的入网效率也会有所进步。此外其组网模式也应当尽快统一,形成正确的网格体系。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基本完成了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分析,并由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所提出的相关策略在未来的实际工作当中能够得到应用,为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作出相应的贡献。但是其应急救援能力的全面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方面的相关事宜需要在未来的工作当中逐渐总结且仍旧需要广泛的关注才能够保证其收获可持续性的强化。

猜你喜欢

困境救援队伍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